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优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文化拥军的实践中,秧歌、广场舞、扇舞等民间舞蹈形式凭借其群众基础深厚、艺术感染力强、参与门槛较低等优势,成为连接军民情感的生动载体,这些舞蹈不仅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更被赋予“颂军魂、暖军心、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刻内涵,通过欢快的节奏、鲜明的意象和互动的仪式,让拥军工作从“物质慰问”向“精神共鸣”延伸,为军民关系注入温暖而持久的活力。
秧歌作为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社火活动,以其“扭、摆、跳、转”的欢快动律和热烈氛围,成为节庆集会中不可或缺的“欢乐符号”,在拥军语境下,秧歌被赋予新的使命——通过红绸、彩扇等道具的运用,以及融入军旅元素的动作编排,成为传递军民情谊的“有声语言”。
拥军秧歌的表演形式通常以集体行进或广场定点队形为主,队员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红绸带或彩扇,步伐铿锵有力,节奏明快,不同于普通秧歌的纯娱乐性,拥军秧歌的歌词和动作常紧扣“军爱民、民拥军”主题:有的队伍在秧歌小调中加入“战士保家国,咱来送温暖”“军民并肩行,共筑中国梦”等唱词;有的通过模拟“队列行进”“刺杀操”等动作,展现军人的飒爽英姿,让舞蹈既有秧歌的乡土气息,又充满军旅的豪迈气质,某社区“红绸秧歌队”在八一建军节期间走进军营,队员以红绸模拟“红旗招展”,用“大蹉步”表现“向军旗致敬”,军人与群众同跳秧歌的场景,让军营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军人们笑靥如花,群众们也因被认可而倍感自豪。
秧歌的拥军意义在于其“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它不需要华丽的舞台,社区广场、军营门口、乡镇集市都能成为表演场所;不需要专业的舞蹈功底,中老年人、青少年甚至儿童都能参与其中,这种全民性让拥军理念通过舞蹈“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百姓生活,当红绸翻飞、鼓点响起,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能感受到“军民一家亲”的温暖共鸣。
如果说秧歌是地域性鲜明的“传统拥军舞”,那么广场舞则是覆盖全民的“现代拥军载体”,作为当下中国最具普及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舞凭借简单易学、节奏鲜明、参与门槛低等特点,从城市到乡村、从清晨到傍晚,活跃在各个社区广场,成为拥军文化“下沉”到基层的最佳路径。
拥军广场舞的核心在于“主题化”与“常态化”,广场舞的曲目选择紧扣拥军主题,从《咱当兵的人》《强军战歌》到《我和我的祖国》,军旅歌曲和爱国旋律被改编成适合广场舞的节奏,让健身活动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动作设计融入军旅元素,如将“正步走”“敬礼”等动作简化为舞蹈语言,或用“队列变换”模拟军队的整齐划一,让大妈们在健身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对军人的敬意,某城市“拥军广场舞联盟”发起“百支队伍进军营”活动,队员们在军营广场上跳起改编版《强军战歌》,动作刚劲有力,扇子开合间如同战士挥舞的旗帜,军人们也忍不住跟着节拍拍手,甚至加入队列与群众共舞,这种“军民共舞”的场景,让广场舞成为打破身份隔阂的“社交密码”。
广场舞的拥军优势还在于其“日常性”,它不是一次性的文艺汇演,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每日仪式”,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广场,大妈们跳着拥军广场舞开始新的一天;当傍晚的晚风轻拂,下班的人群加入舞蹈队伍,在旋律中感受军人的付出,这种常态化、生活化的拥军形式,让“军人最可爱”“国防靠大家”的理念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成为全民共识。
相较于秧歌的热烈、广场舞的普及,扇舞以其柔美典雅的艺术气质,成为拥军文化中“抒情性”的代表,扇舞起源于中国传统舞蹈,以扇子为道具,通过开、合、转、摇等动作,配合古典音乐或抒情旋律,展现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在拥军主题下,扇舞被赋予“军魂如扇,刚柔并济”的象征意义,成为表达对军人崇高敬意的“诗意语言”。
拥军扇舞的道具和动作设计极具巧思:扇面常绘制军徽、长城、和平鸽等图案,或书写“忠诚”“奉献”等字样;动作上融合古典舞的“云手”“翻身”和军体舞的“刚劲”,刚柔并济——时而如扇轻展,象征军人守护家国的温柔;时而如扇猛开,象征军人保家卫国的豪情,某文艺团体编排的《军扇舞》,以“扇”为笔,在空中“书写”出“军”字,配合《英雄赞歌》的旋律,舞者们通过“绕扇”“抖扇”等动作,模拟战士冲锋的姿态,扇面的开合如同战士的胸怀,既能容纳山河,也能守护万家灯火,这种将舞蹈艺术与军旅精神深度融合的创作,让扇舞超越了单纯的表演,成为对军人精神世界的致敬。
扇舞的拥军意义在于其“艺术感染力”,它多出现在正式的拥军文艺汇演、军营开放日等场合,通过专业的编排和精湛的表演,提升拥军活动的文化品位,当舞者们手持军扇,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观众不仅能感受到舞蹈的美,更能体会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对军人的崇敬和对国防的重视。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三种舞蹈在拥军实践中的特色,可通过下表对比:
舞蹈类型 | 核心形式 | 主要道具 | 参与群体 | 文化寓意 | 典型拥军场景 |
---|---|---|---|---|---|
秧歌 | 集体行进/定点队形 | 红绸、彩扇 | 中老年人为主 | 喜庆团结,传递热烈情感 | 节庆慰问、社区联欢 |
广场舞 | 固定场地队形 | 扇子、丝巾 | 全年龄段(中老年为主) | 普及互动,融入日常生活 | 日常健身、进军营表演 |
扇舞 | 舞台表演/广场展演 | 军扇(定制图案) | 专业团队/文艺爱好者 | 典雅抒情,升华精神共鸣 | 文艺汇演、军营开放日 |
秧歌的红绸、广场舞的节拍、扇舞的翩跹,看似是不同的舞蹈形式,却共同承载着“拥军优属”的深厚情感,它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拥军工作从“单向慰问”变为“双向互动”,从“物质关怀”深化为“精神认同”,当秧歌扭出军民同乐的热闹,广场舞跳出全民爱军的共识,扇舞舞出对军魂的敬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繁荣,更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图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拥军实践,不仅温暖了军心,也凝聚了民心,为强国强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Q1:拥军秧歌、广场舞、扇舞和普通舞蹈有什么区别?
A:区别主要体现在主题内涵、情感表达和功能定位上,普通舞蹈以娱乐、健身或艺术表达为主要目的,主题多元且自由;而拥军舞蹈则紧扣“军民团结”“家国情怀”主题,歌词、动作、道具均融入军旅元素(如红绸象征红旗、军扇绘制军徽),情感上强调对军人的敬意和感恩,功能上更侧重文化拥军、精神慰藉,通过舞蹈传递“军爱民、民拥军”的价值理念,具有明确的社会导向和情感温度。
Q2:普通人如何参与拥军舞蹈活动?
A:参与拥军舞蹈活动有多种途径:一是加入社区、文化馆组织的“拥军舞蹈队”,学习拥军主题的秧歌、广场舞或扇舞,参与日常排练和节庆表演;二是关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文旅局发布的“拥军文化活动”信息,如“进军营慰问演出”“军民广场舞大赛”等,主动报名参与;三是自发组织小型拥军舞蹈活动,如在八一、国庆等节点,在社区或军营附近表演拥军舞蹈,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军人的支持,无需专业舞蹈基础,热情和真诚是最重要的“入场券”。
清晨六点半,城市的天际线刚泛起鱼肚白,社区广场的音响已经哼起了《最炫民族风》,王阿姨踩着红舞鞋,手臂划出利落的弧线,额前的碎发随着跳跃颤动;不远处,刚结束夜班的小李揉着惺忪睡眼加入队伍,嘴角却忍不住上...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广泛参与的社交健身活动,近年来普及率持续攀升,公园、广场、小区空地随处可见舞者身影,在这片热闹景象背后,一系列负面问题逐渐凸显,从邻里矛盾到健康风险,从公共资源争夺到社会冲突升级...
山丹花开广场舞,近年来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逐渐兴起的一种特色广场舞形式,它以西北民间文化为根基,融合现代舞蹈元素,以其独特的韵律、鲜明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共鸣,成为中老年群体健身娱乐、社交互动的重要...
清晨的梦的荷塘,薄雾像轻纱笼罩着水面,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粉嫩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偶尔有水鸟掠过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当夕阳的金辉洒满荷塘,这里又换了一番模样——悠扬的音乐声从岸边传来,一群身...
小区东侧有片被遗忘的空地,春天一来,便成了野花的舞台,紫色的二月兰铺成柔软的地毯,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举着绒球,连砖缝里都钻出细白的荠菜花,它们不挑土壤,不争阳光,就这么自顾自地热烈着,傍晚六点半,广场舞...
清晨六点半,小区广场的喇叭准时响起,是那首熟悉的《最炫民族风》,我攥着手机,站在人群外围,看着领舞的张阿姨带着一群阿姨叔叔们踩着节拍,红绸子甩得虎虎生风,手机屏幕上,“糖豆广场舞”的图标亮着,首页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