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作为一种深入中国城乡的集体舞蹈形式,其“前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融合了古代祭祀仪式、民间歌舞传统、近代西方舞蹈文化及现代健身需求的多层次演变产物,从先秦的“舞雩”到汉代的“百戏”,从唐代的“踏歌”到民国的集体交谊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发健身舞,广场舞的基因始终围绕着“集体性”“广场性”“自娱性”三大核心,在不同时代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变异,最终为现代广场舞的爆发奠定基础。
广场舞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祭祀舞蹈,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舞蹈与祭祀密不可分,《周礼·春官》记载:“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帅而舞社稷之祭祀。”“舞雩”是最具代表性的祭祀舞蹈,为求雨而设,民众在广场(或空地)集体起舞,鼓乐齐鸣,通过统一的动作和呐喊祈求神灵庇佑,这种舞蹈以“集体仪式”为核心,参与者身份平等(非专业舞者),在公共空间进行,已具备广场舞“广场性”与“集体性”的雏形。
汉代随着“百戏”的兴起,民间舞蹈进一步普及。“百戏”包含杂技、歌舞、角力等多种形式,在宫廷与民间同时流传,民间的“总会仙倡”等表演中,普通民众可参与其中,在集市、广场等场所自由舞蹈,动作质朴且充满生活气息,打破了舞蹈的阶级壁垒,此时的舞蹈虽仍带有娱乐性质,但已从祭祀仪式中脱离,更强调“自娱性”,为后世广场舞的“大众参与”提供了可能。
唐代是民间舞蹈的鼎盛时期,“踏歌”最具代表性。《旧唐书·音乐志》载:“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为节。”每逢节日或丰收,民众无论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圆圈,以脚踏地为节奏,即兴起舞,歌声与笑声交织,这种舞蹈无需专业训练,动作简单重复,音乐多为民间小调,完全由民众自发组织,在广场、田野等空间进行,堪称古代版“广场舞”,其“自发性”“全民性”的特点,与现代广场舞一脉相承。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交谊舞、集体舞等西方舞蹈形式传入,为广场舞的“前世”注入新元素,民国时期,上海、天津等租界城市出现“交谊舞会”,但局限于上流社会,普通民众难以参与,直到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推动“新舞蹈”发展,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等人提出“舞蹈为大众”,创作《游击队员之歌》《思乡曲》等作品,将舞蹈与抗日救亡结合,在工厂、学校、广场组织集体表演,此时的舞蹈虽仍带有宣传性质,但已突破阶级限制,让普通民众在广场上通过舞蹈表达爱国情感,其“集体参与”“公共空间”的特征,成为广场舞转型的关键一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需求催生了特殊的“广场舞”——“忠字舞”,以天安门广场为发源地,全国推广“忠字舞”,动作设计简单(如挥手、踏步),配合毛主席语录歌曲,强调“统一性”与“政治性”,无论男女老少,在工厂、学校、广场集体起舞,成为当时独特的文化景观,虽然“忠字舞”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其“领舞-跟随”的组织形式、队列化的舞蹈编排、广场空间的集中性,为后来广场舞的“规模化”积累了经验,这一时期,舞蹈从“娱乐”转向“政治动员”,空间从民间广场扩展到政治广场,功能发生转变,但“集体性”的核心特征被保留下来。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流行文化涌入,迪斯科、霹雳舞等“劲歌热舞”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但中老年人却缺乏适合的健身方式,1989年,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社区开始组织“老年迪斯科”“健身秧歌”等活动,广场舞的“健身属性”逐渐凸显,此时的广场舞多在公园、社区空地进行,领舞者多为舞蹈爱好者,队伍规模小但稳定,音乐以改编的流行歌曲、电子乐为主,动作融合了秧歌的“扭摆”与迪斯科的“律动”,简单易学,节奏明快。
9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速,社区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增多,广场舞从“小群体”向“大集体”扩展,音乐更加多元化,民歌、红歌、流行歌皆可入舞;动作逐渐规范化,出现“广场舞教学视频”;组织形式也从“自发”变为“半组织化”,由社区居委会或舞蹈队队长统一协调,这一阶段,广场舞的“自发性”“健身性”“社交性”全面凸显,成为中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低门槛、高参与”的特点,让不同年龄、职业的人都能加入,为现代广场舞的“全民化”奠定了基础。
时期 | 代表性舞蹈形式 | 特点 | 功能 |
---|---|---|---|
民国时期 | 集体交谊舞 | 西方舞步简化,男女搭配 | 社交娱乐,西方文化启蒙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忠字舞 | 政治化,动作统一,口号化 | 政治宣传,思想动员 |
改革开放初期 | 老年迪斯科/健身秧歌 | 自发性,节奏明快,融合传统 | 健身娱乐,社区社交 |
从祭祀仪式到健身娱乐,从阶级限制到全民参与,广场舞的“前世”始终围绕“集体性”“广场性”“自娱性”演变,不同时代的舞蹈形式、文化功能虽各不相同,但其“让普通人通过舞蹈在公共空间表达情感”的核心从未改变,正是这种跨越千年的基因传承,让广场舞在当代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问题1:古代祭祀舞蹈和现代广场舞有哪些共通之处?
解答:两者均以“集体性”为核心,参与者通过统一动作形成群体认同;具有“广场性”,在公共空间(古代祭祀场所、现代社区广场)进行,打破私人领域限制;兼具“仪式感”与“娱乐性”,古代祭祀舞蹈通过集体仪式强化信仰,现代广场舞通过共同娱乐缓解压力,本质上都是群体情感的表达方式。
问题2:广场舞在近代演变中,受到哪些外来文化的影响?
解答:主要受西方舞蹈文化影响,民国时期,西方交谊舞(如华尔兹、探戈)传入,其男女搭配、节奏分明的特点被简化为“集体交谊舞”;改革开放后,迪斯科、霹雳舞等流行舞蹈传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自由的动作风格被中老年人吸收改造,形成“老年迪斯科”,丰富了广场舞的动作语汇和音乐形式,推动其从传统秧歌等民间舞向现代健身舞转型。
在九寨沟,碧蓝的海子、层叠的瀑布、彩色的森林构成的自然奇观令人沉醉,而在这片人间仙境中,还有一种充满烟火气的人文景观——九寨沟的广场舞,它没有专业舞台的华丽,却在湖光山间跳出了最鲜活的生命力,成为自然...
傍晚的广场,当第一缕夕阳掠过梧桐树梢,音响里流淌出的旋律总能准时唤醒沉睡的街角,阿姨们踩着节拍挥舞丝巾,叔叔们打着拍子调整步伐,孩子们绕着队伍追逐打闹——这里没有陌生的疏离,只有“有缘在相见广场舞”织...
傍晚的广场总是先热闹起来,夕阳把香樟树的影子拉得老长,音响里飘出的《最炫民族风》混着孩子们的笑闹,还有阿姨们聊着菜价和孙辈的碎语,像一锅慢慢熬煮的浓汤,把日子里的烟火气都炖得软乎乎的,我总站在人群外围...
清晨的梦的荷塘,薄雾像轻纱笼罩着水面,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粉嫩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偶尔有水鸟掠过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当夕阳的金辉洒满荷塘,这里又换了一番模样——悠扬的音乐声从岸边传来,一群身...
对唱广场舞是近年来在传统广场舞基础上演变出的一种新型群体健身活动,它以“对唱”为核心特色,将双人或多人的互动对唱与广场舞的基本步法、队形变化相结合,既保留了广场舞的健身属性,又通过音乐与动作的配合增强...
广场舞作为中国城乡社区中极具代表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长期以来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要参与者,以其简单易学、节奏明快的特点成为大众健身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一种以“光头”为显著标识、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体的广场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