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广场舞 > 正文内容

第二届广场舞

广场舞作为近年来最具群众基础的全民健身活动之一,已从简单的社区娱乐发展为集健康、社交、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方式,2023年,“第二届广场舞交流展演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活动以“舞动新时代·健康中国人”为主题,覆盖东、中、西部30余个省份,吸引了超10万名舞者直接参与,线上观看量突破5亿人次,成为现象级的群众文化事件,活动不仅展现了广场舞的创新活力,更彰显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二届广场舞

活动概况:规模升级,全民参与

第二届广场舞交流展演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联合指导,于2023年5月至10月期间举办,分为“城市选拔赛”“大区晋级赛”“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与首届相比,本届活动在规模、覆盖面和专业化程度上均有显著提升:城市选拔赛累计举办超2000场,覆盖社区、广场、体育馆等多类场景;大区晋级赛划分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六大赛区,每个赛区选拔出20支优秀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总决赛于10月在杭州奥体中心举行,通过“现场展演+线上直播”形式,让全国观众共享这场“全民舞林大会”。

活动参与群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退休职工、社区阿姨等传统主力军,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上班族甚至外国友人加入,数据显示,参赛队伍中,45-65岁舞者占比62%,30-45岁青年舞者占比25%,30岁以下青少年占比达13%,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舞种也突破传统广场舞框架,融入健身操、街舞、民族舞、曳步舞等元素,既有《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经典曲目,也有《孤勇者》《我和我的祖国》等时代新声,展现了广场舞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活动亮点:创新形式,赋能文化

本届广场舞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与“科技与文化的双向赋能”,在内容创新上,活动鼓励“一地一品”,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舞蹈编排,陕西代表队将秦腔唱腔与秧歌步法结合,推出《华阴老腔一声喊》,粗犷豪迈的风格引发全网热议;云南代表队以傣族孔雀舞为基础,加入现代舞灯光效果,演绎《美丽孔雀》,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鲜活生命力;浙江代表队则聚焦“共同富裕”主题,用舞蹈再现乡村蝶变故事,获得“最佳创意奖”。

形式创新方面,活动打破“线下展演”单一模式,推出“云广场舞”板块,通过开发专属小程序,舞者可上传视频参与“线上选拔”,系统根据舞蹈编排、完成度、传播量等维度自动评分,解决了地域限制问题,据统计,“云广场舞”吸引了超5万名偏远地区舞者参与,其中西藏那曲牧民代表队的《高原欢歌》凭借独特的地域风情,线上点赞量突破3000万,活动还引入AR技术,在总决赛现场实现“虚拟舞台+现实舞者”的沉浸式效果,观众可通过手机APP选择不同视角观看,体验感拉满。

为提升专业水准,活动邀请了国内舞蹈界、体育界、文化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制定《广场舞技术评分标准》,从舞蹈编排、动作技巧、精神面貌、文化内涵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估,组委会联合体育科研机构推出“广场舞科学健身指南”,针对不同年龄层提供心率控制、动作难度调整等建议,推动广场舞从“自娱自乐”向“科学规范”发展。

第二届广场舞

社会影响:健康中国,和谐社区

广场舞的普及与发展,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在健康层面,活动直接带动了群众健身意识的提升,据第三方调研显示,参与本届活动的舞者中,85%表示“身体机能明显改善”,72%“减少了慢性病用药频率”,杭州市民李阿姨今年62岁,是“夕阳红舞蹈队”队长,她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广场舞是‘老太太的运动’,参加活动后才发现,科学的编排能让全身得到锻炼,现在我们队每周固定训练3次,队员们的精神状态都好了很多。”

在社区治理层面,广场舞成为促进邻里和谐的“粘合剂”,许多社区以活动为契机,成立广场舞协会,制定《广场舞公约》,合理划分活动时间、场地,解决了噪音扰民等矛盾,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通过广场舞比赛,整合了6支分散的队伍,形成“社区舞蹈联盟”,定期组织公益演出、敬老慰问等活动,社区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40%,社区党委书记表示:“广场舞让大家从‘陌邻’变成‘友邻’,社区凝聚力自然就增强了。”

在文化传播层面,广场舞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活动中,多支队伍将红色文化、非遗技艺、乡村振兴等主题融入舞蹈,用艺术语言传递时代精神,江西代表队的《井冈山精神》通过情景式舞蹈,再现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河北代表队的《白洋淀畔》融合了雄安新区建设元素,展现了新时代的“雄安速度”,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引发共鸣,还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走向海外,让世界看见中国群众的幸福生活与文化自信。

未来展望:规范发展,持续赋能

随着广场舞影响力的扩大,其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据主办方透露,第三届广场舞活动计划于2024年启动,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广场舞导师认证体系”,培养一批专业教练员,提升基层广场舞的指导水平;二是推动“广场舞进校园、进企业”,拓展活动场景,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三是加强国际交流,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举办“国际广场舞邀请赛”,促进中外民间文化互鉴。

针对部分地区存在的场地不足、噪音争议等问题,相关部门已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广场舞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新建社区配建多功能运动场地,推广“无声广场舞”(使用骨传导耳机),推动广场舞与城市治理协调发展,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群众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广场舞将不仅是“全民健身的符号”,更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社会和谐的纽带”,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二届广场舞

相关问答FAQs

Q1:广场舞是否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参与?不同年龄层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舞种?
A1:广场舞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但不同年龄层需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舞种,青少年及青年群体可选择节奏明快、动作活力强的街舞、健身操舞等,既能锻炼身体协调性,又能释放压力;中老年群体建议选择动作舒缓、强度适中的民族舞、交谊舞或传统广场舞,如太极扇、柔力球等,同时注意控制运动时长(建议30-60分钟/次),避免过度劳累,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提前咨询医生,选择低强度舞种,并避免在高温、寒冷等恶劣天气下户外活动。

Q2:第二届广场舞活动与第一届相比,在组织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突破?
A2:第二届广场舞活动在组织形式和内容上均实现了显著突破,组织形式上,一是扩大了覆盖范围,从首届的20个省份增至30余个,新增“云广场舞”线上赛道,打破了地域限制;二是引入专业评审机制和科学健身标准,推动活动从“娱乐性”向“专业性”升级,内容上,一是强调文化融合,鼓励地方特色与时代主题结合,涌现出一批“一地一品”的优秀作品;二是创新表现形式,运用AR技术、多机位直播等科技手段,提升观演体验;三是注重社会价值,通过“广场舞+社区治理”“广场舞+文化传播”等模式,让活动更具社会意义。

相关文章

为何广场舞能收获棒棒棒的全民好评与热爱?

为何广场舞能收获棒棒棒的全民好评与热爱?

清晨的公园里,音乐响起,阿姨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舞动,笑容在朝阳下格外灿烂;傍晚的小区广场上,叔叔阿姨们跟着节奏甩动臂膀,汗水里透着快乐;甚至写字楼下的空地,下班后的年轻人也加入其中,跟着简单的节拍放松身...

落花广场舞歌曲为何能成现象级神曲?

落花广场舞歌曲为何能成现象级神曲?

在广场舞文化的浪潮中,歌曲的选择往往决定着舞步的节奏与情绪的共鸣,近年来,以“落花”为意象的广场舞歌曲逐渐在中老年群体中走红,它们将古典诗词的婉约意境与现代广场舞的明快节奏巧妙融合,既承载着岁月的沉淀...

妈妈为何痴迷广场舞?藏着怎样的爱与故事?

妈妈为何痴迷广场舞?藏着怎样的爱与故事?

傍晚的广场总少不了热闹的音乐,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妈妈就在那群扭动的身影里,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胳膊伸得直直的,脚步转得圈圈的,脸上的笑比晚霞还亮,她退休前是单位的会计,成天对着账本和计算器,话...

中老年人为何钟爱广场舞?健康需求、社交纽带还是精神寄托?

中老年人为何钟爱广场舞?健康需求、社交纽带还是精神寄托?

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王阿姨已经和十几位老姐妹站好了队形,随着《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响起,她们踏着整齐的步伐,挥舞着彩色的扇子,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这样的场景,从城市到乡村,从清晨到...

草原格格为何跳广场舞?传统与现代的草原碰撞?

草原格格为何跳广场舞?传统与现代的草原碰撞?

草原的格格广场舞,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及周边地区兴起的一种融合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健身需求的特色广场舞形式,它以蒙古族舞蹈元素为核心,结合广场舞的普及性与互动性,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双人舞恰恰为何成广场舞新宠?

广场双人舞恰恰为何成广场舞新宠?

广场双人舞恰恰是一种融合了拉丁舞恰恰元素与广场舞大众化特点的双人舞蹈形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广场、公园、社区活动中心广泛流行,它既保留了拉丁舞的热情、欢快与节奏感,又通过简化动作、降低难度,让没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