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音乐声准时响起,是那首熟悉的《最炫民族风》,张阿姨踩着略显凌乱的步子,双手在空中比划着,转身时差点碰到旁边的大爷,两人相视一笑,嘴里嘟囔着“今天这个拍子又没踩对”,却依然跟着节奏晃动着身体,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中国无数个广场上演——动作不标准、队形不整齐、偶尔还会因为抢占“C位”拌两句嘴,但就是这份“不较真”的投入,让广场舞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糊涂的爱”。
“糊涂的爱”,不是真糊涂,而是对这份热爱最纯粹的投入,跳广场舞的人,大多不是专业舞者,没有扎实的舞蹈功底,甚至记不住复杂的动作节拍,她们“糊涂”在从不纠结“标准动作”:左手先举还是右手先抬,向前跳三步还是退后两步,只要跟着音乐舒服就好,李阿姨是广场舞队的“领舞”,其实她连简谱都不认识,每次学新舞,都是跟着视频里“网红领操”比划,记不住动作就自己“编”,反而在队伍里带出一种随性的欢乐,有人问她“动作都不对,怎么教别人”,她摆摆手:“跳开心就行,谁还记那么多?”这份“糊涂”,恰恰卸下了“必须完美”的包袱,让舞蹈回归到“悦己”的本质。
她们还“糊涂”在时间的“不讲究”,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广场上依然有一群裹着厚棉袄的身影,踩着“一二一”的节奏;盛夏三伏,烈日当空,树荫下的舞者汗流浃背,却笑着说“跳完一身汗,空调都不用开了”,有人问“这么热/冷的天,何必呢”,她们答得简单:“习惯了,一天不跳,心里就空落落的。”这份“糊涂”,是把跳舞当成了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是刻在生活节奏里的执着,王叔叔退休前是工程师,平时严谨刻板,可只要音乐响起,就成了广场上最“放飞”的人,动作夸张却充满热情,他说:“上班时讲究公式图纸,现在就得‘糊涂’点,活得像自己。”
更难得的是,她们“糊涂”在人际关系的“简单纯粹”,广场舞队里,有退休教师、菜市场小贩、企业高管,平日里身份、地位、收入天差地别,可到了跳舞时,这些标签全都消失了,谁今天穿了新衣服,大家围着夸半天;谁家里有事,队伍里立刻有人帮忙搭把手;动作跳错了,没人指责,反而笑着打趣“明天我教你”,去年张阿姨老伴生病住院,跳舞的姐妹们轮流去医院陪护,回家还帮她带菜做饭,她抹着眼泪说:“以前邻居都不怎么说话,现在跳舞的姐妹,比亲姐妹还亲。”这份“糊涂”,是把生活中的计较、隔阂都暂时放下,在舞蹈的节奏里,只剩下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温暖。
广场舞的“糊涂”,也曾引发过不少争议,有人嫌音乐声大扰民,有人觉得占用公共场地,甚至有人调侃“广场舞大妈是城市难题”,可当你走近她们,会发现这份“糊涂”背后,藏着一代人对生活的深情,她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习惯了“为家庭活”,退休后突然有了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却找不到“我是谁”的答案,广场舞,成了她们的“解药”——她们不用再操心孙子的作业、儿女的婚事,不用再担心退休金的多少,只需要跟着音乐动起来,感受身体的活力,找回年轻时的热情,就像刘阿姨说的:“我们跳的不是舞,是‘我还活着’的证明。”
这份“糊涂的爱”,其实藏着最清醒的生活智慧,她们不追求舞蹈的专业性,只享受当下的快乐;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只在意内心的充实;不纠结人际关系的复杂,只珍惜简单的陪伴,在这个快节奏、充满焦虑的时代,这种“糊涂”反而成了一种难得的通透——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拥抱不完美却真实的生活;忽略那些无谓的争议,专注让自己快乐的小事。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学学广场舞的“糊涂的爱”,不必事事较真,不必追求极致,在热爱里投入一份“糊涂”,在生活里保留一份“不较劲”,反而能收获更多的自在与幸福,就像广场上的音乐,有时会跑调,有时会断续,但只要旋律响起,人们就会跟着舞动,因为那份热爱,从来都是清晰而滚烫的。
Q1:为什么说广场舞是“糊涂的爱”?这种“糊涂”是缺点吗?
A:广场舞的“糊涂”并非真糊涂,而是对热爱的纯粹投入,它体现在不纠结动作是否标准、不计较天气好坏坚持跳舞、不记邻里小过节互助互爱等方面,这种“糊涂”不是缺点,恰恰是卸下“必须完美”的包袱,让舞蹈回归“悦己”本质的智慧,在“糊涂”中,参与者更注重情感体验、群体归属和内心快乐,这种对生活热爱的“不较真”,反而让广场舞充满了真实与温度。
Q2:广场舞常因噪音、场地等问题引发争议,参与者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A:面对争议,广场舞参与者并非无视他人感受,而是用“糊涂”的智慧化解矛盾,主动调低音量、选择远离居民区的场地、调整跳舞时间避开学生写作业或上班族休息,她们明白,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不影响他人的基础上,这种“糊涂”不是妥协,而是对“爱生活”与“尊重他人”的平衡,正如许多舞者所说:“我们跳舞图个乐呵,也不想惹人烦,互相理解就好。”这种包容与体谅,让“糊涂的爱”有了更宽广的社会意义。
茉莉广场舞情歌,是近年来在中老年群体中悄然兴起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它将江南水乡的茉莉意象与广场舞的欢快节奏、情歌的抒情旋律巧妙融合,成为社区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类歌曲往往以茉莉为情感载体,用...
雨丝斜织着暮色,城市被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里,公园的塑胶跑道上,积水映着路灯的光斑,却有几个身影在雨中舒展着臂膀——红色的扇面划过雨幕,蓝色的雨伞随节拍起伏,收音机里传出的《最炫民族风》混着雨滴敲打地...
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音乐响起时,7岁的小宇会第一个跑到队伍前面,他扎着小小的马尾辫,跟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扭腰、摆臂,动作比很多阿姨还标准,这个场景在五年前或许罕见,如今却越来越常见——男孩跳广场舞...
清晨的公园里,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地面,一群身着亮色服装的阿姨们已经随着欢快的音乐舞动起来——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广场舞场景,而在众多广场舞种类中,“光芒广场舞”正以“简单易学、活力满满”的特点,成为越来越多...
清晨六点半,城市广场的晨光刚刚漫过喷泉,音乐声便准时响起——是那首熟悉的《最炫民族风》,阿姨们穿着玫红、湖蓝、明黄的运动服,发髻梳得整齐,手腕上的彩绸带随着舞步翻飞,像一群振翅的蝴蝶,她们的笑容比阳光...
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阳光刚漫过楼顶,阿姨们红绿相间的舞衣已经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翻飞起来,围观的大爷手里端着茶缸,小孩在队伍旁模仿着笨拙的舞步——这大概是“广场舞看看”最常见的场景,但“看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