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晨曦与暮色中,总有一群身影用舞步编织生活的旋律,而王梅广场舞站,便是这旋律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广场舞团队,更是一个以“快乐健身、邻里互助、文化传承”为核心理念的社区文化阵地,由热爱舞蹈的王梅于2015年牵头成立,如今已从最初的5人小队发展成为覆盖周边3个社区、拥有固定队员86人的“大家庭”。
王梅广场舞站的诞生,源于一段朴素的初心,2015年,退休后的王梅常到小区广场散步,发现不少和她一样的同龄人要么独自在家感到孤独,要么因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亚健康。“跳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交朋友,为什么不组织大家一起呢?”这个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起初,她只是带着几位老姐妹在小区空地上跳简单的广场舞,音乐是手机外放,动作是现学的网络教程,但她的热情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从最初的5人到20人、50人,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其中,甚至吸引了部分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了让活动更规范,王梅主动联系社区居委会,争取到了固定的活动场地——社区文化广场的中心区域,并自费购置了便携音响、便携音箱等设备,还队员们统一了队服(红色上衣、黑色长裤,胸前印着“王梅广场舞站”的LOGO),这里已成为周边居民最熟悉的文化地标,每天清晨6:30-8:00、傍晚19:00-20:30,总能看到队员们身着统一服装,在王梅的带领下舞动身影。
一个团队的有序运转,离不开清晰的组织架构,王梅广场舞站虽非正式注册组织,却建立了类似“自治管理”的分工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贡献力量,以下是团队的核心架构及职责分工:
角色 | 职责 | 人数 |
---|---|---|
总负责人 | 统筹团队整体事务,包括活动策划、对外联络、队员管理等,由创始人王梅担任。 | 1人 |
领舞组 | 负责舞蹈编排、动作教学、日常领舞,需具备一定舞蹈基础,定期更新舞曲和套路。 | 5人 |
后勤组 | 管理场地设备(音响、队服、水杯等),活动前后布置场地,确保训练安全。 | 3人 |
宣传组 | 通过微信群、社区公告栏发布活动通知,拍摄训练和表演视频记录团队日常。 | 2人 |
财务组 | 负责团队经费管理(如队服采购、设备维修、活动物资等),定期公示收支明细。 | 2人 |
这样的分工让团队运转高效:领舞组的张阿姨曾是市歌舞团的演员,擅长民族舞和现代舞,每周会编排2-3支新舞曲,难度从易到难,兼顾不同年龄队员的接受能力;后勤组的李大叔退休前是电工,负责音响设备的调试和维护,确保每次训练音乐清晰、音量适中;宣传组的年轻队员小王则用手机剪辑短视频,发布在社区微信群,让更多居民了解团队活动。
王梅广场舞站的活动远不止“每日训练”这么简单,而是围绕“舞”字延伸出丰富的文化服务,让队员们的生活更有滋味。
日常训练是基础,也是团队凝聚力的来源,每天早晚两场训练,队员们会根据天气情况调整场地:晴天在广场,雨天则转移到社区活动室,训练内容包括热身操、基础步法、完整舞曲练习,领舞组会耐心纠正动作,确保每位队员都能跟上节奏,72岁的陈阿姨腿脚不便,但每天坚持来训练,“王梅和姐妹们从不催我,还特意放慢动作教我,现在我能完整跳完10支舞,感觉身体比以前硬朗多了!”
节日演出是团队展示风采的舞台,每年春节、国庆、重阳节等节日,王梅广场舞站都会受邀参加社区、街道组织的文艺演出,2023年重阳节,她们编排的《母亲》广场舞,在社区晚会上感动了无数观众,还被街道评为“最佳表演团队”,团队还会自发组织“进敬老院”公益演出,每月去周边养老院为老人们表演,陪他们聊天解闷。
健康讲座是团队特色活动,考虑到队员们以中老年人为主,王梅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内容包括广场舞运动损伤预防、慢性病管理、合理膳食等,去年夏天,讲座还邀请了专业健身教练教队员们做“拉伸操”,有效减少了训练后的肌肉酸痛。
交流比赛是提升技能的机会,团队会定期与其他广场舞站举办友谊赛,如去年和邻街道的“夕阳红”广场舞站联合举办了“舞动夕阳”交流赛,队员们不仅学到了新舞步,还结交了更多朋友。
王梅广场舞站的存在,早已超越了“跳舞”本身,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和邻里关系的“粘合剂”。
对队员而言,这里是“第二个家”,68岁的王阿姨退休后因老伴去世一度郁郁寡欢,加入广场舞站后,每天和姐妹们一起跳舞、聊天,性格开朗了许多,“以前在家总发呆,现在盼着来跳舞,感觉生活有了奔头!”数据显示,团队86名队员中,80%的人表示“身体状况明显改善”,70%的人“社交圈子扩大”。
对社区而言,这里是“文化名片”,广场舞站的活跃,带动了社区全民健身热潮——越来越多居民开始晨练、夜跑,社区还因此增设了健身器材和休息区,去年,王梅广场舞站被评为“社区优秀文化团队”,王梅本人也被街道评为“最美社区志愿者”。
对城市而言,这是“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缩影,团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85岁,最小的40岁,不同年龄段的队员在这里和谐共处,展现了“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少有所学”的美好图景。
王梅广场舞站正计划“升级”:申请注册为正式的社会组织,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对接;开发“线上课程”,通过小程序录制基础舞步教学视频,方便更多想学跳舞的人随时随地学习;还计划与本地高校合作,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加入,为团队注入新鲜活力,比如教队员们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短视频,或一起编排融合街舞元素的“新广场舞”。
王梅常说:“跳舞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活得有精气神。”从一个人的热爱到一群人的坚守,王梅广场舞站用舞步丈量着社区的温度,用热情点亮了平凡的生活,这支“红色舞队”将继续在广场上旋转,传递快乐,传递温暖,让更多人在舞步中找到生活的热爱。
Q1:王梅广场舞站是否接受新人加入?需要什么条件?
A:王梅广场舞站欢迎所有热爱舞蹈、热爱生活的人加入!无论年龄、性别、舞蹈基础如何,只要你有兴趣,都可以到现场观摩或直接参与训练,团队没有严格的入会条件,只需遵守“按时训练、团结互助、爱护场地”的基本约定即可,新人可以先从基础班开始学习,领舞组会耐心指导,帮助大家快速适应。
Q2:广场舞站的训练时间和地点会变动吗?如何获取最新通知?
A:日常训练时间相对固定:早晨6:30-8:00,傍晚19:00-20:30(夏季会适当提前30分钟),地点为社区文化广场中心区域(若有临时变动,如社区活动占用场地,会提前通知),队员们可通过“王梅广场舞站”微信群获取最新通知,也可关注社区公告栏,宣传组会定期在群内发布每周训练计划,方便大家安排时间。
清晨的公园里,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地面,一群身着亮色服装的阿姨们已经随着欢快的音乐舞动起来——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广场舞场景,而在众多广场舞种类中,“光芒广场舞”正以“简单易学、活力满满”的特点,成为越来越多...
乌兰托娅,这位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歌手,以其独特的草原音乐魅力,不仅征服了无数听众的耳朵,更成为广场舞场上当之无愧的“旋律担当”,她的歌曲将蒙古族音乐的豪迈深情与现代流行节奏巧妙融合,在广场舞的方阵中,...
广场舞作为中国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代表,早已从清晨公园的集体舞步发展为覆盖全年龄层的社交健身方式,而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v广场舞”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的“视频广场舞”,而是以视频技术为核心载体,...
在当代中国城乡的公共空间里,广场舞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锻炼范畴,演变为一种承载民俗文化、凝聚社区情感、丰富大众生活的社会现象,而当传统财神文化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吉祥符号与广场舞相遇,“财神驾到广场舞”...
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阳光刚漫过楼顶,音乐声便准时响起——《财神驾到》的前奏一响,穿着红衣绿裤的大妈们便笑着聚拢,手中折扇翻飞,脚步轻快,领舞的王阿姨还特意戴了顶金灿灿的财神帽,额头上贴着“福”字贴纸,...
广场舞,这个在中国大地上从清晨到夜晚都响彻的旋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运动”范畴,成为无数中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在城市的公园、小区空地,甚至乡村的晒谷场,总有一群随着音乐起舞的身影,他们用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