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的实践中,群众文化活动正成为连接军民情感的重要纽带,广场舞凭借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灵活的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从单纯的健身娱乐活动,转变为拥军工作的创新载体,让“拥军”从口号变为可感可知的温暖行动,在舞步与旋律中谱写着军民鱼水情的新篇章。
广场舞与拥军的结合,首先体现在“文化送暖”的精准对接上,传统拥军活动多以物资慰问为主,而广场舞则以文化互动打破隔阂,让精神层面的关怀直抵人心,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展“舞进军营”“军民共舞”等主题活动,广场舞团队带着精心编排的节目走进军营:既有改编自红色歌曲的《强军战歌》《我和我的祖国》等广场舞版本,节奏明快、气势昂扬,让官兵在律动中感受家国情怀;也有融入地方特色的民族舞蹈,如新疆舞的欢快、蒙古舞的豪迈,让官兵在异乡感受到家乡般的温暖,在某边防部队的慰问演出中,驻地广场舞阿姨们教战士们跳《兔子舞》,简单的舞步、整齐的队列,让平日里严肃的军营瞬间充满欢声笑语,战士小李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觉得广场舞是‘大妈们的活动’,没想到和阿姨们一起跳舞时,像和家人一样亲切,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收到任何礼物都暖。”这种文化互动不仅丰富了官兵的业余生活,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随着拥军工作的深入,广场舞团队的角色从“单一表演者”拓展为“多元服务者”,自发形成了一支“拥军舞队”,用行动解决军人家庭的实际困难,在许多社区,广场舞团队主动对接军人家庭,制定“一对一”帮扶清单:“夕阳红”广场舞队每周三下午固定到社区独居的军属老人家中,陪他们聊天、教他们跳广场舞,让老人摆脱孤独;“红帆”广场舞协会则在暑假期间开设“小小舞队”,免费为军人子女提供舞蹈培训,解决了双军家庭、边防军人子女“看护难”的问题;更有团队通过跳广场舞募集“爱心物资”,为部队送去防暑降温用品、运动器材,或为困难军属筹集生活费用,这些服务虽小,却精准戳中了军人家庭的“急难愁盼”,一位海军军官的妻子王阿姨说:“丈夫常年出海,我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照顾老人,广场舞姐妹们不仅陪我解闷,还帮我接孩子、辅导作业,让我觉得‘后方有靠,心里不慌’。”这种“接地气”的拥军方式,让军人家庭切实感受到地方群众的关怀,也让拥军工作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广场舞拥军的“乘数效应”,在于其强大的群众动员能力,从“少数参与”带动“全民拥军”,广场舞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是社区里的“意见领袖”,也是家庭中的“纽带人物”,通过广场舞活动,拥军理念得以快速传播:在公园广场、社区广场,当广场舞团队跳起《拥军花》《当兵的人》等拥军主题舞蹈时,围观群众会主动询问、参与;在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广场舞队员发布进军营的视频,点赞评论数万条,带动更多人关注拥军工作,某市通过“广场舞拥月”活动,全市200余支广场舞团队参与,覆盖10万群众,形成了“一人跳舞、全家关注,一队拥军、全城跟进”的氛围,这种效应让拥军工作从政府主导变为群众自觉,从“一时一事”变为“常态长效”,数据显示,该市近三年通过广场舞活动解决的军人家庭困难数量同比增长40%,军人对地方拥军工作的满意度达98%,真正实现了“拥军优属,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
| 广场舞拥军活动形式及案例表 | |---------------------------|---------------------------|---------------------------|---------------------------| | 活动类型 | 具体内容 | 典型案例 | 实际效果 | | 文化慰问型 | 军营演出、军民共舞、红色主题舞蹈改编 | 某省“舞进军营”活动,广场舞团队表演《强军战歌》广场舞版 | 丰富官兵文化生活,增强军民情感共鸣 | | 技能互助型 | 军人子女舞蹈培训、军属广场舞教学 | 某市“小小舞队”暑期班,为双军家庭子女免费开课 | 解决军人子女看护难题,提升军属幸福感 | | 生活帮扶型 | 爱心物资募集、独居军属陪伴、困难家庭结对 | “夕阳红”广场舞队每周陪伴独居军属老人跳舞聊天 | 缓解军人家庭实际困难,营造拥军氛围 |
广场舞拥军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挑战,如如何避免形式化、如何实现长效化等,对此,关键在于“需求对接”与“机制保障”:前期通过部队调研,精准掌握官兵和军属的真实需求,设计针对性活动;建立“团队结对”机制,一个广场舞团队固定对接一个连队或社区军人家庭,制定年度服务计划,定期评估效果;同时将拥军活动纳入团队考核,激发持续性,而普通群众即使未加入广场舞团队,也可通过日常参与:在社区广场舞中主动邀请军属加入,或在“军民同舞”活动中准备小节目、表达敬意,让拥军融入生活点滴。
从文化共鸣到生活帮扶,从少数参与到全民行动,广场舞正以独特的方式让拥军工作“活”起来、“暖”起来,在舞步的律动中,军民情感更加紧密;在旋律的传递中,拥军优属的社会共识更加牢固,这种“舞动拥军”的新模式,不仅丰富了新时代拥军工作的内涵,更证明了:只要用心用情,群众文化活动就能成为凝聚军民力量的“粘合剂”,让“最可爱的人”感受到最实在的温暖。
FAQs
问:广场舞拥军活动如何避免流于形式,确保长效开展?
答:避免形式化需做到“三定”:定需求(前期调研军人家庭实际需求,避免“送非所需”)、定对象(一个团队固定对接一个连队或社区,建立长期联系)、定机制(将拥军纳入团队年度计划,定期复盘调整),可引入“双向评价”,让官兵和军属对服务效果打分,倒逼服务质量提升,确保活动从“一时热”变为“常态暖”。
问:普通群众没有加入广场舞团队,如何通过广场舞参与拥军?
答:即使不加入团队,普通群众也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广场舞参与拥军:比如在社区广场舞活动中,主动邀请军属一起跳舞,分享舞蹈乐趣;在节假日组织“军民同舞”小聚会,准备手写卡片或小礼物表达敬意;利用广场舞的社交属性,在微信群中宣传拥军政策,带动身边人关注军人群体,还可通过社区广场舞活动收集军人家庭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代购、接送孩子等,让拥军融入日常小事。
清晨的公园广场,音乐声总是准时响起,阿姨们踩着节拍舞动,大爷们在一旁闲谈,阳光穿过树叶洒在人群里,本是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温情画面,然而在这热闹背后,一种被称为“广场舞爱情买卖”的现象悄然滋生——部分中老...
傍晚六点,小区广场的音箱准时响起,《最炫民族风》的前奏一响,张阿姨就攥着刚买的青菜往广场跑,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鼓点。“快点快点,今天教新舞步,晚了可没好位置!”她冲着同样赶来的李阿姨喊,两人相视一笑,眼...
广场舞在很多人眼里是“夕阳红”的娱乐活动,仿佛只要跟着音乐摆动身体就能跳起来,但真正走进这个群体才会发现,一支整齐的广场舞背后,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从身体的对抗到心理的博弈,从外界的误解到环境的制...
傍晚的广场总像被施了魔法,当第一串鼓点敲碎夕阳的余晖,人群便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红色的扇子翻飞如蝶,银发在灯光下闪着柔光,脚步踩着音乐的节拍,踏出一地碎金般的温暖,这里的“爱恋”,从不止于风花月下的私语...
当清晨的第一缕光掠过城市的天际线,当傍晚的最后一抹霞光沉入楼宇的缝隙,总有那么一群人,在广场上用脚步丈量时光,用旋律编织生活——他们跳的,是广场舞,也是一场“为你而下”的雪,这雪没有凛冽的寒意,却有覆...
傍晚的广场总先热闹起来,夕阳把梧桐树的影子拉得老长,音响里飘出的《最炫民族风》混着孩子们的笑闹,像一张网,把散在各处的阿妈们慢慢收拢过来,我妈就是其中之一,刚放下锅铲,换了身宽松的运动服,头发随意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