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阳光刚漫过楼顶,一群穿着蓝布衫、绣花鞋的阿姨们已经排好队形,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改编版音乐舞动起来——她们手臂轻摆如采茶,脚步轻踏似赶集,脸上带着笑,眼里有光,这便是“菇儿广场舞”的日常场景,在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菇儿”(方言中对“姑娘”的昵称)广场舞早已不是简单的健身活动,而是一种扎根社区、连接邻里、承载地方文化的独特现象,它以中老年女性为核心参与者,用最朴素的动作和最熟悉的旋律,编织出市井生活的温情画卷。
“菇儿广场舞”的雏形,藏在四川农村的劳作节奏里,过去,农忙之余,村里的姑娘媳妇们会聚在晒谷场,随着山歌或锣鼓即兴起舞,动作多是模仿插秧、采茶、挑担等农活,既解乏又热闹,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推进,大量农村女性进入城市社区,她们把这种“舞秧歌”的习惯带到了小区空地,最初只是三五人跟着录音机比划,后来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这类活动能丰富居民生活,便开始组织规范:统一音乐、编排简单套路、提供固定场地,2010年后,智能手机普及,广场舞教学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爆发,“菇儿广场舞”也吸收了更多流行元素——从早期的《小苹果》《最炫民族风》,到现在的《早安隆回》《科目三》,音乐越来越年轻化,动作也从纯粹的“扭秧歌”融入了健身操、拉丁舞的步法,但始终保留了“接地气、易上手”的特质,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重庆的解放碑社区、绵阳的游仙广场,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能看到“菇儿”们成群结队的身影,队伍规模小的十几人,大的上百人,俨然成了城市清晨的“移动风景线”。
“菇儿广场舞”的魅力,藏在它鲜明的“川渝基因”里。
音乐:方言里的共鸣,它的音乐很少用纯英文歌,多是川渝方言改编的民谣或流行曲,比如用《成都》的旋律填上“逛吃逛吃逛吃春熙路”的词,或把《黄梅戏》选段混搭川剧帮腔,阿姨们唱得字正腔圆,比原曲还带劲,音乐节奏也贴合中老年人的体能,每分钟100-120拍,快慢交替,既不会太累,又能让人跟着晃起来。
动作:生活化的“舞蹈语言”,动作设计从不追求高难度,而是从生活中来:模仿火锅沸腾的“涮锅舞”、表现打麻将的“摸牌转圈”、还原挑担子走路的“十字步”,甚至还有“剥豌豆”“穿针引线”这样的细节动作,成都的王阿姨跳了五年,她说:“动作不用记,跟着感觉走,就像在家干活一样自然。”
服饰:传统与现代的混搭。“菇儿”们的穿搭很有讲究:夏天多是浅色系运动服配丝巾,冬天会套上红黑格子的传统小袄,脚上要么是软底布鞋,要么是带跟的健步鞋,重庆的李阿姨团队还统一订做了印着“火锅香,舞更棒”的文化衫,跳起舞来格外亮眼。
群体:以“舞”为桥的“姐妹团”,参与者以55-75岁的女性为主,队伍里不仅有老邻居,还有刚退休的“新人”,为了让大家尽快融入,领舞的“舞头”(通常是队里最有经验的)会主动教新动作,帮记不住歌词的阿姨写歌词小抄,有人家里有事,群里一声喊,立刻有姐妹顶上;谁生病了,大家还会结伴去看望,这种“舞伴如姐妹”的情谊,让广场舞成了社区的情感纽带。
“菇儿广场舞”早已超越了“锻炼身体”的单一功能,成了社区治理的“润滑剂”、文化传承的“活载体”。
健康“加油站”,医生说,广场舞能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成都某社区医院的统计显示,常年跳“菇儿广场舞”的居民,高血压发病率比同龄人低20%,78岁的张奶奶以前老失眠,现在每天跳舞一小时,“晚上躺下就睡着,比吃安眠药还管用”。
社交“连心桥”,在城市里,邻里关系越来越淡,但广场舞让“陌生人”变成了“一家人”,成都锦江区的“菇儿舞队”有个规矩:每周六跳完舞一起吃火锅,AA制,人均30元,大家边吃边聊,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谁家孙子满月,都成了话题,疫情期间不能聚集,她们就在群里跳“云广场舞”,隔着屏幕给彼此打气。
文化“传承站”,很多“菇儿舞队”把川剧、蜀绣、竹编等非遗元素融入舞蹈,比如绵阳的“竹编舞队”,队员们在跳舞时手持竹编小篮,模仿破篾、编织的动作,配上《竹枝词》的音乐,让年轻人也忍不住驻足观看。“以前觉得老东西过时了,没想到跳着跳着,孙女还缠着我教她编花篮呢!”李阿姨笑着说。
“菇儿广场舞”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社区和媒体的合力,很多街道会举办“菇儿广场舞大赛”,获奖队伍能得到奖金和演出机会;短视频平台上,“#菇儿广场舞”话题有超过10亿次播放,不少年轻网友跟着学,还调侃“我妈跳得比蔡依琳还好看”,但热闹背后,也有不少挑战:
场地“抢手”,热门广场的“黄金时段”(清晨6-8点、傍晚7-9点)一位难求,经常出现“舞队抢地盘”的矛盾,成都某社区就通过划分“舞蹈区域”、错峰使用场地来解决,比如把广场分成A、B两区,A队跳慢三,B队跳快四,互不干扰。
噪音“扰民”,部分阿姨为了追求音效,把音响开得很大,影响周边居民休息,对此,不少舞队开始用“定向音响”(声音集中朝向舞队,扩散范围小),或约定“9点准时收队”,还主动给周边居民送小礼物“赔罪”。
创新“乏力”,有些舞队的套路跳了三五年没变,年轻人觉得“老套”,阿姨们也“跳腻了”,越来越多的专业舞蹈老师开始走进社区,教大家编“主题舞”——比如春天跳“采茶舞”,夏天跳“荷塘月色”,秋天跳“丰收舞”,让广场舞常跳常新。
地区 | 音乐风格 | 代表动作 | 常见服饰 | 参与人群特点 |
---|---|---|---|---|
成都 | 方言民谣+慢三步 | “涮锅舞”“摸牌转圈” | 蓝布衫+丝巾+健步鞋 | 以退休教师、医生为主,注重舞蹈美感 |
重庆 | 川江号子改编快节奏 | “摆臂跺脚”“船工步” | 红绸衫+灯笼裤+布鞋 | 以工厂退休女工为主,动作有力豪放 |
绵阳 | 羌族音乐融合现代节拍 | “摆臂跺脚”“转圈谢幕” | 羌族刺绣马甲+运动裤 | 以社区家庭主妇为主,喜欢集体互动 |
Q1:菇儿广场舞适合哪些人群参与?有没有年龄限制?
A:菇儿广场舞最初以中老年女性为核心,但现在早已“全民化”,从动作设计看,它强度适中(相当于快走),适合5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关节不适问题的中老年人(建议先咨询医生),近年来,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其中:20多岁的姑娘跟着学“新潮版”,30多岁的妈妈带着孩子跳“亲子舞”,甚至还有60多岁的叔叔们组队“男团舞队”,只要喜欢音乐、想动起来,基本没有年龄限制,关键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幅度——比如膝盖不好就少跳深蹲,血压高就避免长时间剧烈摆臂。
Q2:如何解决广场舞活动中的噪音扰民问题?
A:噪音扰民是广场舞的常见痛点,解决需要“软硬结合”。场地选择很重要:优先远离居民楼的公园、广场,或社区指定的“舞蹈区”,比如两栋楼之间的空地(距离居民楼至少50米)。设备控制:使用“定向广场舞音响”(声音传播角度小,不会直射居民楼),音量不超过60分贝(相当于普通对话声),或用耳机式音响(个人佩戴,互不干扰)。时间协商:与周边居民沟通,确定“黄金时段”(如清晨7点后、傍晚7点前),避开午休(12-14点)和夜间(22点后)。技术辅助:部分社区安装了“噪音监测仪”,实时显示分贝数,超标自动提醒,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不妨换个思路——比如组织“室内广场舞”(社区活动室、老年大学),既能跳得尽兴,又不会打扰别人。
视播网广场舞作为传统广场舞与互联网直播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兴文化形态,近年来在中老年群体中迅速普及,并逐渐辐射至更广泛年龄层,它依托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直播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广场舞从线下社区走向线上“...
2014年,广场舞作为中国群众文化活动的代表性形式,已深入城乡社区,成为中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年,各地举办的广场舞比赛不仅是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集中展示,更承载着规范活动、丰富生活、促进社...
《小苹果》自2014年火遍大江南北后,不仅成为华语乐坛的现象级神曲,更因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易记,迅速占领广场舞领域,成为中老年群体最热衷的舞曲之一,想将这首“洗脑神曲”下载为广场舞版本,既能在家练习,...
深秋时节,北方的山野被秋风染成金黄与赭红,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漫山遍野的菊花,它们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山腰,像一条彩色的绸带缠绕在山间,白的如雪、粉的似霞、黄的赛金,微风拂过,花枝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
在云雾缭绕的西南茶乡,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茶山间的鸟鸣与婉转的歌声便交织在一起,唤醒了沉睡的村落,这不是普通的山歌,而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茶山情歌”,而如今,这古老的旋律正随着广场舞的节奏,走进更多人...
清晨六点半的社区广场,音乐声像被阳光揉碎的金箔,撒在刚刚苏醒的街道上,张阿姨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扬起手臂,红绸扇在晨风中划出弧线,脚下的人行砖缝里,几株紫色的小花正从砖缝间探出头——那是去年秋天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