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的社区广场,音乐声准时响起,领舞的陈阿姨已经站在队伍最前排,红色运动服在晨光里格外醒目,她双手轻举,动作舒展,身后的几十位居民跟着她的节奏踏步、转身,脸上带着笑意,这位被大家亲切称为“广场舞陈”的中年女性,不仅是社区广场舞队的核心,更是许多居民心中“快乐生活”的代名词,从最初的三五人自发小聚,到如今拥有固定场地、规范队伍、甚至走出社区参赛,广场舞陈的故事,折射出当代城市中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与社区文化的生长轨迹。
广场舞陈的“舞蹈生涯”始于十年前,彼时她刚退休,面对突然空闲的日子,心里空落落的。“孩子们都在外打拼,老伴走得早,家里就我一个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回忆道,起初只是每天在小区里散步,直到某天看到几位阿姨在空地上跟着音乐扭两下,便忍不住加入。
“一开始就是瞎跳,跟着瞎比划,动作不标准,音乐也踩不上点。”但陈阿姨发现,跳舞时不用想家里的事,不用操心孙辈,整个人都放松了,为了跳得更好,她跟着视频学,去公园看别人跳,甚至报名了社区组织的免费舞蹈培训班,半年后,她不仅能完整跳一支舞,还开始琢磨怎么让动作更整齐、更有美感。
“那时候大家跳得乱七八糟,有人快有人慢,音乐一换就乱套。”陈阿姨说,她主动站出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从最基础的步伐开始练,“我先把动作拆开,一步一步教,大家学会后,再合着音乐练,慢慢就有样子了。”就这样,她成了队伍里“理所当然”的领舞,而广场舞,也从她排解孤独的方式,变成了她热爱的事业。
广场舞陈的舞蹈,最大的特点是“接地气”,她从不追求高难度动作,而是强调“易学、好看、有氛围”,为了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居民都能参与,她特意将舞蹈分为“基础版”和“进阶版”:基础版动作简单,节奏舒缓,适合刚入门或体力较弱的老人;进阶版则加入一些旋转、跳跃等稍复杂的动作,吸引年轻人加入。
“跳舞不是比赛,是让大家开心。”陈阿姨说,她的灵感大多来自生活,比如有一支《丰收舞》,动作模仿农民收割的场景,踏步像迈过田埂,摆臂像挥动镰刀,既亲切又有画面感;还有一支《城市之光》,融合了街舞的爵士步和广场舞的经典元素,节奏明快,跳起来特别有活力,她还会根据节日调整主题:春节跳《欢乐中国年》,加入舞龙舞狮的动作;国庆跳《我和我的祖国》,队列摆成“70”“100”等数字,既应景又充满仪式感。
为了让舞蹈更有层次感,陈阿姨还研究起了队形编排,她用表格记录每支舞的动作顺序和队形变化,标注“左转45度”“两人交叉”“圆形散开”等细节,方便队员们记忆,比如去年社区举办“邻里文化节”,她带领团队表演的《幸福生活》,通过“直线-方形-圆形”的队形变换,配合从舒缓到激昂的音乐,生动展现了社区居民从陌生到熟悉、从孤单到温暖的过程,拿了一等奖。“陈阿姨编的舞,我们学起来不费劲,跳出来还特别好看,大家都愿意跟着她跳。”队员李阿姨笑着说。
广场舞陈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跳舞”本身,她的队伍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涵盖了社区里各个年龄段:有退休教师、企业职工,也有刚带完孙辈的奶奶,甚至还有几位“00后”大学生。“年轻人工作忙,周末才来,但他们会帮我们拍视频、剪音乐,还教我们用直播,我们可喜欢他们了。”陈阿姨说,队伍里现在有了“代际组合”,跳舞时互相照应,私下里也常一起聊天、聚餐,关系比亲人还亲。
更重要的是,广场舞陈带领大家把舞蹈和社区公益结合起来,疫情期间,她们不能聚集,便在小区群里分享“居家舞蹈教程”,鼓励大家在家锻炼;夏天组织“纳凉舞会”,邀请独居老人来参加,还准备了西瓜和茶水;冬天去养老院表演,给老人们带去欢乐。“有位独居的张爷爷,以前总不爱出门,来看我们跳舞几次后,现在天天来当‘观众’,还跟着音乐拍手呢。”陈阿姨说,看到大家因为跳舞而变得开朗、健康,她比自己跳舞还开心。
她还主动和社区居委会沟通,解决了广场舞的“场地”和“噪音”问题,以前大家只能在小区入口的空地上跳,影响车辆通行;后来在居委会的协调下,社区专门划分了一块“文化活动广场”,铺了塑胶地面,还装了音响设备,为了避免噪音扰民,她们把跳舞时间定在早上6:30-8:00、晚上7:00-8:30,避开居民休息时间,音量也控制在60分贝以下。“现在居民们看到我们跳舞,都会笑着说‘陈阿姨的队伍又来了’,可亲切了。”
广场舞陈的“舞蹈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曾有人质疑“老太太们跳什么舞,闲得慌”,也有邻居投诉“音乐太吵”,甚至有人觉得“跳舞不正经”,面对这些声音,陈阿姨从不争辩,而是用行动证明一切。
“有人嫌吵,我们就把音量调小;有人觉得不正经,我们就用行动证明跳舞能让人变好。”她说,有一次遇到居民抱怨,她带着队员主动上门道歉,还邀请对方来现场看,“那位居民来了之后,看到我们跳得那么开心,还互相照顾,后来反而成了我们的支持者。”
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年龄,队员们渐渐老去,有人膝盖不好,有人体力不支,有人因为要照顾孙辈没法经常来。“但每次看到她们来,哪怕只能跳半小时,笑得像个孩子,我就觉得所有坚持都值得。”陈阿姨说,现在她最大的心愿是把队伍“传下去”,她正在培养几位年轻的“副领舞”,教她们编舞、带队,“等我们跳不动了,让年轻人接着带着大家跳,让广场舞一直成为我们社区的‘温暖符号’。”
广场舞陈的故事,其实是无数城市中老年群体的缩影,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广场舞作为一种门槛低、参与性强、社交属性明显的活动,恰好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它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社交的平台、情感的寄托。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广场舞陈的实践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启示,她通过舞蹈凝聚了居民,促进了邻里关系,甚至带动了社区公益,这种“以文化人、以舞聚心”的模式,让社区不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充满温度的“大家庭”,正如一位社区工作者所说:“广场舞陈看似只是带大家跳舞,实则在用最朴素的方式,构建着社区的和谐与活力。”
Q1:广场舞陈的队伍是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的?
A1:广场舞陈在舞蹈编排和活动形式上主动“破圈”,通过“传统+创新”的方式降低年轻人的参与门槛,比如融合街舞、健身操等流行元素,节奏明快、动作时尚;同时灵活调整活动时间,如周末增设“夜场舞会”,方便上班族参与,她还鼓励年轻人发挥特长,比如负责音乐剪辑、视频拍摄、线上直播等,让年轻人从“参与者”变成“组织者”,增强归属感,目前队伍中已有5位“90后”和2位“00后”,他们不仅自己参与,还带动了更多同龄人加入。
Q2:广场舞陈如何平衡广场舞的娱乐性与公共秩序?
A2:广场舞陈始终秉持“快乐不打扰”的原则,从时间、场地、音量三方面严格把控,与社区协商固定活动时间,避开居民休息时段(如中午12点至下午2点、晚上9点后);主动申请社区划定的专门活动场地,避免占用主干道、居民楼楼下等公共空间;使用专业音响设备,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相当于正常交谈的声音),并定期检测,她还定期组织“邻里沟通会”,听取居民意见,及时调整活动细节,用真诚赢得理解和支持,让广场舞在娱乐他人的同时,不干扰公共秩序。
傍晚六点半,城市边缘的工地旁,刚放下扳手的农民工老李脱下沾着泥浆的安全帽,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T恤换上,不远处的空地上,十几位和他一样的工友已经聚齐,老旧的蓝牙音箱里传出《最炫民族风》的旋...
傍晚的广场上,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音响里飘出《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妈妈正站在队伍前排,穿着红底白花的舞衣,跟着节奏扬起手臂,转圈时裙摆飞扬,像一朵盛开的牡丹,她旁边的张阿姨举着扇子,跟着音乐一开一合...
广场舞教学基本步是掌握广场舞的核心基础,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进阶舞者,都需要通过系统练习基本步来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舞蹈表现力,基本步的练习不仅能让舞者快速适应不同曲风的节奏变化,还能为后续学习复杂...
北风卷地,雪花簌簌落下时,城市的喧嚣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唯有广场上空飘荡的旋律,让寒冷的冬夜有了温度,退休教师李阿姨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红绸扇在空中划出弧线,雪花落在她的发梢、肩头,转瞬又随着舞...
傍晚的广场总像被施了魔法,当第一串鼓点敲碎夕阳的余晖,人群便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红色的扇子翻飞如蝶,银发在灯光下闪着柔光,脚步踩着音乐的节拍,踏出一地碎金般的温暖,这里的“爱恋”,从不止于风花月下的私语...
在当代中国城乡的公共空间里,广场舞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锻炼范畴,演变为一种承载民俗文化、凝聚社区情感、丰富大众生活的社会现象,而当传统财神文化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吉祥符号与广场舞相遇,“财神驾到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