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村广场舞,这个曾被视为城市专属的文化现象,如今已成为中国乡村大地上一道鲜活的风景线,当夕阳的余晖洒进村庄,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男女老少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踏歌起舞,欢声笑语驱散了田间的疲惫,也点亮了乡村的夜晚,这不仅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直接体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层面的生动注脚——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广场舞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长期以来,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尤其在农闲时节或夜晚,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往往面临“无事可做、无处可去”的困境,随着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大,村村通硬化路、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广场舞的兴起提供了“硬件”支撑,政策层面,“文化下乡”“全民健身”等工程的推进,让专业文艺工作者走进乡村,指导村民编排舞蹈、组织活动,更让广场舞有了“软件”保障。
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李家峪村,60岁的村民王淑兰还记得十年前“晚上只能在家门口唠嗑”的日子。“2015年村里修了广场,装了音响,县文化馆的老师来教跳广场舞,一开始就十几个老太太,现在队伍扩大到80多人,连城里打工的年轻媳妇过年回来都跟着跳。”王淑兰笑着说,现在村里谁家有矛盾,跳场舞就化解了;谁家遇到难事,舞队里你一百我五十,比亲戚还亲,这样的故事,正在全国无数村庄上演——广场舞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更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黏合剂”。
与城市广场舞不同,庄村广场舞从诞生起就带着浓浓的“泥土味”,音乐选择上,既有《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流行神曲,也有《在希望的田野上》《辣妹子》等融入乡土元素的经典曲目,甚至还有村民自编的“方言版”歌词——比如用本地话改编的《丰收歌》,唱的是“玉米棒子金灿灿,花生颗颗圆又满”,听得人心里热乎乎的,舞蹈动作更是“接地气”:秧歌步、腰鼓步、扇子舞……将传统民俗与现代舞步结合,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根,又注入了时代活力。
在浙江安吉的余村,广场舞还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传播载体,村民们在舞蹈中融入竹编、采茶等劳动场景,自编了《余村十二时辰》:清晨“采茶舞”展现茶园生机,午后“竹林舞”描绘生态之美,夜晚“篝火舞”庆祝丰收喜悦,这种“舞蹈+文旅”的模式,不仅让广场舞有了文化内涵,还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体验,带动了农家乐、土特产销售,正如村支书说:“以前村里靠挖山卖石头,现在靠‘跳’山卖风景,广场舞跳出了新生活!”
看似简单的广场舞,实则撬动了乡村治理的“大能量”,在河南信阳的郝堂村,广场舞队成了政策宣传的“轻骑兵”,队员们将垃圾分类、防诈骗、医保缴纳等政策编成快板词、顺口溜,在跳舞间隙“边跳边讲”,既生动又易懂,比开会通知效果还好,村里老人多,记性差,舞队队长李大姐就每天把“今日医保缴费截止日”写在黑板上,跳完舞提醒大家,几年下来,村里的参保率始终保持在100%。
广场舞还成了乡村文化传承的“活课堂”,在陕西延安的梁家河村,老人们带着年轻人跳安塞腰鼓,手把手教鼓点、教步伐,让这项非遗项目在“蹦蹦跳跳”中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在贵州黔东南的苗寨,芦笙舞、铜鼓舞等传统舞蹈被改编成广场舞版本,孩子们放学后跟着学,既锻炼了身体,又了解了民族文化,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村庄通过广场舞比赛、邻里节等活动,评选“文明家庭”“最美村民”,用正能量引导乡风文明,让乡村治理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尽管发展迅猛,庄村广场舞也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最突出的是场地和噪音问题:部分村庄广场选址不合理,靠近村民住宅,夜间跳舞音乐声过大,引发邻里矛盾;有的广场地面硬化质量差,长期踩踏后坑坑洼洼,存在安全隐患;还有的缺乏专业指导,动作不规范,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资金短缺也是普遍问题:音响设备老化、服装道具更新、活动组织经费等,仅靠村民自筹难以持续。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多方合力,在江苏徐州的潘安湖村,村委会通过“村民议事会”协商,将广场与住宅区之间种植隔音绿植,规定跳舞时间不超过晚上9点,并定期邀请体育老师、舞蹈志愿者前来指导,既满足了村民需求,又减少了扰民,在湖南长沙的浔龙河村,则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赞助+村民众筹”的方式,筹集资金升级广场设施,还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将广场舞与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结合,实现“以舞养舞”,这些探索表明,庄村广场舞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和创新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庄村广场舞正从“自娱自乐”向“文化品牌”升级,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更多专业人才、优质资源将向乡村流动,广场舞的内容和形式也将更加丰富:或许会出现“乡村广场舞节”,让各村舞队同台竞技;或许能开发“线上广场舞课堂”,让偏远地区的村民也能学到专业舞蹈;或许能结合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乡土文化体验,让广场舞成为展示乡村形象的“窗口”。
从沂蒙山区的晨光到黄土高原的星夜,从江南水乡的荷塘到青藏高原的牧场,庄村广场舞的旋律正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它不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农民们用最朴实的舞步,跳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最欢快的节奏,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这舞步里,有乡土文化的根脉,有时代发展的脉搏,更有亿万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Q1:庄村广场舞是不是只适合老年人参与?年轻人会感兴趣吗?
A1:并非如此,虽然目前庄村广场舞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其中,广场舞的形式正不断创新,融入街舞、健身操等现代元素,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返乡后,发现广场舞是结识邻里、缓解压力的好方式,一些村庄还推出“亲子广场舞”“情侣广场舞”,吸引全家参与,让不同年龄层都能找到乐趣,可以说,庄村广场舞正逐渐成为连接代际、凝聚家庭的“文化纽带”。
Q2:如果村里跳广场舞时音乐声太大,影响附近居民休息,该怎么办?
A2:解决广场舞噪音问题,需要村民、村委会和多方主体的共同协商,可通过“村民议事会”或“广场舞公约”等形式,约定合理的活动时间和音量,比如避开午休和夜间22:00以后,使用低噪音音响设备,村委会可对广场选址进行优化,尽量与居民住宅区保持一定距离,或种植树木、设置隔音屏障,舞队成员应增强公德意识,主动控制音量,并定期征求周边居民的意见,及时调整活动方式,通过互相理解和包容,让广场舞在“不扰民”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广场舞,作为中国城乡最具代表性的群众性健身活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范畴,成为连接人与人、社区与社区的情感纽带,它以欢快的节奏、简单的动作和强大的包容性,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参与者,在晨曦或暮色...
清晨六点半,城市的天际线刚泛起鱼肚白,社区广场的音响已经哼起了《最炫民族风》,王阿姨踩着红舞鞋,手臂划出利落的弧线,额前的碎发随着跳跃颤动;不远处,刚结束夜班的小李揉着惺忪睡眼加入队伍,嘴角却忍不住上...
清晨的阳光刚洒向社区广场,节奏明快的音乐便响起,阿姨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舞动,这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群众文化图景——广场舞,而在江南水乡的巷弄深处,一种更古老的艺术正悄然融入这热闹的景象:唱春,这项流传千年...
广场舞教学基本步是掌握广场舞的核心基础,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进阶舞者,都需要通过系统练习基本步来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舞蹈表现力,基本步的练习不仅能让舞者快速适应不同曲风的节奏变化,还能为后续学习复杂...
对唱广场舞是近年来在传统广场舞基础上演变出的一种新型群体健身活动,它以“对唱”为核心特色,将双人或多人的互动对唱与广场舞的基本步法、队形变化相结合,既保留了广场舞的健身属性,又通过音乐与动作的配合增强...
广场舞作为中国城乡社区中极具代表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长期以来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要参与者,以其简单易学、节奏明快的特点成为大众健身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一种以“光头”为显著标识、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体的广场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