清晨六点的城市公园,音乐声还未响起,张燕(人称“燕燕”)已经踩着点出现在广场中央,她穿着深蓝色运动服,头发利落地扎成马尾,手里拿着一个磨得起毛的扩音器,正仔细检查音响设备,不一会儿,陆续有阿姨叔叔围拢过来,有人递给她一杯温热的豆浆,有人笑着和她打招呼:“燕姐,今天教新动作不?”张燕笑着摆摆手:“先跳老三首,活动开筋骨!”——这是燕燕广场舞团队的日常,也是无数中国社区里最鲜活的烟火气,从最初的三五个爱好者,到如今覆盖周边五个社区的千余人团队,“燕燕广场舞”早已不是简单的健身活动,而成了一个关于坚持、热爱与社区联结的传奇故事。
张燕的广场舞故事,始于一场“自救”,45岁前,她是办公室里典型的“久坐族”,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找上门,爬三层楼都要歇两次,医生建议她多运动,可跑步太累、游泳太远,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小区里几位阿姨跟着录音机跳广场舞,动作简单、音乐欢快,便抱着“试试又不吃亏”的心态加入了。
最初的日子并不轻松,她协调性差,总踩错点,被邻居开玩笑“手脚不协调”,可她不气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广场,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从《最炫民族风》到《小苹果》,她跟着视频学动作,记在小本子上,还主动请教退休的舞蹈老师,半年后,她的身体指标明显好转:体重减了8斤,颈椎疼痛缓解,整个人看起来精神了不少,更让她意外的是,原本独来独往的她,在广场舞队里找到了归属感——“以前下班回家就窝着,现在每天有人约着跳跳舞、聊聊天,心里亮堂多了。”
渐渐地,跟着张燕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5个人,到后来二三十人,场地从小区角落挪到了公园中心,有人提议:“燕姐,你带我们正式练吧!”张燕想了想,买了更专业的音响,打印了动作分解图,甚至自创了一套“循序渐进法”:先教上肢动作,再练脚步,最后配音乐,让零基础的人也能慢慢跟上,她的队伍里,有刚退休的阿姨,有带孙子跳的奶奶,甚至还有几个年轻妈妈,“孩子上学后,我没事干,跟着燕姐跳舞,不仅锻炼身体,还认识了好多朋友。”28岁的队员小林说。
燕燕广场舞的“传奇”,从来不只在舞姿,更在舞外的温度,张燕常说:“广场舞跳的是健康,聚的是人心。”她把队员当家人,谁家有困难,她都第一个搭把手。
去年冬天,队员王阿姨突发脑溢血,住院后家里无人照顾,张燕带着水果和营养品去医院探望,还组织队员轮流值班,帮着照顾老人、接送孩子,王阿姨出院后,行动不便,张燕每天傍晚推着轮椅带她在广场边“散步”,给她讲队里的趣事,慢慢地,王阿姨的情绪好了起来,甚至能跟着音乐拍手,还有一次,队员老李的儿子失业,张燕知道后,发动队员帮忙留意招聘信息,最后通过一个队员的亲戚,帮老李儿子找到了工作。“燕姐的队伍,就像个大家庭,谁有需要,大家都会伸手。”队员刘阿姨说。
为了让广场舞更有“生命力”,张燕还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她结合传统戏曲动作,改编了《女驸马》《穆桂英挂帅》等戏曲广场舞,吸引了不少老年爱好者;又融入流行元素,把《孤勇者》改编成适合中老年人的节奏版,让年轻人也愿意加入,每年春节、重阳节,她都会组织“邻里联欢会”,队员们自编自演小品、合唱,甚至邀请周边社区的队伍来“切磋”,广场成了社区最热闹的“文化客厅”。
如今的燕燕广场舞团队,早已不是“阿姨专属队”,张燕特意在傍晚开设了“亲子班”,带着孩子们跳简单的手势舞,年轻父母下班后带着孩子来跳,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亲子关系。“以前总觉得广场舞是老年人的活动,没想到跟着孩子一起跳,还挺有意思。”年轻爸爸陈先生说。
团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22年,她们代表街道参加区里的广场舞比赛,凭借一曲《我和我的祖国》拿了二等奖,队员们穿着统一的红色演出服,站在舞台上,张燕看着台下挥舞的小国旗,眼眶湿润了。“我们跳的不是舞,是对生活的热爱。”她说,更让她欣慰的是,有些队员因为广场舞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退休教师李阿姨利用自己的舞蹈功底,帮张燕教新队员;曾经内向的小林,现在成了团队的“宣传员”,用短视频记录队员们的日常,账号粉丝上万。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张燕还主动和社区合作,开设“公益课堂”,教周边社区的广场舞领队如何组织队伍、编排动作,由她“带出来”的领队已经有十几个,“广场舞不是一个人的事,能让更多人健康快乐,才是真正的‘传奇’。”
年份 | 活动名称 | 参与人数 | 受益对象 | 社会影响 |
---|---|---|---|---|
2020年 | “抗击疫情,广场舞送健康” | 50人 | 社区独居老人 | 为老人配送口罩、消毒液,用舞蹈缓解焦虑 |
2021年 | “重阳敬老联欢会” | 200人 | 社区养老院老人 | 组织队员为老人表演节目,赠送生活用品 |
2022年 | “广场舞进社区”公益教学 | 300人 | 5个社区广场舞爱好者 | 培养领队15人,覆盖中老年人500余人 |
2023年 | “邻里文化节”广场舞大赛 | 500人 | 周边社区居民 | 促进社区交流,被区里评为“最佳文化活动” |
健康维度 | 参与前(平均值) | 参与半年后(平均值) | 改善幅度 |
---|---|---|---|
生理指标:每周运动时长 | 5小时 | 5小时 | 233% |
心理指标:孤独感评分(1-10分,10分最孤独) | 2分 | 5分 | 降低51% |
社交指标:每周社交互动次数 | 2次 | 8次 | 300% |
生活质量评分(1-10分) | 8分 | 1分 | 提高40% |
Q1:燕燕广场舞团队是如何吸引年轻队员加入的?
A1:为了吸引年轻人,燕燕团队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很多创新:改编流行歌曲为广场舞版本,比如把孤勇者、爱你等年轻人喜欢的歌曲节奏放缓、动作简化,让年轻人觉得“不尴尬”;开设“亲子班”和“青年夜场”,年轻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跳,下班后的夜场则主打轻松社交,队员们会跳一些简单的健身操、爵士舞,还组织“剧本杀”“户外拓展”等活动,让广场舞不仅是“跳舞”,更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方式,队员小林用短视频记录团队的日常,展示年轻人的参与感,吸引了不少同龄人关注。
Q2:燕燕在推广广场舞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A2:最大的挑战是“场地”和“噪音”问题,早期团队在小区广场跳舞,经常有居民投诉“太吵”,甚至发生过矛盾,张燕没有硬碰硬,而是主动上门和投诉的居民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比如附近有需要午睡的老人),然后调整跳舞时间:早上7点后、晚上7点前,避开午休和夜间;还购买低分贝音响,控制音量在60分贝以下,她组织队员清理广场卫生,在节日时给周边居民送自己包的粽子、饺子,用实际行动赢得理解,后来,投诉的居民反而成了“编外观众”,甚至有人跟着学跳舞,社区还专门为她们划定了固定场地,配备了电源和储物柜,广场舞真正成了社区的“和谐催化剂”。
傍晚六点半,城市广场的音响准时响起,阿姨们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舒展四肢,但今天,队伍里多了份特别的温柔——王阿姨的手臂在伸展时,总会轻轻望向天空,仿佛在说:“老李,你看我现在跳得稳不稳?”这场景,...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健身活动之一,早已从简单的街头律动演变为融入城市文化的群众性艺术形式,在众多广场舞类型中,“神州舞”以其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地域风情,逐渐成为广场舞家族中的...
冬日的清晨,城市还在沉睡,细碎的雪花已悄然飘落,它们像被揉碎的云朵,打着旋儿落在行道树上、柏油路上,给灰蒙蒙的街景铺上一层朦胧的白,而在街角的社区广场,却早已热闹起来——一群身着红棉袄、绿围巾的阿姨们...
在城市的晨曦与暮色中,总有一群身影随着欢快的节奏舞动,他们用脚步丈量生活的温度,用笑容传递岁月的热情,而“美久广场舞”正是这活力图景中最温暖的一笔。“爱爱爱”不仅是团队最具代表性的口号,更是贯穿始终的...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最喜爱的健身活动之一,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逐渐衍生出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潮流感的“热辣辣广场舞视频”,这类视频以动感强烈的音乐、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鲜艳亮眼的服装搭配为核心,迅...
扇子广场舞对花是近年来在中老年群体中广受欢迎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将传统扇舞的灵动与广场舞的集体性相结合,以“对花”为主题,通过扇子的开合、旋转、抛接等动作,模拟花卉的绽放、摇曳、飘落等姿态,既展现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