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最喜爱的健身活动之一,近年来逐渐从单纯的“锻炼身体”演变为兼具社交属性、文化传承与社区凝聚力的综合载体,在众多广场舞团队中,“一的广场舞”以其独特的组织模式、鲜明的文化理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这一领域的代表性存在,它不仅是一支支舞队的集合,更是一种以“一”为核心理念的社区文化现象,通过统一的动作、协调的节奏和共同的目标,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一的广场舞”的诞生,源于对广场舞“散、乱、差”现状的反思,2010年前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广场舞迅速普及,但也出现了动作不统一、音乐嘈杂、缺乏组织等问题,甚至引发邻里矛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退休教师李建国(化名)在自家社区牵头组建了第一支“一的广场舞”队伍,提出“以一聚心,以舞会友”的核心理念,这里的“一”,既指“统一”——统一动作、统一服装、统一时间,也指“专注”——专注于舞蹈本身、专注于团队协作、专注于社区和谐,更指“第一”——追求健康生活品质、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初,这支队伍只有12名平均年龄58岁的阿姨,她们在小区的小广场上跟着收音机练习简单的秧歌舞,李建国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将舞蹈动作拆解为“基础步法+手臂延伸”的组合,强调“整齐划一”的美感,为了解决音乐版权问题,他联系本地音乐人改编经典红歌和流行老歌,节奏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拍,既符合中老年人的运动强度,又能带动情绪,渐渐地,整齐的动作、熟悉的旋律让这支小队伍吸引了更多居民加入,两年内发展到50余人,成为社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的广场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统一”从外在形式延伸到内在精神,形成了系统化的特色体系。
动作设计:简单易学,注重协调
区别于竞技性舞蹈的复杂技巧,“一的广场舞”的动作设计以“安全、易学、整齐”为原则,基础动作包括“踏步走”“画圈摆臂”“侧点步”等,每个动作重复4-8拍,通过“分解教学+慢速练习+跟音乐串联”的方式,确保零基础的参与者也能在2-3周内掌握,强调团队动作的整齐度,领舞站在队伍前排中央,通过手势和口令调整节奏,避免“一人快、一人慢”的混乱,为了适应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参与者,还推出了“简化版”和“进阶版”两套动作,前者适合初学者和高血压患者,后者增加了腰腹转动和手臂伸展的幅度,适合有一定运动基础的舞者。
音乐选择:经典怀旧,传递温度
音乐是广场舞的灵魂,“一的广场舞”在音乐选择上主打“情怀牌”,以《小城故事》《天涯歌女》《茉莉花》等经典老歌为主,辅以近年来流行的正能量歌曲(如《我和我的祖国》《灯火里的中国》),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为了让音乐更具辨识度,团队还与本地音乐工作室合作,对原曲进行“轻量化改编”——保留主旋律,加快节奏,加入鼓点和手风琴元素,增强感染力,据队员介绍,很多老人最初是被熟悉的音乐吸引,“听到《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就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跳舞的时候浑身都是劲儿”。
组织模式:三级管理,凝聚人心
为了维持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一的广场舞”建立了“领舞-骨干-队员”三级管理体系,领舞由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的队员担任,负责日常教学和活动策划;骨干每10人一组,负责通知传达、考勤记录和新队员帮扶;队员则需遵守“三统一”原则——统一穿红色队服(象征热情)、统一佩戴队徽(印有“一”字标识)、每周一、三、五晚7点准时到场,团队还定期组织“茶话会”“生日会”,队员们轮流分享生活趣事,甚至帮有困难的队员买菜、打扫卫生,形成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社区氛围。
文化传播:扎根社区,融合地方特色
随着队伍壮大,“一的广场舞”逐渐跳出“单纯健身”的范畴,成为社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她们会编排主题舞蹈:春节跳《新春乐》,融入舞龙舞狮的元素;中秋跳《但愿人长久》,手持灯笼和扇子,传递团圆祝福,还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在南方水乡加入采莲舞动作,在北方社区融入扭秧歌的步伐,让舞蹈更具地域辨识度,2021年,团队受邀参加社区“非遗文化展演”,将皮影戏的唱腔与舞蹈结合,表演了《白蛇传》选段,吸引了上千名居民观看,被评为“年度最佳社区文化项目”。
“一的广场舞”的影响力早已超出舞蹈本身,成为推动社区治理、促进代际融合的重要力量。
健康赋能:科学健身,提升生活质量
广场舞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一的广场舞”团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邀请医生制定“科学健身指南”,明确“高血压患者避免剧烈摆臂”“糖尿病患者选择软底舞鞋”等注意事项,据社区医院统计,参与该团队舞蹈的居民,三年内高血压发病率下降15%,腰椎颈椎不适症状缓解率达60%,68岁的王阿姨患有轻度骨质疏松,坚持跳舞两年后,骨密度检测结果明显改善,“以前爬三楼都喘,现在能一口气走到山顶公园”。
社区和谐:化解矛盾,构建邻里温情
过去,广场舞因噪音、场地问题频发引发邻里矛盾。“一的广场舞”通过“统一时间、控制音量、主动沟通”有效化解了这类问题:她们固定在社区公园的指定区域活动,音响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相当于正常交谈声),并在活动结束后主动打扫场地,还定期举办“邻里舞会”,邀请居民共同参与,甚至教小朋友跳简单的手势舞,72岁的张大爷曾因广场舞噪音问题与邻居争吵,后来被女儿拉进“一的广场舞”队伍,“跟着跳了几次才发现,跳舞不是吵闹,是她们找乐子的方式,现在我和她们一起捡垃圾、搬音响,关系好得像一家人”。
产业带动:从“跳舞”到“产业链”的延伸
随着品牌影响力提升,“一的广场舞”形成了“培训+装备+活动”的微型产业链,团队开设了“广场舞教练培训班”,已培养出200余名持证教练,分布在周边10个社区;与本地服装厂合作定制队服,年销量超5000件;每年举办“一的广场舞大赛”,吸引周边50余支队伍参赛,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消费,据社区居委会统计,仅此一项就为居民创造了3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尽管“一的广场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场地不足、人才短缺、年轻群体参与度低等挑战,很多队伍仍依赖社区广场,遇到恶劣天气只能暂停;领舞多为中老年人,缺乏年轻教练的创意注入;舞蹈风格偏传统,对80后、90后吸引力有限。
对此,团队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与物业合作打造“室内舞蹈室”,配备空调和隔音设施;通过短视频平台招募年轻志愿者,将街舞、拉丁舞元素融入传统广场舞,推出“复古+潮流”的新编舞蹈;举办“亲子广场舞大赛”,吸引家庭参与,培养潜在受众,正如创始人李建国所说:“广场舞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一的广场舞’要做的就是用‘统一’的理念连接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让每个人都能在舞蹈中找到快乐和归属感。”
问题1:“一的广场舞”适合零基础的中老年人吗?动作会不会很难学?
解答:“一的广场舞”专为中老年人设计,动作以简单易学为原则,基础动作包括踏步、摆臂、点步等,每个动作都会分解教学,领舞会反复示范并逐个纠正,对于零基础的参与者,团队还安排了“新手适应期”,前两周只练习基础步法,不跟音乐,确保大家能跟上节奏,目前队伍中80%的队员都是零基础加入,90%的表示2周内就能完整跳一支舞,完全不用担心“学不会”。
问题2:如何加入“一的广场舞”团队?需要准备什么装备吗?
解答:加入“一的广场舞”非常方便,可以直接到所在社区的固定活动场地(如社区公园、广场)找领舞报名,也可以通过“一的广场舞”官方微信公众号或社区居委会咨询,初次参与无需自带装备,团队会提供免费的基础教学;长期参与建议准备:1双软底防滑舞鞋(保护膝盖)、1套舒适透气的运动服(初期可穿自己的,入队后统一购买队服)、1瓶水(及时补水),团队每月会为新队员举办“欢迎会”,帮助大家快速融入集体。
在群众文化的大观园里,总有一些活动看似迥异,却同样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传承。“唱春”与“广场舞”,一个带着泥土芬芳的传统曲艺,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群体健身,看似跨越时空,却在传递情感、凝聚人...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健身活动之一,早已从简单的街头律动演变为融入城市文化的群众性艺术形式,在众多广场舞类型中,“神州舞”以其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地域风情,逐渐成为广场舞家族中的...
春英广场舞作为近年来深受大众喜爱的健身舞蹈形式,始终以“易学、好看、有趣”为核心理念,不断推出融合时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的新舞步,2024年以来,春英团队结合当下流行趋势与大众健身需求,推出了多套最新广场...
清晨的城市公园、傍晚的社区广场,总能看到一群随音乐起舞的身影,她们被亲切地称为“广场舞姐妹”,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群姐妹有了新的聚集地——糖豆广场舞,平台上的活跃女性用户,更被大家戏称为“糖豆广场舞妹妹...
清晨的城市广场,音乐声如潮水般涌来,阿姨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踏着节拍舞动,成为街头最生动的风景,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江湖”里,有一种舞蹈被亲切地称为“红尘蝶”——它不仅是广场舞的分支,更像是中老年群体写...
广场舞在很多人眼里是“夕阳红”的娱乐活动,仿佛只要跟着音乐摆动身体就能跳起来,但真正走进这个群体才会发现,一支整齐的广场舞背后,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从身体的对抗到心理的博弈,从外界的误解到环境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