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昆明翠湖公园,阳光刚漫过湖边的垂柳,杨丽萍带着一群中老年人跳起了广场舞,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聚光灯,她穿着宽松的棉麻长裤,赤着脚,随着云南民谣的节奏轻轻摆动,手臂舒展如林间的孔雀,眼神里盛着对生活的热忱,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舞蹈”,却是她近年来最坚持的“舞蹈实践”——她把广场舞变成了传递情感与活力的载体,让“嗨”与“爱”在每一次踏步、每一次挥手间自然流淌。
杨丽萍的广场舞,从来不是刻板的动作重复,在她看来,“嗨”不是简单的亢奋,而是身体与音乐共鸣时,从心底涌出的生命力,她常说:“舞蹈是人的本能,就像走路一样自然。”所以她的广场舞编排,总带着“野生”的灵动——没有固定的队形,没有严格的节拍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调整幅度,甚至即兴加入一个转体或一个微笑。
去年冬天,她在大理古城的广场上教跳《打歌调》,音乐一起,周围的游客、卖烤饵块的阿姨、放学的孩子都围了过来,她没有要求大家“动作整齐”,而是说:“跟着感觉走,脚尖想往哪抬就往哪抬,手想往哪晃就往哪晃。”结果,跳着跳着,有人跟着节奏拍手,有人原地小跳,甚至有个五岁的小姑娘,模仿着她经典的“孔雀手”,在人群中转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杨丽萍站在中间,眼睛亮晶晶的,跟着音乐轻轻点头:“你看,这才是舞蹈该有的样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却又汇成一首欢快的歌。”
这种“嗨”,还藏着对传统的创新,她把云南民族舞的元素揉进广场舞:傣族舞的“三道弯”体态,让中老年人的腰肢更灵活;彝族“跳左脚”的欢快步伐,让广场舞少了几分刻板,多了几分野趣;甚至纳西族的“哦得得”调,也被她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词,配上轻快的鼓点,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跟着哼唱,有参与者说:“以前跳广场舞就是‘甩甩胳膊踢踢腿’,跟着杨老师跳,感觉像回到了年轻时候,在火把节上跳舞,浑身都是劲儿。”
如果说“嗨”是杨丽萍广场舞的外在表现,那“爱”就是藏在动作里的底色,这种“爱”,首先是对土地与文化的爱,每次编舞,她都会从云南的民间故事里找灵感:《月光》里的月光照在洱海上,《火塘》里的火塘边家人围坐,《花开》里的山茶花在春天绽放,她教大家跳的时候,不仅教动作,还会讲背后的故事:“这个手势,是模仿茶花的花瓣,要轻轻托起来,像捧着刚开的花一样。”跳着跳着,人们不仅学会了舞蹈,更记住了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文化记忆。
是对“人”的爱,杨丽萍的广场舞队伍里,有退休教师、菜市场摊贩、独居老人,甚至还有坐着轮椅的阿姨,她从不分“专业”和“业余”,在她眼里,“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是舞者”,记得有一次,一个患有关节炎的阿姨不好意思地说:“杨老师,我腿不好,跟不上大家。”杨丽萍走过去,握住她的手:“没关系,你就坐着,用手比划,用心感受音乐就行。”后来,这位阿姨成了队伍里的“节奏大师”,负责摇铃鼓,每次活动都笑得合不拢嘴。
更动人的是,这种“爱”会传染,在昆明某个社区,广场舞队成了“邻里互助小组”:谁家孩子没人接,队员们轮流帮忙照看;谁生病了,大家一起去送饭;逢年过节,还会一起包饺子、跳民族舞,有个年轻人说:“以前觉得广场舞是老年人的事,跟着妈妈去跳了一次才发现,那里没有陌生感,只有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像回到了小时候的院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杨丽萍广场舞的特质,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与传统广场舞对比:
维度 | 传统广场舞 | 杨丽萍广场舞 |
---|---|---|
核心理念 | 以健身为主,强调动作统一 | 以情感表达为主,鼓励个性释放 |
动作设计 | 简单重复,适合大众学习 | 融入民族舞元素,兼具艺术性与趣味性 |
音乐选择 | 以流行歌曲、红歌为主 | 多为云南民谣、原创音乐,带地域文化特色 |
参与氛围 | 较为正式,注重队形纪律 | 轻松自由,像“朋友聚会”般的舞蹈社交 |
情感传递 | 多为集体荣誉感、积极情绪 | 融入对生活、文化、他人的热爱,更具温度 |
杨丽萍曾说:“舞蹈不是用来表演的,是用来生活的。”她的广场舞,正在悄悄改变着一些人,在丽江,一群曾经沉迷麻将的老人,跟着她跳《雪山情》后,开始相约去雪山脚下采风,把看到的风景编成舞蹈;在楚雄,留守儿童跟着她跳《阿诗玛》,脸上的笑容多了,性格也开朗了;甚至一些抑郁症患者,在参与舞蹈后,找到了情绪的出口——“跟着大家跳,好像心里的乌云被风吹散了。”
这种改变,源于“边嗨边爱”的力量。“嗨”让身体释放压力,“爱”让心灵找到归属,当人们在舞蹈中忘记年龄、忘记烦恼,只专注于当下的快乐与连接时,舞蹈就超越了运动本身,成了一种治愈生活的力量。
Q1:杨丽萍作为专业舞蹈家,为什么会选择广场舞这种大众化的形式?
A1:杨丽萍一直认为“舞蹈源于生活,属于每个人”,她曾说:“专业舞台上的舞蹈是‘艺术品’,而广场舞是‘生活品’——它不需要华丽的技巧,只需要真实的情感。”她希望通过广场舞打破“舞蹈是少数人的专利”这一观念,让更多人感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广场舞的“大众性”也成了她传播云南文化、传递生活态度的载体:当千万人跟着她的动作跳起民族舞,传统文化就以最鲜活的方式走进了日常生活。
Q2:普通人跟着杨丽萍的广场舞学习,需要注意什么?
A2:杨丽萍一直强调“跟着感觉走”,所以学习她的广场舞,最重要的是“放下包袱,享受过程”,不必追求动作的完美,也不用担心跟不上节奏,只要用心感受音乐,用身体表达情绪就好,她建议初学者可以先从简单的民族元素入手,比如学做“孔雀手”、感受傣舞的“三道弯”,慢慢找到身体的韵律感,最好能和一群人一起跳,因为舞蹈的本质是“连接”,在集体中感受彼此的能量,才能真正体会到“边嗨边爱”的快乐。
当傍晚的夕阳给广场铺上一层暖金色,音响里飘出《最炫民族风》的旋律,一群身着彩色舞衣的阿姨叔叔们踏着节拍旋转、跳跃,这是城市里最常见的烟火气,但在这热闹的集体舞动中,藏着许多人心底最柔软的秘密——广场舞...
广场舞与健身舞作为兼具娱乐性与锻炼价值的大众运动,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推进和健康意识的提升,逐渐成为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首选,线下广场舞虽氛围浓厚,但受场地、时间限制,线上“广场舞健身舞下载”则凭借便...
广场舞,这项最初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自发形成的集体活动,如今已悄然“神话”般地渗透进中国社会的肌理,从清晨的公园到傍晚的社区空地,从乡村晒谷场到城市CBD的露天广场,甚至漂洋过海出现在异国他乡的街头,...
北风卷地,雪花簌簌落下时,城市的喧嚣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唯有广场上空飘荡的旋律,让寒冷的冬夜有了温度,退休教师李阿姨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红绸扇在空中划出弧线,雪花落在她的发梢、肩头,转瞬又随着舞...
广场舞作为近年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大众文化现象之一,早已超越单纯的“健身活动”,演变为融合社交、娱乐、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社会符号,从清晨的公园广场到夜晚的社区空地,从一线城市到偏远乡村,红色的音响、整齐的...
广场舞作为中国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大众健身活动,从清晨的公园到傍晚的广场,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健康与社交的追求,近年来,随着年轻群体的加入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广场舞逐渐突破传统框架,衍生出“青春踢”这一创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