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骄阳像融化的金子,淌过城市上空,把广场上的水泥地烤得发烫,蝉鸣声里裹着热浪,连行道树的叶子都蔫蔫地垂着,卷了边儿,但就在这片灼热的寂静里,广场舞的音乐像突然炸开的气泡,“噔噔噔”地穿透了热浪——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拢来,彩扇甩开,脚步跺起,红绸带在阳光下闪着碎光,这是小区广场的日常,也是李阿姨生活里最鲜亮的底色。
李阿姨今年六十岁,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丈夫十年前车祸去世后,女儿便去了杭州工作,一年到头也就春节回来几天,老房子里空荡荡的,她起初总坐在窗前发呆,直到被邻居拉着跳广场舞,才算是找到了“组织”,每天下午三点,雷打不动,她揣着水杯,换上软底鞋,往广场走,阳光正毒,照得人后背发烫,可音乐一起,那些烦闷好像就被踩在了脚下。
广场舞的队伍不算整齐,却热闹得很,领舞的王阿姨是个“活跃分子”,声音洪亮,动作夸张,手里的小红绸甩得呼呼响,她总站在最前面,一边喊“一二三四,甩!”一边回头瞅后面的人,队伍里有刚退休的会计老张,跳起舞来像踩了弹簧,总比别人多几个花哨动作;有带孙子的大刘阿姨,边跳边往广场边看,生怕小孙子爬远了;还有几个刚从城里搬来的老人,动作生疏,却跟着音乐傻笑,脸上是融入新环境的喜悦,李阿姨总是站在后排,不张扬,却每个动作都做到位,手腕翻转、脚尖点地,像年轻时教学生写字一样认真。
音乐换了首《小苹果》,节奏更欢快了,大家跟着“留下来”,扭腰、摆手,笑声混着音乐飘出去,李阿姨擦了擦额角的汗,从包里掏出冰镇绿豆汤——这是她出门前特意煮的,倒在保温杯里,喝一口,冰甜顺着喉咙滑下去,暑气消了一半,她环顾四周,突然看见人群外站了个人,穿白色亚麻衬衫,头发花白却梳得整齐,手里捏着把折扇,眼睛盯着舞队,嘴角带着点笑。
是新面孔,李阿姨心里想着,却也没太在意,继续跟着跳,直到音乐停,王阿姨跑过去打招呼:“哎哟,这位大哥,第一次来吧?进来跳啊!”那男人摆摆手,声音温和:“不了,看看就好,我叫老张,女儿家就在旁边小区,退休前在四川当体育老师,喜欢跳舞,但没找到合适的组织。”老张说话带点四川口音,“安逸得很”挂在嘴边,李阿姨听着,突然想起丈夫——当年丈夫也是四川人,总爱说“安逸”,带她吃火锅、逛宽窄巷子,跳舞时也是这样,眼神亮亮的。
从那天起,老张每天都会来广场,他不跳舞,就坐在石凳上看,偶尔给王阿姨提提建议:“这个步子可以转得圆一点,重心放低。”王阿姨笑嘻嘻地应着,第二天就改了动作,老张渐渐和李阿姨熟起来,有时会递给她一瓶冰水,说:“李老师,看你跳得认真,辛苦了。”李阿姨心里一暖,接过水,说了声“谢谢”,两人就坐在石凳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老张讲四川的火锅,讲峨眉山的云,讲他退休后一个人在老家的日子;李阿姨讲她教过的学生,讲女儿小时候的趣事,讲丈夫走后那些难熬的日子,阳光照在他们身上,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两棵挨在一起的老树。
李阿姨发现,和老张聊天时,她很少想起孤独,老张懂她的沉默,知道她提起丈夫时眼里的光不是悲伤,而是怀念,他也会讲自己的老伴,三年前癌症走的,女儿怕他孤单,把他接来城里。“跳跳舞,聊聊天,心里就不空了。”老张说,李阿姨点头,手里的冰水凝出了水珠,顺着指尖滑下来。
女儿来电话时,李阿姨正在和老张看王阿姨教新舞。“妈,最近怎么样?天热,别中暑了。”女儿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杭州的温软,李阿姨望了一眼老张,他正笑着对她比了个“OK”手势,她心里一安,说:“挺好的,广场舞热闹着呢,认识了不少新朋友,你别担心。”挂了电话,老张说:“女儿孝顺呢。”李阿姨叹口气:“孝顺,就是远,杭州那么远,想见一面还得坐高铁。”
老张要回四川了,女儿说老家天气转凉,让他回去过冬,走前一天,他约李阿姨在广场边说话,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广场上的音乐还在响,是《难忘今宵》,老张从包里拿出个小盒子,递给李阿姨:“李老师,这是峨眉山的竹叶青,听说你喜欢喝茶,带点回去尝尝。”李阿姨打开盒子,茶叶碧绿,带着竹香,她抬头,看见老张的眼睛在夕阳里闪着光,像当年丈夫看她时的样子。
“”老张声音有点哑,“我老伴走后,我总觉得自己像个飘着的气球,女儿拽着,却还是觉得空,遇见你,看见你跳舞的样子,听你讲过去的事,我才知道,原来‘心安’是这种感觉。”李阿姨眼眶红了,她想起丈夫,想起那些独自度过的日夜,原来孤独是会传染的,而温暖也是。“我也是,”她说,“他走后,我总觉得心里缺了一块,跳舞是填不满的,可现在,好像补上了一点。”
没说破的话,在夕阳里飘着,老张说:“回去给你寄四川的腊肉,你以前说,你丈夫最爱吃。”李阿姨笑了:“好,我等你腊肉。”老张转身要走,又回头说:“李老师,跳舞别太累,太阳大的时候,多喝点水。”李阿姨点头,看着他走远的背影,白色的亚麻衬衫在夕阳里渐渐变成一个小点,像飘向远方的云。
第二天,广场舞的音乐照常响起,李阿姨还是站在后排,动作认真,只是偶尔会望向广场入口,那里再也没有白色亚麻衬衫的身影,王阿姨凑过来:“李姐,咋走神了?”李阿姨回过神,笑了笑:“没啥,想家里的事。”她甩开红绸带,跟着音乐转了个圈,阳光照在发梢,暖得刚好,手机震了震,是老张发来的短信:“四川下雨了,像你当年说的一样,跳舞时别太累,注意防晒。”李阿姨笑了笑,把手机揣进兜里,继续跟着音乐跳起来,红绸带在阳光下飞舞,像一团跳动的火,把午后的骄阳,都染成了温柔的模样。
场景元素 | 细节描写 |
---|---|
温度 | 35℃高温,水泥地面蒸腾着肉眼可见的热浪,空气里浮动着灼人的气息 |
声音 | 蝉鸣声浪与《小苹果》《难忘今宵》的鼓点交织,舞鞋摩擦地面的“沙沙”声,老人爽朗的笑声,老张温和的四川口音 |
色彩 | 红绸带在阳光下跳动成火苗,白色亚麻衬衫的清爽,夕阳染橘的天空,竹叶青茶叶的碧绿 |
人物状态 | 李阿姨专注的眉眼与藏不住的温柔,老张含笑的注视与欲言又止的留恋,舞者们甩扇时扬起的弧度与脸上的松弛 |
FAQs
为什么许多中老年人会在广场舞这类集体活动中寻找情感寄托?
中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节奏骤变,社交圈缩小,易产生孤独感,广场舞作为集体活动,既提供了身体锻炼的机会,更构建了情感联结的场域:固定的舞伴、共同的话题(音乐、舞步、家常)、彼此的关怀(如递水、提醒休息),能满足归属感与被理解的需求,这种“情感寄托”往往不涉及复杂的现实关系,更像是一种温暖的陪伴,能填补子女远行、伴侣缺席后的情感空缺,让精神世界更丰盈。
“远方情人”式的情感关系对中老年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会影响现实生活?
对中老年人而言,“远方情人”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情感共鸣,而非现实的婚姻或伴侣关系,它意味着:①填补情感缺口,与相似经历的人(如丧偶、子女远行)产生共鸣,获得“被懂”的慰藉;②提供精神活力,打破日常生活的单调,让晚年生活更有期待感,这种关系因距离感避免了现实矛盾(如财产、家庭关系),只要双方保持边界感,不越界干涉现实生活(如要求对方放弃家庭责任),反而能成为生活的“调味剂”,让人更积极乐观,关键在于平衡——珍惜情感联结的同时,不忽视现实中的责任与陪伴。
清晨六点半,城东公园的青草还沾着露水,阳光刚漫过香樟树的枝叶,斑驳地洒在鹅卵石小径上,一阵轻快的音乐声从草坪那边传来,穿着彩色练功服的阿姨们已经站好了队形,领舞的张阿姨举着小喇叭,喊着“一二三四”,手...
傍晚六点半,夕阳给城市镀上一层暖橘色,桃花朵朵广场的青石板路上,人群渐渐聚拢起来,音响里流出《桃花朵朵开》的前奏,节奏轻快得像踩在云朵上,阿姨们穿着亮色的运动服,踏着整齐的步伐展开双臂,裙摆随着旋转飞...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主要的健身娱乐方式,近年来在音乐风格和动作形式上不断迭代,DJ情歌广场舞”凭借强劲节奏与流行情歌的融合,迅速从社区小广场蔓延至短视频平台,成为跨越年龄层的全民潮流,这种新形式的广场...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健身活动之一,近年来不断涌现出融合文化元素与时代特色的新套路,“奔腾马”广场舞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它以骏马奔腾为意象,将蒙古族舞蹈的豪放与广场舞的简便易学相结合...
广场舞作为一项集健身、社交与娱乐于一体的群众性运动,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尤其受到中老年群体的喜爱。“简单易学”是吸引初学者的核心要素,无论是刚接触广场舞的新手,还是希望轻松锻炼身体的爱好者,都...
沈阳,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广场舞如同一股温暖的潮流,悄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傍晚的暮色四合,公园、广场、社区空地,总能看到成群结伴的舞者,用脚步丈量城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