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广场舞 > 正文内容

草原广场舞,热闹为何藏不住寂寞?

tjadmin2周前 (08-31)关于广场舞45

清晨五点半,锡林郭勒草原的晨雾还没散尽,草叶上凝着露珠,风一吹,冷得人打颤,但苏木(乡镇)活动广场的音响已经响了,是首节奏明快的《最炫民族风》,七八个老人排成歪歪扭扭的队形,跟着音乐摆动手臂,脚步踩在水泥地上,发出“咚咚”的闷响,领舞的是68岁的其其格,她穿着件褪色的蒙古袍,袖口磨出了毛边,动作却最标准,只是她的眼睛总盯着远处——那里曾经是成群的牛羊,现在只有几只风干的羊皮挂在供销社的墙上。

广场舞草原的寂寞

这是草原上的广场舞,和城市里不同,这里的广场舞没有整齐的队伍,没有华丽的灯光,甚至连个平整的广场都没有——所谓的“广场”,其实是苏木政府楼前的水泥地,旁边是堆着草料的仓库,对面是停着拖拉机的停车场,但每天清晨和傍晚,老人们还是会准时聚集在这里,音乐声能传到两公里外的牧民定居点,可奇怪的是,越是热闹,其其格越觉得寂寞,她总说:“这舞跳得,心口像是堵了块石头。”

这种寂寞,首先来自环境与人群的错位,草原的辽阔与广场舞的局促,像一场荒诞的对比,草原上的广场舞,永远逃不开“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风声会盖过音乐声,羊群会从队伍旁走过,远处的山坡上偶尔有牧民骑马驰骋,马蹄声“嗒嗒”地敲打着地面,比广场舞的节奏更有生命力,老人们跳舞时,总忍不住抬头看那些马,眼神里带着羡慕,他们曾是草原的主人,现在却像被困在水泥笼子里的鸟,只能靠重复的动作,回忆自己年轻时策马扬鞭的日子。

更深的寂寞,藏在文化基因的断裂里,蒙古族的传统舞蹈,是“顶碗舞”“筷子舞”,是跟着马头琴的悠扬旋律,模仿骏马的奔腾、雄鹰的翱翔,每一个动作都带着草原的呼吸,可广场舞的音乐,大多是网络神曲,节奏快得像赶集,动作简单得像广播体操,其其格年轻时是苏木的“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队员,会跳顶碗舞,能唱长调,现在却只能跟着“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扭腰摆臀,她私下里跟老姐妹抱怨:“这哪是跳舞?简直是给草原丢脸。”可年轻人都不在身边,牧民定居点里只剩下老人,想找人跳个蒙古舞,都凑不齐一支队伍。

这种寂寞,还源于社交的空心化,草原上的广场舞参与者,大多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中的“199”——留守老人,他们的子女要么在呼和浩特、包头打工,要么跟着草场流转政策搬进了城里,一年到头回不来一次,跳舞的老人们之间,也没什么共同话题:张大爷聊的是孙子的成绩,李大妈念叨的是羊羔的价格,其其格想说说年轻时参加那达慕大会的事,没人听得懂,大家聚在一起,与其说是社交,不如说是“抱团取暖”——至少有个地方,能让人感觉不那么孤独,可音乐一停,人群散去,活动广场又恢复了空旷,风一吹,连说话的声音都显得格外单薄。

广场舞草原的寂寞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么寂寞,为什么不跳了呢?其其格的回答很实在:“不跳更寂寞。”在草原上,冬天长达半年,牧民定居点里除了电视,什么娱乐都没有,广场舞成了老人们唯一的“仪式感”:每天按时起床,换上干净的衣服,到广场上走几圈,哪怕只是摆摆样子,也觉得“今天没白过”,这种仪式感,像一根救命稻草,让他们在孤独的日子里,抓住一点点生活的盼头。

草原广场舞的寂寞,也是整个草原变迁的缩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牧民离开草原,传统的游牧生活逐渐被定居生活取代,草场在退化,牧民在减少,曾经热闹的苏木,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广场舞,成了这个时代留在草原上的一个“文化符号”——它既不属于传统的草原文化,也不完全融入现代的城市文化,像一棵长在裂缝里的草,顽强地活着,却带着明显的孤独感。

但即便如此,其其格她们还是每天坚持跳下去,她们说:“只要音乐响着,就觉得草原还没死。”是啊,寂寞是寂寞,可总比彻底的寂静要好,至少,在清晨的风里,还有一群老人,用不太标准的舞步,跳着对草原的思念。

草原广场舞“寂寞”的多维解析

维度 具体表现 核心原因
环境与活动 辽阔草原与狭小广场的冲突;自然声音(风、马蹄)盖过人工音乐;舞蹈动作与草原节奏不协调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草原空间被压缩,广场舞作为城市文化符号,与草原自然生态难以融合
文化基因 传统蒙古舞(顶碗舞、长调)被网络神曲取代;舞蹈动作失去草原文化内涵 传统游牧文化消逝,年轻一代文化断层,留守老人无法承载文化传承的重任
社交心理 参与者多为留守老人,话题分散(孙子、羊羔),缺乏深度情感联结;仪式感大于社交需求 城市化导致家庭离散,原子化社会中,老年人社交圈萎缩,广场舞成为“孤独的出口”
生存状态 老人依赖广场舞维持生活仪式感,音乐停后回归空旷,寂寞感加剧 牧区老龄化严重,公共服务不足,广场舞成为少数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

相关问答FAQs

Q1:草原上的广场舞参与者为什么普遍感到“越跳越寂寞”?
A1:这种“寂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表层看,草原的辽阔与广场舞的局促形成强烈反差,自然环境的“野”与人工活动的“规”格格不入,让参与者难以沉浸;从深层看,文化基因的断裂是关键——传统蒙古舞承载着草原民族的记忆与情感,而广场舞作为城市文化符号,无法填补这种文化空缺,导致“跳得越久,越觉得心没着落”,留守老人群体的社交空心化也让广场舞失去了情感联结的意义:大家聚在一起却缺乏共同话题,仪式感大于真实的交流,音乐停歇后,孤独感反而会加倍袭来。

广场舞草原的寂寞

Q2:如何让草原广场舞成为“治愈寂寞”的载体,而非加剧孤独?
A2:可以从“文化融合”与“情感联结”两方面入手,在内容上融入草原文化元素,比如将网络神曲与蒙古长调、马头琴旋律结合,设计带有“勒勒车”“骏马”等意象的舞蹈动作,让广场舞成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形式上打破“固定广场”的限制,比如在夏季牧草旺盛时,组织牧民到草场上跳“草原广场舞”,让舞蹈与自然景观呼应,找回与土地的联结;最重要的是,强化情感互动,比如在跳舞后设置“故事分享会”,让老人们讲述草原往事,或通过视频连线让在外打工的子女“云参与”,让广场舞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情感的纽带,真正成为治愈寂寞的“温暖场域”。

标签: 喧嚣孤独

相关文章

广场舞家姑娘中的家何意?她与广场舞有何故事?

广场舞家姑娘中的家何意?她与广场舞有何故事?

清晨六点半,城市的天际线刚泛起鱼肚白,社区广场的音响已经哼起了《最炫民族风》,王阿姨踩着红舞鞋,手臂划出利落的弧线,额前的碎发随着跳跃颤动;不远处,刚结束夜班的小李揉着惺忪睡眼加入队伍,嘴角却忍不住上...

广场舞很有味道为何这么火?跳起来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广场舞很有味道为何这么火?跳起来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主要的健身与社交方式,近年来涌现出众多广受欢迎的曲目,很有味道》凭借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易学的动作编排,成为各地广场舞队伍的“标配”之一,这首歌曲原为凤凰传奇演唱的流行作品,节奏明快...

最爱的人跳广场舞,藏着什么秘密?

最爱的人跳广场舞,藏着什么秘密?

清晨六点,城市广场的梧桐叶还挂着露珠,音响里流淌出的《最炫民族风》已搅醒了沉睡的街巷,阿姨们穿着鲜艳的舞衣,踩着鼓点旋转,叔叔们或站在人群外跟着哼唱,或被老伴拽进队伍里笨拙地比划,在这片喧闹的舞池里,...

广场舞 离别草原

广场舞 离别草原

清晨六点半,城市中心的广场已铺开一片流动的色彩,音响里飘着《套马杆》的旋律,七十岁的萨仁阿姨站在队伍前排,手臂划出弧线时,指尖仿佛还带着草原的风,她转身的幅度比其他舞友更大,裙摆扬起的弧度里,藏着呼伦...

广场舞真次拉姆是谁?为何能成广场舞新顶流?

广场舞真次拉姆是谁?为何能成广场舞新顶流?

广场舞作为中国城乡社区中最具活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健身范畴,成为连接邻里、传承文化、展现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在众多广场舞形式中,“真次拉姆”以其鲜明的藏族文化基因和温暖的社区凝聚力,...

广场舞为何舞上阿里山?背后有何独特魅力?

广场舞为何舞上阿里山?背后有何独特魅力?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喜爱的健身活动,近年来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丰富,各地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其更具地域特色。“阿里山广场舞”因融合台湾阿里山地区的高山族文化、自然意象与现代舞蹈元素,逐渐成为独具一格的健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