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城市公园的晨雾还未散尽,音乐声已经穿透薄雾,在草坪上空回荡,领舞的女人站在队伍最前方,深红色运动服上的亮片在晨光中闪着细碎的光,她的手臂舒展如飞鸟,脚步轻盈似流水,嘴角始终噙着温和的笑意,队员们跟在她身后,从简单的踏步到复杂的编排,动作整齐划一,额头渗出的汗珠映着朝阳,格外明亮,她叫丽萍,这片广场上,只要音乐响起,人们就会说:“丽萍来了,跳舞了。”
丽萍接触广场舞,是在55岁那年,退休前她是社区居委会的文书,每天对着文件和数据,生活规律却单调,退休后突然闲下来,反倒觉得“日子空得像没放盐的汤”,起初只是跟着邻居去广场凑热闹,音乐一起,她却站在原地手足无措——别人的脚步像踩着鼓点,她的脚却像粘在了地上,动作僵硬得“像机器人摆臂”。
“刚开始真的难为情。”丽萍后来回忆,看着身边阿姨们跳得有模有样,自己却总拖后腿,有好几次想转身就走,但转念一想:“退休了还怕什么错?总得给自己找点事做。”于是她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广场,对着手机里的教学视频一遍遍地练,从最基础的“小苹果”步法,到复杂的民族舞手势,膝盖磨红了就贴块创可贴,动作记不住就写在笔记本上,回家对着镜子反复抠细节。
三个月后,她终于能完整跟下一支舞,更让她意外的是,队伍里有人问她:“丽萍,你跳得比我们标准,要不要来带带大家?”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发了芽,她开始琢磨怎么把动作拆解得更简单,怎么让不同体力的人都能跟上,有人协调性差,她就单独对着教;有人记不住动作顺序,她就把步骤画成简笔画;有阿姨膝盖不好,她就改编动作,把深蹲换成小踏步,把跳跃换成点地。“跳舞不是比赛,是图个乐呵,更不能让人受伤。”这是丽萍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带着5个姐妹在小区角落“小打小闹”,到如今队伍扩展到80多人,从清晨的公园到社区的文艺汇演,从自娱自乐到代表街道参加比赛,丽萍的广场舞之路,走成了社区里的一段佳话。
丽萍的队伍里,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也有52岁,她们中有刚退休的职工,有帮子女带完孙子的奶奶,甚至还有几个从外地来帮子女看病的老人,68岁的王阿姨就是其中之一,三年前她从老家来上海帮女儿带孩子,人生地不熟,每天除了买菜就是在家发呆,“心里闷得像压了块石头”,女儿劝她出去走走,她却总觉得自己“跟不上年轻人”。
直到遇见丽萍的广场舞队。“丽萍姐看我站在旁边看,就跑来拉我,说‘阿姨,试试嘛,跳起来就开心了’。”王阿姨说,第一次跳舞时她总怕出错,丽萍却特意放慢速度,站在她身后用手轻轻扶着她的腰,提醒她“脚尖点地”“手臂抬高”,慢慢地,王阿姨不仅学会了动作,还认识了几个“舞友”,有人会给她分享老家带来的特产,有人会帮她打听哪家医院骨科好,“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来跳舞,这里就像第二个家。”
丽萍的“细心”是出了名的,她会记住每个队员的生日,提前订好小蛋糕;夏天担心大家中暑,自掏腰包买防晒帽和藿香正气水;冬天音乐太冷,她会和几个队员轮流提前到场,用热水袋给大家暖手,去年冬天,队员张阿姨突发阑尾炎住院,丽萍带着队伍轮流去医院探望,还组织大家凑了2000块钱医药费。“丽萍说‘咱们是一家人,谁有事都得帮衬着’。”张阿姨抹着眼泪说,“现在想想,跳舞是其次,这份情谊才最难得。”
为了让队伍更有凝聚力,丽萍还带着大家搞“花样”:春节时跳《恭喜发财》,舞步里带着福字贴纸;中秋节跳《但愿人长久》,手里提着小灯笼;建党百年时,她们排练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扇子翻飞间,把对生活的热爱都跳进了动作里。
在很多人眼里,广场舞可能是“噪音”“占场地”的代名词,但丽萍的队伍,却成了社区里的一张“文明名片”,为了让音乐不影响周边居民,她主动把音量调到60分贝以下,还和队员们约定:“只要看到有窗户开着,就把声音再调低一点。”为了不占用广场的儿童游乐区,她带着队员们每天清晨在公园东侧的空地跳舞,傍晚则挪到社区的活动室,风雨无阻。
“以前总觉得广场舞吵,没想到丽萍她们的队伍这么有素质。”住在附近的居民李先生说,现在每天早上看着阿姨们跳舞,“动作整齐,笑容灿烂,看着就让人心情好。”社区主任也说:“丽萍不仅自己跳舞,还带动了整个社区的风气,现在社区里有矛盾的人,只要一起跳过舞,都能好好说话了。”
更让丽萍骄傲的是,队伍里的不少阿姨,因为跳舞身体越来越好,以前常犯高血压的王阿姨,现在血压稳定了,连感冒都少了许多;以前有轻微抑郁的张阿姨,现在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还学会了用短视频记录跳舞的日常。“以前觉得人老了就没用了,现在发现,只要动起来,心态年轻了,日子就有奔头。”67岁的刘阿姨笑着说,她的手机相册里,存了200多张和队员们跳舞的照片,“这些都是我的‘宝贝’。”
丽萍的广场舞队成了社区的“明星队伍”,不仅经常被邀请参加社区活动,还在去年区的广场舞比赛中拿了三等奖,但丽萍说:“拿不奖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开心。”她现在的计划,是想带着队员们多学几种舞种,“民族舞、交谊舞、曳步舞,都试试,让大家的舞蹈更丰富。”她还打算在社区开个“免费舞蹈班”,教更多老年人跳舞,“让大家都知道,老了也能活出精彩。”
每天傍晚,丽萍会提前半小时到广场,检查音响设备,整理队伍队形,音乐响起时,她站在最前方,喊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阳光洒在她花白的头发上,格外温暖,队伍里的阿姨们跟着她的节奏,踏着步,挥着手,脸上的笑容比音乐还要动人。
或许,广场舞对丽萍来说,早已不是简单的锻炼,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惧岁月,不惧挑战,只要音乐响起,就能跳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就像她常对队员们说的:“咱们啊,要跳到80岁,跳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Q1:丽萍是如何平衡广场舞组织和个人生活的?
A1:丽萍认为“平衡”不是“分割”,而是“融合”,她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先花半小时规划当天的活动,然后6点到广场组织队员跳舞,8点结束后回家买菜、做家务,下午则用来整理舞蹈视频、改编动作,晚上还会和队员们线上交流心得,她笑着说:“其实不是没时间,而是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了,而且队员们就像我的家人,和他们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放松。”
Q2:广场舞团队未来有什么新的规划吗?
A2:除了学习更多舞种、丰富表演形式,丽萍还计划带领队伍开展“公益演出”,比如去养老院、社区医院给老人们跳舞,用舞蹈传递快乐;她希望能和社区合作,开设“老年舞蹈健康课”,邀请专业老师讲解舞蹈与养生的知识,帮助更多老年人通过舞蹈改善身体机能。“跳舞不只是跳给自己看,还要跳出价值,跳出温暖。”丽萍说。
广场舞,这个在中国城乡广场上随处可见的集体活动,常被贴上“大妈专属”“节奏简单”“动作统一”的标签,在时代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独一无二”的广场舞正在打破刻板印象,以创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成为连接文...
清晨的公园里,退休阿姨们挥舞着红绸扇,脚步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傍晚的小区广场上,年轻人加入广场舞队伍,跟着电子舞曲扭动身体;甚至疫情期间,隔着屏幕,阿姨们跟着直播镜头跳“云广场舞”……广场舞,这...
山丹花开广场舞,近年来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逐渐兴起的一种特色广场舞形式,它以西北民间文化为根基,融合现代舞蹈元素,以其独特的韵律、鲜明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共鸣,成为中老年群体健身娱乐、社交互动的重要...
广场舞作为中国城乡社区中最具活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健身范畴,成为连接邻里、传承文化、展现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在众多广场舞形式中,“真次拉姆”以其鲜明的藏族文化基因和温暖的社区凝聚力,...
草原的格格广场舞,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及周边地区兴起的一种融合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健身需求的特色广场舞形式,它以蒙古族舞蹈元素为核心,结合广场舞的普及性与互动性,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傍晚的城市广场,夕阳的余晖洒在铺着地砖的空地上,音响里传出节奏明快的鼓点,“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熟悉的旋律响起,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中老年人迅速聚拢,随着音乐扭动身体,手臂舒展,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