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音乐声一响,红绸翻飞间,总有几个熟悉的身影混在阿姨们中间,跟着节拍扭腰、摆臂、踢腿,他们头发花白,却眼神亮堂,动作或许不如前排阿姨灵活,但那份认真劲儿格外惹眼,街坊邻里笑着打招呼:“老李,今天又来给‘王司令’当护卫啊?”被称作老李的男人嘿嘿一笑,抹了把额头的汗:“那必须,今天这支《最炫民族风》,我可是练了三天!”久而久之,这群在广场舞队伍里格外显眼的男性参与者,有了一个亲切又带着点戏谑的名字——“广场舞情哥哥”,他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郎”,却用舞步丈量着黄昏的长度,用陪伴填满退休后的时光,成了广场舞文化里一道温暖又鲜活的风景线。
“广场舞情哥哥”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一个由不同男性组成的群体,他们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职业涵盖退休工人、教师、企业职工、甚至曾经的个体户,有人是跟着老伴“被迫入坑”,有人是退休后想找点事做,还有人纯粹被热闹的音乐吸引,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群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看看他们的典型特征:
特征维度 | 常见表现 |
---|---|
年龄层 | 50-70岁为主,以60岁左右为高峰期 |
职业背景 | 退休人员占比超70%,涵盖工人、教师、工程师、基层干部等 |
参与动机 | 陪伴老伴(45%)、健身社交(30%)、兴趣驱动(15%)、排解孤独(10%) |
舞种偏好 | 广场舞(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交谊舞(慢三、平四)、健身操(经络操、拍打操) |
日常习惯 | 固定参与时间(清晨6-8点、傍晚7-9点),自带水杯、毛巾,部分会提前到场热身 |
社交角色 | “护花使者”(跟随老伴)、“领舞担当”(动作标准)、“气氛组”(活跃舞群氛围) |
多数“情哥哥”的广场舞之路,始于“陪伴”,62岁的张师傅是典型的“家属随行派”,退休后老伴天天往广场跑,一开始他总在旁边的石凳上看报纸,看着看着被音乐勾住了魂。“老伴她们跳《站在草原望北京》,我跟着比划了两下,领舞的王姐就说‘老张你这节奏感不错,来试试’。”这一试,就试上了瘾,现在他不仅成了广场舞队的固定成员,还自学了剪辑,把阿姨们的跳舞视频做成合集,配文“夕阳红舞蹈天团”,在家族群里分享,比跳得本身还开心。
也有人把广场舞当成“退休第二事业”,65岁的李老师曾是中学体育老师,退休后闲不住,发现社区广场舞队缺乏专业指导,便主动请缨教动作。“交谊舞的升降、摆荡,广场舞的发力点,得讲究科学,不然容易伤膝盖。”他编了一套“适合老年人的热身操”,每天带着大家练,现在舞队从10人扩大到50人,连隔壁社区的都来取经,他说:“以前教书桃李满天下,现在带舞队也是‘桃李满广场’,成就感一点不差。”
更动人的是那些“因舞结缘”的故事,68岁的陈大爷三年前老伴去世后,整天闷在家里,女儿怕他抑郁,硬拉他到广场“散心”,他总躲在角落,直到有一次跳舞时踩到了旁边刘阿姨的脚,两人相视一笑,聊起都爱听的老歌,竟发现是同乡。“后来我们每天一起跳舞,一起买菜,她教我跳《沂蒙山小调》,我帮她修家里的旧收音机。”陈大爷说,现在的生活“比老伴在的时候还热闹”,广场舞不仅给了他运动的身体,更给了他重新打开心门的钥匙。
过去提到广场舞,总有人调侃是“大妈的天下”,但“情哥哥”的出现,正在悄悄改变这种刻板印象,他们的加入,让广场舞的性别比例更均衡,也让舞群的氛围更加多元。
男性舞者的力量感和节奏感,为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跳《火红的萨日朗》时,他们有力的臂膀能稳住搭档的步伐;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类行进舞时,他们排成“人墙”,引导队伍整齐划一,成了广场上的“定海神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参与打破了“男性不该跳广场舞”的偏见,59岁的赵师傅以前是单位的“文艺骨干”,退休后想跳舞又怕被笑话,直到看到同龄的“情哥哥”们跳得自在,才鼓起勇气加入。“现在我们这群‘老头子’,跳起《兔子舞》比年轻人还有劲,谁还敢说‘娘娘腔’?”
对社区而言,“情哥哥”们成了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他们自发组织“广场舞友谊赛”,邀请周边社区参加;节假日时,会带着舞队去养老院慰问,给老人们表演节目;疫情期间,他们还用广场舞音乐编了防疫顺口溜,“戴口罩,勤洗手,少往人群凑一凑”,朗朗上口,深入人心,社区主任说:“以前社区活动难组织,现在有了‘情哥哥’们,大家积极性高了,邻里矛盾都少了,整个社区都活泛起来了。”
对“情哥哥”广场舞早已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退休后重新定义生活的方式,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身份:不再是“某某的爸爸”“某某的爷爷”,而是“领舞的老张”“会修音响的老李”“跳得最好的陈师傅”,这种身份的转变,让他们重新感受到被需要、被认可的价值。
72岁的王大爷说得实在:“上班的时候忙工作,退休了忙家里,总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可到了广场,阿姨们说‘老王你今天这身精神’,领舞说‘你节奏稳,站前面来’,心里那点憋屈,一下子就没了。”是啊,谁说人老了就只能带孙子、打麻将?当音乐响起,跟着节拍摆动身体,和身边的人一起笑、一起喊,那种纯粹的快乐,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从城市广场到乡村田野,“广场舞情哥哥”的身影越来越多,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舞姿,却用最朴素的坚持跳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或许不懂浪漫的台词,却用每天的陪伴温暖了身边人的岁月,就像广场上那首循环播放的歌:“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于他们而言,广场舞是“小苹果”,是老伴的笑脸,是朋友的问候,是退休后闪闪发光的“第二春”。
Q1:为什么广场舞里的男性会被叫作“情哥哥”?这个称呼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A:“情哥哥”这个称呼,最初是阿姨们对男性舞友的亲切戏称,带着点调侃,但更多的是认可和喜爱,男性舞者在队伍中常扮演“保护者”和“陪伴者”的角色,比如主动帮阿姨拿水、提醒动作要领,或是在人多时“护送”对方离开,这种细心和体贴让人联想到“情哥哥”的温暖形象;这个称呼也打破了“广场舞是女性专属”的刻板印象,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接纳了男性的参与,让广场舞的氛围更加融洽。“情哥哥”已经成了广场舞群体中男性参与者的“代名词”,代表着乐观、热心、热爱生活的中老年男性形象。
Q2:男性参与广场舞,真的有助于改善他们的情感生活和社交状态吗?有没有具体案例?
A:确实如此,对很多中老年男性来说,退休后社交圈骤然缩小,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广场舞提供了一个低门槛、高互动的社交场景,以68岁的陈大爷为例,他老伴去世后情绪低落,通过广场舞认识了同样喜欢老歌的刘阿姨,两人从“舞伴”变成“饭友”,再到一起旅游、照顾彼此,生活重新有了色彩,再比如62岁的张师傅,以前和老伴因为“看什么电视”“买什么菜”小事总吵架,一起跳舞后,有了共同话题,还学会了互相配合,感情反而比以前更好,研究也显示,经常参与集体舞蹈的老年人,抑郁比例更低,社交满意度更高,因为舞蹈不仅锻炼了身体,更通过“同步动作”“非语言交流”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对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傍晚六点半,城市的光线渐渐温柔下来,街心公园的广场上却开始热闹起来,夕阳把香樟树的影子拉得老长,一群穿着彩色练功服的阿姨已经站好了队形,音响里飘出的前奏像一阵风,瞬间卷走了广场上的疲惫——那是《酒醉的...
雨丝斜织着暮色,城市被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里,公园的塑胶跑道上,积水映着路灯的光斑,却有几个身影在雨中舒展着臂膀——红色的扇面划过雨幕,蓝色的雨伞随节拍起伏,收音机里传出的《最炫民族风》混着雨滴敲打地...
“小苹果广场舞”作为近年来风靡全国的大众健身活动,以其简单易学的动作、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成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健身方式之一,这首由筷子兄弟演唱的歌曲《小苹果》自2014年推出后,迅...
清晨六点半,城市中心的广场已铺开一片流动的色彩,音响里飘着《套马杆》的旋律,七十岁的萨仁阿姨站在队伍前排,手臂划出弧线时,指尖仿佛还带着草原的风,她转身的幅度比其他舞友更大,裙摆扬起的弧度里,藏着呼伦...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喜爱的健身活动,近年来在内容创新和传播形式上不断升级,糖豆茉莉广场舞”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易学的特点,成为广场舞领域的热门IP,糖豆广场舞作为国内领先的广场舞内容平台,始终致力于为用...
清晨的城市广场,音乐声如潮水般涌来,阿姨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踏着节拍舞动,成为街头最生动的风景,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江湖”里,有一种舞蹈被亲切地称为“红尘蝶”——它不仅是广场舞的分支,更像是中老年群体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