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的阳光刚漫过城市的天际线,街心公园的广场上,《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已准时响起,一群身着明黄色练舞服的阿姨们踏着节拍舒展手臂,衣袂翻飞间,像一片在晨光中绽放的黄玫瑰,这支名为“黄玫瑰”的广场舞团队,平均年龄58岁,从最初的3人小队发展到如今的60余人,不仅跳出了健康,更跳出了中老年群体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广场舞,这个看似普通的群众文化活动,在“黄玫瑰”身上,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情感温度与社会意义。
“以前退休后,除了买菜做饭,就是在家带孙子,日子过得跟钟摆似的,单调得很。”68岁的李阿姨是“黄玫瑰”的元老队员,她记得2015年团队刚成立时,大家只是凑在一起打发时间,“谁也不会跳舞,跟着电视里瞎比划,动作不齐,音乐踩点也乱,但就是觉得热闹,有人说话就不孤单了。”
这支队伍早已超越了“一起跳舞”的简单联结,每周一、三、五清晨的固定排练,周二、四的“加练”(其实是约着买菜、逛公园),加上不定期的茶话会、生日会,“黄玫瑰”的队员们早已成了彼此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张阿姨去年住院,队员们轮流去医院陪护,有人煲汤,有人削水果,还有人带着广场舞的音响,在病房外放她最爱听的《小苹果》,说“听着音乐,病都好得快些”,退休教师王阿姨负责教大家记舞谱,她把每个动作拆解成“左脚旁移45度,双手打开像开花”,还用毛笔写在小黑板上,队员们打趣说“王老师上课比给孙子讲题还认真”。
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为中老年人构建了稳固的情感支持系统,心理学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群体中,约40%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而参与集体活动能显著降低孤独指数。“黄玫瑰”的队员们说:“跳舞时不用想家里琐事,不用操心儿女工作,跟着音乐动起来,出一身汗,啥烦恼都忘了,回家跟老伴说,他还说我跳完舞气色好,吵架都少了。”
“黄玫瑰”的名字并非偶然,队长陈姐说:“黄色是阳光的颜色,看着就让人开心;玫瑰嘛,女人不管多大年纪,都得有自己的‘刺’和‘香’,活得有精气神。”团队的练舞服统一是明黄色短袖配黑色阔腿裤,夏天是纱料,冬天加绒款,衣袖上还绣着小小的玫瑰图案,这套“战袍”不仅是视觉标识,更是身份认同的象征。
“以前总觉得穿鲜艳衣服‘老来俏’,怕被人笑话,穿上这身黄衣服,才觉得自己真像朵玫瑰,挺直腰板跳舞,连走路都带风。”58岁的刘阿姨笑着说,为了这套衣服,队员们还闹过小插曲:有人提议改成玫红色,更“显年轻”,但陈姐坚持黄色,“我们这个年纪,不需要刻意装嫩,黄色的温暖、包容,才符合我们的气质——像熟透的玫瑰,不张扬,但有分量”。
精神层面的“黄玫瑰”气质,更体现在对生活的态度上,队员们自编自排的《社区文明舞》,把垃圾分类、文明养宠的内容编进舞步,边跳边宣传;疫情期间,她们把广场舞搬到线上,每天在微信群发教学视频,还带着邻居们跳“防疫操”;去年社区举办“邻里节”,“黄玫瑰”表演的《黄河船夫曲》,用扇子模拟船桨,整齐的动作和饱满的精神,让台下掌声雷动,她们常说:“跳舞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我们这代人吃过苦,也享过福,现在能把快乐跳给别人看,比啥都强。”
“黄玫瑰”的影响力早已超出舞蹈本身,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她们所在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因为她们的加入,每天下午都格外热闹——不仅有人来看她们排练,还有年轻人来请教“阿姨们是怎么保持年轻的”,甚至有小朋友跟着学跳“儿童版广场舞”。
社区居委会的王主任说:“以前社区搞活动,喊破嗓子也没人参加,自从‘黄玫瑰’火了,她们主动当‘文化大使’,组织邻里联欢、节日庆典,现在社区里参加文化活动的人多了,邻里矛盾也少了,上个月搞‘重阳节敬老宴’,‘黄玫瑰’的阿姨们负责编排节目、照顾老人,比社区工作人员还上心。”
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打破了年龄、职业的界限,62岁的赵阿姨退休前是工厂会计,现在负责团队的财务管理,每一笔开支都记在透明的小本子上,还做成表格给大家看;55岁的周阿姨是社区医院的护士,每次排练都带着急救箱,“谁血压高了、扭到脚了,我能第一时间处理”;甚至有位70岁的爷爷,每天来给她们录像,剪成短视频发到抖音,配文“看看我们社区的‘黄玫瑰’,不服老!”
“黄玫瑰”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早年间,她们在广场跳舞,曾被路人投诉“噪音太大”,物业一度要求她们“换个地方”;有队员膝盖不好,医生说“不能再跳了”,急得直掉眼泪;疫情期间不能聚集,队员们在家“憋”得难受,有人提议“在阳台各自跳,然后视频连线”……但这些困难,都没能让她们散伙。
“我们找了社区居委会,协商把跳舞时间调到早上7点以后,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还主动给附近居民送水果道歉。”陈姐说,“膝盖不好的队员,我们帮她改动作,减少下蹲幅度,让她拿着扇子上半身动,也能参与,疫情期间线上跳舞,虽然隔着屏幕,但看到大家都在群里发视频,就觉得团队还在,心就没散。”
更让人感动的是“传承”,现在团队里有3名“00后”实习生,是社区大学生志愿者,跟着学跳舞、学编舞。“以前觉得广场舞是‘奶奶辈’的,跟着跳了才发现,里面有很多学问——节奏感、协调性,还有团队配合。”19岁的小林说,“阿姨们那种不服输的劲儿,比我们年轻人还有活力。”队员们也很乐意教她们,“年轻人有新想法,帮我们把广场舞和街舞、流行歌结合起来,跳得更带劲!”
维度 | 具体表现 |
---|---|
社交联结 | 以舞为媒构建互助网络,形成“准家庭式”情感支持,缓解中老年孤独感 |
文化表达 | 服装、动作融入传统与现代元素,自编《社区文明舞》,传递积极价值观 |
健康促进 | 规律运动改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通过舞蹈调整心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
社区共建 | 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带动不同年龄层居民参与,成为社区文化“活名片” |
精神传承 | 以“不服老”的态度感染年轻人,实现广场舞文化的代际传递 |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傍晚的最后一抹余晖,“黄玫瑰”的舞步从未停歇,她们用脚步丈量岁月,用舞姿诠释热爱,像一株株在时光中扎根的黄玫瑰,不与春争艳,却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绽放出最坚韧、最温暖的光彩,广场舞于她们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锻炼”,而是生活的仪式,是情感的寄托,是对“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最好注脚。
Q1:为什么很多广场舞团队偏爱以“黄玫瑰”命名?
A: “黄玫瑰”的命名通常融合了色彩与意象的双重象征,黄色在视觉上明亮温暖,能传递积极、活力的情绪,符合广场舞所需的“氛围感”;玫瑰则象征女性的美丽、坚韧与生命力,与中老年女性群体“历经岁月沉淀却依然绽放”的精神特质高度契合。“黄”与“皇”谐音,部分团队也暗含“自信、优雅如皇后”的寓意,同时统一的黄色服装能增强团队辨识度,强化集体认同感。
Q2:长期参与黄玫瑰广场舞对中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具体益处?
A: 身体层面,广场舞属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同时舞蹈中的肢体协调、平衡训练(如旋转、踏步)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跌倒,心理层面,集体舞蹈能促进多巴胺分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通过完成整齐的舞步、获得团队认可,能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社交层面,固定的舞伴和活动场景打破了家庭封闭环境,构建了稳定的社交网络,有效对抗孤独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伴”的精神需求。
广场舞“花儿红”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广场、社区公园悄然兴起,成为中老年人健身娱乐的新潮流,它以热烈欢快的节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简单易学的动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更成为连接...
清晨六点半,城市还浸在薄雾里,公园的空地上已经响起了熟悉的音乐节奏,张阿姨踩着轻快的步子,手里拎着水杯,笑着和同行的伙伴打招呼:“今天穿这件红舞衣,精神不?”七十岁的她,鬓角虽已染上霜色,眼睛却亮得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鸭梨大”几乎成了每个人的日常写照:上班族被KPI追赶,学生党被学业压力裹挟,中年人被家庭责任牵绊……当焦虑、疲惫如影随形时,一种看似“接地气”的活动却悄然成为大众的“解压神器”...
清晨六点半,城市中心的广场已铺开一片流动的色彩,音响里飘着《套马杆》的旋律,七十岁的萨仁阿姨站在队伍前排,手臂划出弧线时,指尖仿佛还带着草原的风,她转身的幅度比其他舞友更大,裙摆扬起的弧度里,藏着呼伦...
广场舞双人舞造型是在传统广场舞基础上融入双人互动元素的创新形式,既保留了广场舞的群众性与娱乐性,又通过双人配合增强了表演的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力,这类造型设计需兼顾动作的协调性、观赏性及安全性,让不同年龄...
对唱广场舞是近年来在传统广场舞基础上演变出的一种新型群体健身活动,它以“对唱”为核心特色,将双人或多人的互动对唱与广场舞的基本步法、队形变化相结合,既保留了广场舞的健身属性,又通过音乐与动作的配合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