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广场舞 > 正文内容

广场舞遭遇凉凉?原因究竟何在?

清晨六点的公园,李阿姨踩着点从家里出来,羽绒服领口竖着,手里攥着保温杯,往常这个时候,广场上早就响起了《最炫民族风》的前奏,几十个身影随着节奏摆臂、扭胯,连带着周边的树都在跟着“晃”,可今天不一样——寒潮刚过,草坪上结着层薄冰,只有零星几个老人在慢走,音响安静地躺在角落,蒙了层霜。“今天太冷了,大家都没来。”李阿姨哈着白气,嘴上说着,眼睛却还是往空旷的广场上瞟,像是在等什么。

凉凉 广场舞

广场舞的“凉凉”,有时候是真的凉,入冬后,北方不少城市的广场舞队都进入了“冬歇期”,不是没人想跳,是实在扛不住零下十度的气温——手僵得握不住扇子,脚踩在冰面上打滑,音响设备也怕冻,一开闸就“罢工”,李阿姨的舞队有二十多人,以前冬天要么转战室内活动室,要么就硬着头皮在“三九天”里跳,结果去年有两个阿姨冻感冒了,今年家里人“下禁令”,只能歇着。“从立冬到雨水,这仨月基本就‘放羊’了。”她叹了口气,保温杯里的热水晃了晃,倒像是为这冷清的场面作注。

但广场舞的“凉凉”,又不全是温度的凉,这些年,它从街头巷尾的“全民运动”变成时不时上热搜的“争议话题”,背后藏着更复杂的社会褶皱。

曾经,广场舞是社区里最热闹的“烟火气”,傍晚六点,夕阳刚沉下去一半,广场上就开始“抢占地盘”——大妈们带着便携小音响,提前铺开瑜伽垫,摆好水杯,孩子们在旁边追跑打闹,年轻人下班路过,脚步都不由得慢下来,跟着哼上两句,那时候的“火”,是实打实的:舞队队长比社区主任还有威望,新舞曲一出来,当天就能学会跳遍全城;甚至有商家专门为广场舞大妈设计服装,亮片、绸缎,穿在身上闪得能晃花眼。

可慢慢的,“火”里就掺了“凉”,首当其冲的是“噪音矛盾”,广场舞的音响分贝一高,周边楼层的住户坐不住了——备考的学生没法静心,刚出生的婴儿被吵醒,上夜班的人白天也休息不好。“你图热闹,我图清净”,矛盾越积越深,新闻里甚至出现过“泼粪”“鸣枪”的极端案例,2021年,某地大妈因广场舞噪音被居民泼粪,双方在街头拉扯的视频传遍网络,评论区里“没素质”“自私”的骂声一片,广场舞第一次被贴上了“扰民”的标签。

除了噪音,场地和年龄的“围城”也让广场舞渐渐“凉”了下来,城市里的公共空间有限,公园、广场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年轻人要晨跑、要带孩子玩滑梯,大妈们跳广场舞得“抢地盘”,早上七点占不到好位置,舞都跳不尽兴,更尴尬的是“代际隔阂”——00后觉得广场舞“土”,舞曲是十年前的老歌,动作“笨重没活力”;大妈们则觉得年轻人“不懂事”,跳个舞还挑三拣四,有那功夫不如多陪陪家人。

凉凉 广场舞

这两年,广场舞的“凉凉”似乎更明显了:以前晚上七八点,广场上黑压压一片人,现在稀稀拉拉十几二十个;以前舞队招新,年轻人也愿意凑热闹,现在连大妈自己都说,“跳不动了,不如在家刷短视频”,可真的是“凉透”了吗?也不尽然。

仔细观察会发现,广场舞的“凉”,其实是“迭代”的前奏,那些曾经被诟病的“噪音”“抢场地”问题,正在悄悄改变,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规划“专属广场舞区域”——铺塑胶地面,装隔音屏,甚至配备固定音响,还划定“跳舞时段”,比如早上7点到8点,晚上7点到8点半,避开学生写作业和老人休息的时间,李阿姨所在的社区去年就装了隔音板,现在跳舞音响开到最大,三楼住户都听不见,“以前人家总来敲门,现在还会给我们送热水。”

舞曲和动作也在“升级”,早些年《小苹果》《最炫民族风》一统天下的局面早被打破,现在广场舞的曲库早就“破圈”了:从《孤勇者》到《科目三》,从流行歌到电音,甚至有舞队把汉服、扇子舞融入进去,拍成短视频发在抖音上,点赞量比网红还高,去年杭州某社区广场舞队跳《只此青绿》,舞姿柔美,画面惊艳,评论区里“原来广场舞可以这么美”“奶奶们比年轻人还有气质”的留言刷了屏。

更意外的是,年轻人开始“回流”了,00后小林是公司HR,下班后总去家附近的广场,“以前觉得大妈们跳得没技术含量,后来跟着跳了两回,发现累得气喘吁吁,协调性比跳操还考验人。”现在她成了舞队的“编外队员”,跟着学《爱你》,大妈们也跟着她跳《本草纲目”,两代人隔着年龄“切磋舞技”,倒成了广场上新的风景。

广场舞的“凉”与“热”,从来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水平,照出代际之间的沟通方式,也照出中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望,那些在寒风中坚持跳舞的身影,那些为了“不扰民”主动降低的音量,那些跟着新舞曲笨拙又努力的动作,都藏着最朴素的生活热忱——不是非要“火出圈”,也不是怕“被嫌弃”,只是想在忙碌的生活里,找到一群人一起跳支舞,让日子热闹一点,暖一点。

凉凉 广场舞

就像李阿姨说的:“等天暖和了,咱们舞队还得招新,说不定年轻人比我们还积极呢。”你看,广场舞的“凉”,从来不是终点,只是春天来临前的序曲。

相关问答FAQs

Q1:广场舞真的会扰民吗?如何平衡跳舞需求和他人休息权利?
A:广场舞噪音扰民曾是主要矛盾,根源在于公共空间使用规则不明确及缺乏有效沟通,多地通过“疏堵结合”改善:社区划定专属跳舞区域、时段,配备低噪音音响(定向音响声音集中扩散,周边居民受影响小);舞队主动协商,如避开午休、夜间时段,控制音量在60分贝以下(相当于正常交谈声),部分城市还推广“无声广场舞”,使用骨传导耳机,大妈们能听见音乐,周边却无噪音,实现“各跳各的,互不干扰”。

Q2: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广场舞?是跟风还是真心喜欢?
A:年轻人加入广场舞并非跟风,而是多重需求驱动的结果:一是健康需求,广场舞动作舒缓,适合久坐的年轻人放松颈椎、锻炼协调性;二是社交需求,线下“云社交”让年轻人找到归属感,舞队成了“没有KPI的职场团建”;三是文化认同,随着广场舞舞曲、动作年轻化(如融合街舞、国风元素),年轻人发现它不再是“大妈专属”,反而成了“新潮运动”,短视频平台也助推了这股潮流——大妈们拍广场舞视频,年轻人点赞评论,线下互动增多,自然形成双向奔赴。

相关文章

广场舞新款套装有哪些设计亮点更实用?

广场舞新款套装有哪些设计亮点更实用?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更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套合适的广场舞套装,既能保障运动时的舒适度,又能展现舞者的活力与风采,近年来,随着广场舞文化的普及和时尚潮流的融...

糖豆广场舞妹妹是谁?为何跳舞活力满满?

糖豆广场舞妹妹是谁?为何跳舞活力满满?

清晨的城市公园、傍晚的社区广场,总能看到一群随音乐起舞的身影,她们被亲切地称为“广场舞姐妹”,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群姐妹有了新的聚集地——糖豆广场舞,平台上的活跃女性用户,更被大家戏称为“糖豆广场舞妹妹...

广场舞缘何频现杀的关联?背后矛盾激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广场舞缘何频现杀的关联?背后矛盾激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重要的社交与健身方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迅速普及,参与人数超亿,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伴随其普及的,是日益频发的场地争夺、噪音扰民等矛盾,甚至偶发肢体冲突乃至极端事件,被部分...

广场舞相见,为何说是难得的缘分?

广场舞相见,为何说是难得的缘分?

傍晚六点,小区广场的音箱准时响起,《最炫民族风》的前奏一响,张阿姨就攥着刚买的青菜往广场跑,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鼓点。“快点快点,今天教新舞步,晚了可没好位置!”她冲着同样赶来的李阿姨喊,两人相视一笑,眼...

草原格格为何跳广场舞?传统与现代的草原碰撞?

草原格格为何跳广场舞?传统与现代的草原碰撞?

草原的格格广场舞,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及周边地区兴起的一种融合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健身需求的特色广场舞形式,它以蒙古族舞蹈元素为核心,结合广场舞的普及性与互动性,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舞很有味道,究竟藏着怎样的独特之处?

广场舞很有味道,究竟藏着怎样的独特之处?

傍晚的社区广场上,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音响里飘出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神曲,而是带着丝竹韵味的江南小调,一群阿姨身着素雅的蓝印花布衫,手执折扇,踩着轻快的步伐旋转、跳跃,裙摆扬起时像一朵朵绽开的莲花,这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