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草原来广场舞,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句带着泥土芬芳的告白,藏着风吹草低的辽阔,也藏着城市霓虹里的热络,我总想起小时候在草原上的日子,天蓝得像一块刚洗过的蓝布,云朵慢悠悠地飘,像一群吃饱了的羊,那时候没有广场舞,但有大片大片的草地,有阿妈和草原上的女人们围在一起跳舞,她们跳的不是现在流行的“小苹果”,也不是“最炫民族风”,是安代舞,是筷子舞,是跟着马头琴和长调的节奏,甩动长袖、踏响大地的舞。
安代舞的舞步很简单,就是一圈圈地转,但转得越久,心里的东西就抖落得越干净,阿妈说,人心里有愁云的时候,就去跳安代舞,让风把愁吹走,让草把心熨平,我常常蹲在旁边看,看她们的红裙像火苗一样在绿草地上烧,看她们的辫子随着旋转甩起来,像草原上的小马鬃,那时候不懂什么是“集体”,只觉得一群人一起跳,连风都变得热闹起来。
后来我离开了草原,来到城市,高楼像密密麻麻的笼子,把天空切成窄窄的几条,我一开始很不适应,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丢了草原上的风,下班后,我就在出租屋的小阳台上发呆,看楼下的车水马龙,喇叭声、刹车声混在一起,吵得人心慌,直到有一天,我路过小区旁边的广场,看到一群阿姨在跳广场舞,音乐很响,是《套马杆》,她们的动作不算整齐,但脸上笑得很开心,胳膊腿儿一起一落,像草原上的波浪。
我站在那里看了很久,突然觉得眼眶发热,那音乐里的鼓点,像不像马蹄踏在草地上的声音?她们甩头发的样子,像不像阿妈跳安代舞时的甩袖?我鬼使神差地走了过去,跟着她们一起跳,我跳得很笨,踩了旁边阿姨的脚,惹得大家笑,那个阿姨却拍着我的肩说:“姑娘,你这身手,像是从草原来的吧?草原上长大的姑娘,骨子里就有舞根儿。”
我愣住了,原来草原的印记,是藏不住的,从那以后,我成了广场舞队的常客,我们队里有二十多个人,年龄从四十岁到七十岁不等,有退休教师,有卖菜的阿姨,也有和我一样从外地来打工的女孩,我们跳的舞曲很杂,有草原风的,也有流行歌,甚至还有红绸舞、扇子舞,但不管跳什么,我总能找到草原的感觉。
比如跳《鸿雁》的时候,我会想起阿妈站在敖包前,对着远方的天空唱长调,歌词里“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唱得人心头发酸,手里的扇子也跟着晃得温柔,跳《站在草原望北京》的时候,我会挺直腰板,像草原上的骑手一样骄傲,仿佛能透过高楼看到北京的方向,看到草原上的牛羊和炊烟,有时候我们还会把草原的动作编进去,比如跳《吉祥欢歌》时,我会学着阿妈的样子,双手像捧着奶茶一样上下摆动,旁边几个阿姨看到了,也跟着学,最后整个队伍里都是“捧奶茶”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发现,广场舞和草原上的舞,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讲究“接地气”,草原舞是踩在草地上,广场舞是踩在水泥地上,但脚下的力量是一样的,都是要把心里的热气传给大地,它们都讲究“集体”,草原上是一起放牧、一起挤奶的姐妹,广场舞队是一起跳舞、一起聊家常的邻居,一个人的孤单,在集体里就变成了热闹,它们还都讲究“情感”,草原舞是唱给天、唱给地、唱给牛羊的歌,广场舞是跳给自己、跳给生活、跳给每一个平凡日子的欢喜。
草原上的舞,是为了和自然对话;广场舞,是为了和生活对话,在草原上,我们敬畏风、敬畏草、敬畏天地;在城市里,我们敬畏日子、敬畏烟火、敬畏每一个普通的清晨和黄昏,广场舞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我回不去的草原,一头连着我正在过的生活,我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敖包”,新的“姐妹”,新的“长调”。
我不仅跳广场舞,还偶尔教几个阿姨跳草原舞,她们学得慢,但学得认真,甩袖子的时候,会问我:“姑娘,这样对不对?像不像你们草原上的云?”我笑着点头,心里暖洋洋的,是啊,像,怎么不像呢?草原上的云是自由的,广场舞上的阿姨们也是自由的;草原上的风是热烈的,广场舞的音乐也是热烈的;草原上的舞是刻在骨子里的,广场舞里的我们,也把草原的刻在了心里。
有时候跳累了,我们坐在广场边的石凳上休息,阿姨们会拿出保温杯,泡上枸杞茶,聊着家里的孩子、菜市场的新鲜事儿,我会给她们讲草原上的故事,讲春天的时候草怎么从土里钻出来,讲夏天的时候怎么追着羊群跑,讲秋天的时候怎么捡牛粪取暖,讲冬天的时候怎么在雪地里踩出长长的脚印,她们听得入迷,说:“姑娘,你说的草原,比电视上还好看。”
我也觉得好看,因为草原不仅在远方,也在我的广场舞里,在我每一次甩袖、每一次踏步、每一次和姐妹们相视而笑的瞬间里,我从草原来,带着草原的风、草原的草、草原的舞,在城市的一角,跳出了属于自己的、带着奶茶香气的广场舞。
草原上的舞,是给天地的诗;广场舞,是给生活的歌,我从草原来,把诗写进了歌里,把草原的辽阔,跳进了城市的烟火里,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相遇——故乡从未走远,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着我,继续往前走。
草原传统舞蹈与广场舞元素融合对比表 |
---|
草原传统舞蹈元素 |
安代舞的旋转甩袖 |
筷子舞的节奏敲击 |
长调与马头琴的旋律 |
草原舞的集体围圈形式 |
踏地为节的舞蹈步伐 |
FAQs
Q1:广场舞中融入草原文化元素,对草原文化的传承有什么意义?
A1:广场舞作为覆盖人群广、参与度高的群众文化活动,为草原文化提供了“活态传承”的载体,通过将安代舞的甩袖、筷子舞的道具、长调旋律等元素融入广场舞,让原本在草原牧区流传的文化符号“走进城市”,被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接受和模仿,这种传承不是静态的保护,而是动态的传播——阿姨们在跳广场舞时哼唱《鸿雁》,孩子们跟着音乐模仿马蹄步,无形中让草原文化的基因在日常生活中延续,广场舞的集体性也呼应了草原文化“抱团取暖”的社群传统,让文化传承有了情感依托,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了“生活中的烟火”。
Q2:从草原到城市,广场舞如何帮助像你一样的新移民适应城市生活?
A2:对从草原来到城市的新移民而言,广场舞是打破孤独、建立连接的“社交密码”,初到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人会产生“文化剥离感”,而广场舞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社群入口:不需要复杂的技能,只要跟着音乐动起来,就能融入集体,在舞蹈中,我们能遇到同样来自草原的“老乡”,也能结识本地邻居,通过聊天、分享生活,逐渐建立起新的社交网络,更重要的是,广场舞里的草原元素(如音乐、动作)能唤起对故乡的记忆,让“异乡人”在熟悉的节奏中找到心理慰藉,缓解思乡情绪,这种“文化锚点”帮助我们既保留草原的根,又扎下城市的根,实现从“外来者”到“城市居民”的过渡。
广场舞“花儿红”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广场、社区公园悄然兴起,成为中老年人健身娱乐的新潮流,它以热烈欢快的节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简单易学的动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更成为连接...
清晨六点的城市公园,音乐响起,阿姨们迈开脚步,广场舞的队伍逐渐壮大;傍晚的社区广场,大爷大妈跟着节奏挥舞扇子,笑容里藏着岁月的从容,这些看似寻常的画面里,藏着一句温暖的邀约——广场舞,需要你陪,这里的...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健身娱乐方式之一,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在南方许多种植生姜的地区,一种融合了地方农耕文化与传统舞蹈元素的“姜广场舞”悄然兴起,它不仅成为中老...
清晨六点,城市广场的梧桐叶还挂着露珠,音响里流淌出的《最炫民族风》已搅醒了沉睡的街巷,阿姨们穿着鲜艳的舞衣,踩着鼓点旋转,叔叔们或站在人群外跟着哼唱,或被老伴拽进队伍里笨拙地比划,在这片喧闹的舞池里,...
傍晚的广场上,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音响里飘出《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妈妈正站在队伍前排,穿着红底白花的舞衣,跟着节奏扬起手臂,转圈时裙摆飞扬,像一朵盛开的牡丹,她旁边的张阿姨举着扇子,跟着音乐一开一合...
哎呀哎呀广场舞,如今已成为中国城乡街头巷尾最常见的文化景观之一,无论是清晨的公园广场,还是傍晚的小区空地,总能看到成群结伴的中老年人跟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舒展身体,欢声笑语,这种看似简单的集体舞蹈,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