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吉美社区的小广场已飘起悠扬的音乐,李阿姨握着扇子,脚步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轻快挪动,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嘴角却扬着满足的弧度,她身旁是刚退休的张叔叔,原本沉默寡言的他,如今能和十几位老伙伴笑着编排新舞步;不远处,几位全职妈妈带着孩子围坐在花坛边,一边看孩子玩耍,一边跟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这便是吉美广场舞的日常——不止是身体的律动,更是一群人用舞步编织的情感纽带,是社区里流动的温情与烟火气。
吉美广场舞的“情”,首先藏在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里,五年前,李阿姨刚搬来社区,儿女不在身边,日子过得冷清,一次下楼倒垃圾,听见广场上热闹的音乐,她犹豫着走近,被一位阿姨拉进了队伍。“来试试嘛,跳着跳着就开心了!”那天,她跟着跳了三支舞,回家时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后来,她认识了同是舞蹈爱好者的王阿姨,两人每天一起练舞、买菜,成了彼此的“生活搭子”;又认识了教舞蹈的陈老师,陈老师总耐心纠正动作,还常说:“跳舞不是比赛,开心最重要。”
渐渐地,广场舞队伍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八十多人,参与者里,有退休职工、全职妈妈、银发族,甚至还有刚下班顺路加入的年轻人,年龄不同,职业各异,却因“跳舞”这一共同爱好,成了彼此的“舞友”,谁家里有事,大家主动帮着接送孩子;谁生病了,队伍里的人会轮流探望;逢年过节,还会自发组织联欢会,有人唱歌,有人表演小品,有人包饺子,广场上满是欢声笑语,张叔叔说:“以前总觉得退休了就没事干了,现在有了这群人,每天盼着来广场,比上班还有盼头。”这种“被需要”“被牵挂”的感觉,正是吉美广场舞最动人的“情”——它让孤独的灵魂有了归宿,让陌生的邻里成了家人。
吉美广场舞的“情”,还藏在文化与生活的融合里,这支队伍从不满足于“跟着音乐跳”,总在传统与创新中找平衡,陈老师是社区里的“文化能人”,她会把老歌新编,比如把《茉莉花》改编成适合中老年人的轻快舞步,把《黄河大合唱》的旋律融入扇子舞;也会带着大家学跳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比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边跳边讲背后的民俗故事。“以前只知道好听,现在才知道这些舞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王阿姨笑着说,她现在给孙子讲故事,都能把秧歌的来历说得头头是道。
更难得的是,吉美广场舞成了连接代际情感的桥梁,每年寒暑假,队伍里会组织“小小舞者”活动,邀请社区的孩子跟着长辈学跳舞,五岁的小朵朵跟着奶奶学跳《小苹果》,动作笨拙却认真,奶奶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高中生小林利用周末教大家跳街舞,老人们虽然跟不上节奏,却为年轻人的活力鼓掌,这样的场景,让广场成了“老少同乐”的课堂——老人们在孩子的笑声里感受到年轻的力量,孩子们在长辈的舞步里读懂传统的温度,李阿姨说:“看着孩子们跟着我们跳,觉得这舞跳得有意义,不仅锻炼身体,还把‘情’传下去了。”
吉美广场舞的“情”,更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生长,去年冬天,社区广场的灯坏了,晚上跳舞看不清动作,队员们没等社区安排,自发凑钱买了灯泡,还找来电工师傅帮忙安装;今年春天,队伍发起“绿色舞步”活动,跳完舞一起捡广场周边的垃圾,带动了不少居民加入;疫情期间,大家不能聚集,就在微信群里分享舞蹈视频,互相鼓励“在家也要锻炼”,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让广场舞不再只是“跳舞”,成了社区治理的“粘合剂”。
社区主任说:“吉美广场舞是社区的‘晴雨表’,队伍里谁家有事,社区总能第一时间知道;居民有需求,通过舞蹈队也能快速反馈,这支队伍,让社区更有温度了。”吉美广场舞成了社区的“文化名片”,不仅在本市的小区交流演出,还受邀参加广场舞比赛,拿了不少奖,站在领奖台上,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服装,笑着挥舞扇子,眼里闪着光——那光芒里,有对舞蹈的热爱,更有对彼此的情谊,对社区的归属。
项目 | 情感价值体现 | |
---|---|---|
活动时间 | 每日清晨6:30-7:30,傍晚19:00-20:00 | 规律作息带来生活仪式感,让参与者每天都有“盼头” |
活动地点 | 吉美社区中心广场(雨天改至社区活动室) | 固定空间成为“情感据点”,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 |
核心参与人群 | 50-75岁退休老人(占比70%)、30-50岁全职妈妈(占比20%)、10-20岁青少年(占比10%) | 跨代际互动打破年龄隔阂,形成“老带小、少帮老”的情感互助圈 |
代表性曲目类型 | 经典红歌(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民谣改编(如《茉莉花》新编)、现代轻音乐 | 音乐承载集体记忆,传统曲目唤起共鸣,创新曲目激发活力 |
特色活动 | 节日联欢(中秋包饺子、春节猜灯谜)、公益演出(养老院慰问、社区文化节)、亲子舞会 | 将个人情感升华为集体情感,通过公益行动传递社区温暖,强化“我们是一家人”的认同 |
吉美广场舞的“情”,是清晨音乐里的一句“早啊”,是舞步错乱时的一句“别急,我教你”,是领奖台上的一句“这是我们大家的奖”,它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素的舞步,跳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跳出了社区生活的烟火气,跳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在吉美社区,广场舞早已超越了“运动”本身,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心,平凡的日常里,也能长出最动人的“情”。
问:吉美广场舞是否适合零基础的中老年人加入?需要提前准备什么吗?
答:非常欢迎零基础加入!吉美广场舞队以“开心为主、强身为辅”的理念,陈老师会从最基础的步伐开始教,十字步”“秧歌步”,动作简单易学,且老队员们会主动帮助新人,准备方面只需穿舒适的运动鞋、宽松的衣服,带一瓶水即可,音乐和扇子(或手绢)队伍会统一提供,不用担心跟不上,大家都会耐心等你。
问:除了跳舞,吉美广场舞队还有哪些活动?如何加入?
答:除了日常跳舞,队伍还会定期组织特色活动,比如春季踏青、秋季采摘、冬季联欢会,以及每月一次的“舞友分享会”(大家轮流表演才艺、分享生活故事),加入方式很简单:每天清晨或傍晚到吉美社区中心广场找正在跳舞的队伍,直接和领头的李阿姨或陈老师说“我想加入”,他们会热情欢迎你,并帮你登记信息,无需报名费,只需带着一颗想跳舞、想交朋友的心即可。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健身娱乐方式之一,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在南方许多种植生姜的地区,一种融合了地方农耕文化与传统舞蹈元素的“姜广场舞”悄然兴起,它不仅成为中老...
傍晚的广场上,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音响里飘出《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妈妈正站在队伍前排,穿着红底白花的舞衣,跟着节奏扬起手臂,转圈时裙摆飞扬,像一朵盛开的牡丹,她旁边的张阿姨举着扇子,跟着音乐一开一合...
傍晚的广场总是先热闹起来,夕阳把香樟树的影子拉得老长,音响里飘出的《最炫民族风》混着孩子们的笑闹,还有阿姨们聊着菜价和孙辈的碎语,像一锅慢慢熬煮的浓汤,把日子里的烟火气都炖得软乎乎的,我总站在人群外围...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最喜爱的健身活动之一,以其简单易学、参与性强、社交属性突出等特点,已成为全国城乡社区的文化景观,在众多广场舞伴奏曲中,经典民歌《浏阳河》凭借其悠扬的旋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
广场舞教学基本步是掌握广场舞的核心基础,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进阶舞者,都需要通过系统练习基本步来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舞蹈表现力,基本步的练习不仅能让舞者快速适应不同曲风的节奏变化,还能为后续学习复杂...
冬日的清晨,城市还在沉睡,细碎的雪花已悄然飘落,它们像被揉碎的云朵,打着旋儿落在行道树上、柏油路上,给灰蒙蒙的街景铺上一层朦胧的白,而在街角的社区广场,却早已热闹起来——一群身着红棉袄、绿围巾的阿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