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广场舞 > 正文内容

何为广场舞时光瑶里的时光印记?

清晨六点半,城市公园的晨雾还带着凉意,一阵悠扬的芦笙旋律混着现代电子鼓点破空而来,穿着靛蓝刺绣上衣、银项圈在阳光下闪烁的中老年人,正踏着整齐又轻盈的步伐舞动——这是“时光瑶”广场舞的日常,是时光与民族文化在舞步里温柔相拥的模样。

广场舞时光瑶

“时光瑶”不是一支普通的广场舞队伍,它的名字里藏着两个密码:“时光”,是舞者们沉淀半生的阅历与对岁月的从容;“瑶”,则指向脚下这片土地深处的民族文化根脉,2018年春天,退休美术教师陈淑芬和社区工作者张建国,带着几个热爱舞蹈的老姐妹、老兄弟,在市中心文化广场的小树林里拉开了第一支舞,最初只有五六个人,跟着手机里的瑶族山歌瞎比划,如今已发展成一支上百人的队伍,从白发苍苍的78岁老人到刚退休的50多岁“新人”,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时光坐标”。

“以前总觉得退休了就是带孙子、跳广场舞,没想过能把民族文化跳进生活里。”68岁的王阿姨是团队的“银饰管家”,她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是去年跟瑶族聚居区的银匠学的手工打造。“最初只是觉得好看,后来才知道,瑶族银饰里藏着‘驱邪纳福’的寓意,现在每次跳舞,摸着这些银饰,心里都特别踏实。”王阿姨笑着说,她的老伴去年生病住院,是队里的姐妹们轮流去医院陪护,还每天跳完舞录一段“时光瑶”的舞步视频发给他,“他说看着我们笑,他也能多吃一碗饭。”

“时光瑶”的舞蹈,是“老瓶装新酒”的智慧,领舞李建国曾是市歌舞团的舞蹈演员,退休后主动加入团队,把专业技巧和瑶族传统舞步糅合在一起。“瑶族舞蹈讲究‘颤膝摆胯’,模拟山地行走的节奏,但我们中老年人膝盖不好,就把‘颤膝’改成‘屈膝缓冲’,既保留了韵味,又保护了关节。”他比划着动作,眼神里闪着光,“比如我们最拿手的《盘王印》,动作里有瑶族祭祀时的‘献粮舞’影子,但音乐加进了电子琴的明快节奏,年轻人跟着跳也不觉得老土。”

每天傍晚19点,文化广场的空地准时变成“时光瑶”的舞台,音乐响起时,78岁的刘爷爷会主动站在队伍前排,他曾是中学历史老师,对民族文化颇有研究。“跳这个舞,不只是动胳膊动腿,更是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他说,《梯田云歌》那支舞,就是讲瑶族先民在山上开梯田的智慧,“‘摆手’像不像插秧?‘转身’像不像看庄稼长势?我们跳的时候,脑子里全是那些画面,比看电视剧还带劲。”

为了让“时光瑶”更有“瑶味”,团队还多次组织“文化寻根”之旅,2022年夏天,他们去了广西金秀的瑶族村寨,向72岁的瑶族非遗传承人盘金花学跳长鼓舞。“盘奶奶说,瑶族跳舞是‘跳给山神看的,跳给日子看的’,这句话我记到现在。”陈淑芬老师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照片里,她和盘奶奶穿着同样的瑶族服饰,手拉着手跳舞,背景是连绵的青山,“现在我们跳的每一支舞,都有山里的风、寨里的情。”

这支队伍不仅舞出了文化自信,更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社区网,去年冬天,队员张阿姨的女儿远嫁外地,她独自在家闷闷不乐,队里的姐妹们每天轮流喊她跳舞,还教她做瑶族刺绣。“以前我连针都不会拿,现在能绣出‘蝴蝶纹’了。”张阿姨举起绣了一半的围裙,上面的蝴蝶翅膀用七彩丝线绣成,栩栩如生,“跳舞的时候不孤单了,绣花的时候心里也亮堂,日子过得比以前还热闹。”

“时光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在本市各大社区演出,还受邀参加了省里的“非遗文化节”,今年春天,他们还和市舞蹈学校合作,让大学生们跟着学跳“时光瑶”,把瑶族元素编进现代舞作品。“看到年轻人穿着我们的绣花鞋跳舞,比我自己获奖还高兴。”李建国眼眶有点红,“文化这东西,就得一代一代传下去,跳着跳着,就传到年轻人心里了。”

夕阳西下时,音乐渐歇,舞者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银项圈在暮色里闪着柔和的光,这里没有年龄的隔阂,没有身份的差别,只有共同的热爱和彼此的温暖。“时光瑶”的舞步里,有岁月的沉淀,有文化的根脉,更有对生活的热忱——它不是简单的锻炼,而是时光赋予的礼物,是民族文化在平凡日子里的闪光,让每一个起舞的瞬间,都成了值得珍藏的时光。

时光瑶广场舞团队基本信息表

项目
成立时间 2018年3月
核心成员 平均年龄62岁,包括退休教师、医护人员、企业职工、非遗爱好者等
舞蹈风格 以瑶族传统舞蹈为基础,融合现代广场舞节奏,动作舒缓有力,注重手部与腰部协调
活动时间 每日清晨6:30-7:30,傍晚19:00-20:00(恶劣天气除外)
活动地点 市中心文化广场主场地、社区公园分场地、老年大学室内场地(冬季)
特色道具/服饰 银项圈、绣花围裙、瑶族彩带、手工刺绣腰带;音乐融入芦笙、铜鼓、瑶族山歌采样
社会影响 连续三年获评“市最佳社区文化团队”,参与省级非遗文化节演出,带动周边5个社区成立同类队伍

相关问答FAQs

“时光瑶”广场舞适合零基础的中老年人吗?学习难度大吗?
“时光瑶”的舞蹈编排充分考虑中老年人的身体特点,以基础瑶族舞步为核心,动作幅度适中,节奏舒缓,无高难度跳跃或旋转,领舞团队会进行“分解教学”,先教步伐再配手部动作,每周二、周四傍晚设置“新手专场”,由老队员一对一指导,零基础成员通常1-2周就能掌握基本步法,1个月内可跟上集体节奏,团队强调“开心就好”,不追求动作完美,更注重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因此非常适合零基础的中老年人参与。

“时光瑶”在舞蹈编排中如何体现瑶族文化的特色?
团队在编排时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元素,从三个维度体现特色:一是音乐,将瑶族山歌、芦笙、铜鼓等传统乐器采样与现代电子音乐结合,既保留民族韵味又符合大众审美;二是动作,提炼自瑶族长鼓舞、铜鼓舞、祭祀舞的经典姿态,如“颤膝”模拟山地劳作、“摆胯”呼应祭祀韵律、“转圈”象征丰收喜悦,同时根据中老年人身体特点简化动作幅度,降低难度;三是服饰与道具,成员穿着的靛蓝上衣、绣花围裙、银项圈均采用瑶族传统形制,刺绣图案包含盘瓠图腾、山水纹样、花鸟纹样等,每一件都由成员共同设计或向瑶族匠人定制,让文化细节在舞蹈中自然流淌。

相关文章

为何跳广场舞总离不开小苹果?魔力何在?

为何跳广场舞总离不开小苹果?魔力何在?

傍晚的社区广场上,夕阳的余晖洒在攒动的人影上,音响里传来熟悉的旋律:“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一群穿着鲜艳服装的中老年人跟着节奏摇摆、扭腰,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这首由筷子兄弟演唱的...

广场舞双人舞造型

广场舞双人舞造型

广场舞双人舞造型是在传统广场舞基础上融入双人互动元素的创新形式,既保留了广场舞的群众性与娱乐性,又通过双人配合增强了表演的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力,这类造型设计需兼顾动作的协调性、观赏性及安全性,让不同年龄...

糖豆广场舞妹妹是谁?为何跳舞活力满满?

糖豆广场舞妹妹是谁?为何跳舞活力满满?

清晨的城市公园、傍晚的社区广场,总能看到一群随音乐起舞的身影,她们被亲切地称为“广场舞姐妹”,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群姐妹有了新的聚集地——糖豆广场舞,平台上的活跃女性用户,更被大家戏称为“糖豆广场舞妹妹...

桃花朵朵广场 舞

桃花朵朵广场 舞

傍晚六点半,夕阳给城市镀上一层暖橘色,桃花朵朵广场的青石板路上,人群渐渐聚拢起来,音响里流出《桃花朵朵开》的前奏,节奏轻快得像踩在云朵上,阿姨们穿着亮色的运动服,踏着整齐的步伐展开双臂,裙摆随着旋转飞...

草原月光广场舞,为何让草原夜晚热闹又充满魅力?

草原月光广场舞,为何让草原夜晚热闹又充满魅力?

当暮色漫过呼伦贝尔的草甸,最后一缕霞光沉入地平线,草原便披上了月光的薄纱,银辉洒在起伏的绿浪上,将牧人的勒勒车、远处的敖包都染成温柔的剪影,连风里都带着牧草与野花的清香,就在这片宁静里,若有若无的鼓点...

为何忘不了广场舞?是舞步的温度,还是忘不了的青春记忆?

为何忘不了广场舞?是舞步的温度,还是忘不了的青春记忆?

清晨六点半,城市还没完全苏醒,街心广场的音响已经传出《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张阿姨踩着点提着保温杯出门,刚拐过街角,就看见熟悉的队伍——李大姐正在队伍前排领舞,王叔叔举着手机录像,几个刚退休的同事边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