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作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最具活力的文化符号之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健身范畴,成为连接邻里情感、展现生活态度的舞台,在这片流动的风景中,“广场舞茜”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成为XX市乃至周边地区广为人知的群众文艺品牌。
“广场舞茜”的故事始于2015年的春天,当时,退休舞蹈教师陈茜(人称“茜姐”)发现社区中许多同龄人退休后生活单调,便自发组织了最初的舞蹈队伍,最初只有5位阿姨在小区空地跟着录音机练习,茜姐凭借专业的舞蹈功底,将民族舞的优雅与现代舞的活力相结合,编排出一套简单易学又不失美感的动作,随着队伍逐渐壮大,她们从小区走向社区广场,从“自娱自乐”到“受邀演出”,2018年正式注册为“广场舞茜文化艺术团”,现有固定成员68人,平均年龄62岁,最年长的成员已78岁。
“广场舞茜”的核心特色在于“传统与创新融合”与“温情凝聚力”,在舞蹈编排上,她们既保留《茉莉花》《梁祝》等经典民族元素,也会改编《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流行曲目,甚至融入地方戏曲动作,形成“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团队内部实行“老带新”制度,每周三次基础教学,每月一次主题编舞,让零基础成员也能快速融入。“茜姐”注重团队文化建设,成员生日会、年度旅游、公益义卖等活动已成为传统,让团队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以下是广场舞茜的基本信息概览:
项目 | |
---|---|
成立时间 | 2015年3月 |
成立地点 | XX市XX区XX社区文化广场 |
核心成员 | 12人(含编导2人、音响设备管理1人、财务1人) |
活动频率 | 每日19:00-20:30(夏季);18:30-20:00(冬季) |
特色舞蹈 | 《茉莉花》民族舞改编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代红舞、《幸福中国一起走》流行串烧 |
公益活动 | 每月1次社区慰问演出,每年重阳节敬老院联欢,年度公益义卖捐助困难家庭 |
荣誉成就 | 2019年获“XX市优秀群众文艺团队”,2022年社区文化节最佳风采奖 |
“广场舞茜”的影响力早已超出舞蹈本身,她们不仅是社区文化的“活跃剂”,更是邻里关系的“粘合剂”,每天傍晚,广场上整齐的队伍、欢快的音乐,总能吸引不少路人驻足,甚至带动了周边多个社区成立舞蹈队,近年来,团队先后参与市老年艺术节、社区文化节等演出20余场,2019年获评“市级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们将舞蹈与公益结合:定期为敬老院、福利院演出,所得义卖款项全部捐赠给困难家庭,用舞步传递温暖。
72岁的王阿姨是团队里的“元老”,她笑着说:“以前退休后天天在家带孙子,闷得慌,自从加入广场舞茜,不仅身体好了,还交了一群好朋友,连孙子都说我跳得比年轻人还有精神!”像王阿姨这样的故事在团队里比比皆是,舞蹈不仅改变了她们的生活状态,更让她们找到了“老有所乐”的价值感。
FAQs:
广场舞茜如何处理与周边居民的矛盾?
答:团队与社区协商固定活动场地(远离居民楼),使用便携式蓝牙音响并控制音量(不超过60分贝),主动避开居民休息时段(如午间、22:00后),定期与居民沟通,邀请观看演出增进理解。
新人加入需要具备舞蹈基础吗?
答:不需要,团队每周开设基础班,由“茜姐”和骨干成员免费教学,从基本步法开始,循序渐进,只要热爱舞蹈、乐于参与即可加入。
傍晚六点半,雨丝斜织着落下来,把广场上的地砖洇出深色的水印,往常这个时候,广场上早已是人声鼎沸,音乐震天,可今天,只有零星的几把伞在雨中晃动,可当《最炫民族风》的前奏突然从某个角落响起时,伞下的行人停...
2014年,筷子兄弟演唱的《小苹果》以魔性旋律和洗脑歌词火遍大江南北,不仅成为现象级流行文化符号,更迅速融入广场舞场景,成为中老年群体最热衷的“集体记忆”之一,不同于传统广场舞的单人重复动作,《小苹果...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重要的社交与健身方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迅速普及,成为城市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伴随着它的广泛流行,一系列“愁”也随之而来,不仅影响了社区和谐,更折射出公共资源分配、代际沟通、...
在城市的晨曦与暮色中,总有一群身影随着欢快的节奏舞动,他们用脚步丈量生活的温度,用笑容传递岁月的热情,而“美久广场舞”正是这活力图景中最温暖的一笔。“爱爱爱”不仅是团队最具代表性的口号,更是贯穿始终的...
广场舞作为一项群众性极强的健身活动,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它不仅丰富了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连接不同群体、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广场舞与当地深厚的草原文化“呼伦...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社交与文化活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锻炼身体”范畴,成为情感表达、邻里互动、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在广场舞的音乐选择中,“情歌”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尤其是“火辣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