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广场舞 > 正文内容

广场舞素素是谁?为何她的舞步能打动无数广场舞爱好者?

清晨六点半的朝阳刚漫过小区的梧桐树梢,广场上的音乐已经准时响起,领舞的素素穿着件亮黄色的绸面练功服,站在队伍最前排,手里拿着花折扇,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轻轻摇晃,她的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利落的发髻,几缕碎发被汗水沾在额角,但眼睛里的光比朝阳还亮,队伍里大多是和她年纪相仿的阿姨,也有几个退休的大爷,跟着素素的动作抬手、转身、踏步,扇面开合间像一片流动的花海,这是素素的日常,也是她退休后最骄傲的“事业”——带着一群老伙伴,把广场舞跳成了社区里最热闹的风景。

广场舞素素

素素本名张素芬,今年58岁,在社区活动中心当管理员之前,是厂里的工会宣传干事,年轻时就爱唱爱跳,厂里文艺汇演总有她的身影,退休后闲不住,看到小区里几个阿姨聚在一起瞎比划,就主动当起了“小老师”。“刚开始就是瞎跳,动作乱七八糟,音乐也踩不上点。”跟着素素跳舞三年的王阿姨笑着说,“素素有耐心,一个动作能教我们一上午,胳膊抬不够高她就帮我们托着,脚步记不住她就画在地上给我们标记。”慢慢地,从最初的三五个人,到现在的二三十人,队伍越来越壮大,连旁边小区的人都跑来跟着学。

素素的广场舞不是“一刀切”的套路,她知道阿姨们膝盖不好,大爷们体力有限,就把动作改编得舒缓又安全,高难度的旋转、跳跃全去掉,换成扭腰、摆臂、踏步这些“接地气”的动作。“跳舞是为了开心,也是为了身体,不能逞强。”素素常说,她还会根据季节换曲目:春天跳《在希望的田野上》,夏天跳《热情的沙漠》,秋天跳《又见炊烟》,冬天跳《喜洋洋》,连过年都要排个《欢乐中国年》,穿着红绸子服去社区拜年,去年重阳节,她带着队伍去养老院慰问,老人们坐在轮椅上跟着拍手,有个90多岁的奶奶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跳得真好,像年轻的时候一样。”这句话让素素鼻子发酸,比拿了任何奖都开心。

为了让广场舞更有“技术含量”,素素自学了编舞,手机里存着几十个教学视频,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比划动作,有时候灵感来了,半夜爬起来拿本子记。“编舞不难,难的是让大家喜欢。”素素说,“要跳得好看,更要跳得舒心。”她把广场舞和太极、扇子舞、民族舞糅合在一起,小苹果》里加上太极的云手,《荷塘月色》里融入扇子的开合,既保留了流行音乐的动感,又有传统舞蹈的韵味,她的队伍不仅能跳十几套完整的舞蹈,还能即兴发挥,音乐一起就能编排一段,去年社区举办邻里节,她们表演的《广场舞串烧》拿了一等奖,奖状被素素裱起来挂在活动中心的墙上,成了“镇店之宝”。

广场舞对素素来说,不只是锻炼,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队伍里有个李阿姨,老伴走了以后一直闷闷不乐,儿子工作忙也没人说话,素素知道后,每天特意叫她来跳舞,拉着她的手一起做动作,休息时陪她聊家常。“刚开始李阿姨总说‘我不会,跳不好’,我就说‘没关系,跟着我动就行’。”素素说,“跳了一个月,李阿姨脸上的笑容多了,还主动帮大家拿扇子、递水。”现在李阿姨成了队伍里的“活跃分子”,不仅自己跳得好,还拉来了好几个姐妹,素素的手机里有个“广场舞家庭群”,每天大家除了分享跳舞的视频,还晒家里的饭菜、孙子的照片,谁生病了群里互相问候,谁家里有事大家一起帮忙,早就超越了“舞友”的关系,成了真正的家人。

广场舞素素

为了让广场舞更规范,素素还主动和社区沟通,申请了固定的活动场地,制定了《广场舞文明公约》:早上七点前结束,不影响上班族;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不扰民;爱护场地卫生,不乱扔垃圾,刚开始有些阿姨不理解,觉得“跳个舞还这么多规矩”,素素就带头示范: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场地打扫卫生,音乐开到刚好能听清楚的程度,时间一到就主动收队,慢慢地,大家习惯了“安静跳舞”,连路过广场的年轻人都说:“现在这里的音乐真好听,不像以前那么吵了。”去年,她们社区还被评为“广场舞文明示范社区”,社区主任说:“这都是素素的功劳,她把跳舞变成了一件有温度、有规矩的事。”

除了带队伍跳舞,素素还把广场舞变成了“公益课堂”,她知道有些老人想跳舞但不好意思加入,就每周三下午开个“新手班”,专门教零基础的人;有些小区没有广场舞队,她就骑着电动车过去“送教上门”,手把手教领舞动作;疫情期间不能聚集,她就每天在群里发教学视频,带着大家“云跳舞”。“跳舞能让人年轻,能让人快乐,这种快乐应该分享给更多人。”素素说,跟着她学过广场舞的人有上百个,遍布周边好几个社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素素老师”。

有人问素素:“都退休了,不好好在家享福,天天这么折腾图啥?”素素总是笑着说:“图个乐呵,图个热闹,也图个心里踏实,看着大家跳舞跳得开心,身体越来越好,我就觉得这日子过得值。”她的丈夫说:“以前她退休后总在家闷着,现在天天乐呵呵的,身体比上班时候还好,邻居们也都夸她,我支持她。”儿子给她买了新音响、新扇子,孙子每次看到她跳舞都在旁边拍手叫好,说“奶奶是跳舞明星”。

如今的素素,依然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广场上,带着她的“舞林姐妹”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她的动作或许不够专业,笑容却格外真诚;她的队伍或许没有华丽的服装,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广场舞对素素来说,早已不是简单的锻炼,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热爱的事业的坚持,一种对身边人的温暖,就像她常说的:“人老了,心不能老,只要动起来,日子就像这扇子一样,能开出最美的花。”

广场舞素素

素素团队广场舞活动一览

活动名称 时间 参与人数 社会影响
社区邻里节表演 2023年5月 25人 获“最佳风采奖”,提升社区凝聚力
养老院慰问演出 2023年10月 20人 老人反响热烈,被当地媒体报道
“文明广场舞”推广 2023年7月-至今 累计100+人 带动周边3个小区成立规范舞队
元旦社区拜年 2024年1月 30人 获居民一致好评,增强节日氛围

FAQs

问:广场舞素素团队如何平衡锻炼强度和队员的身体健康?
答:素素会根据队员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调整动作强度,避免高难度、高冲击动作,比如膝盖不好的队员,她会用“踏步”代替“跳跃”;有高血压的队员,她会减少手臂过顶的动作,每次跳舞前,她会带领大家做10分钟热身,结束后做5分钟拉伸,并强调“感觉累就休息,不勉强”,她还定期咨询社区医生,了解适合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确保舞蹈既安全又有效。

问:广场舞素素对年轻人参与广场舞有什么看法?
答:素素非常欢迎年轻人加入,认为广场舞不分年龄,她说:“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跳舞既能放松身心,又能认识新朋友。”为了吸引年轻人,她会尝试加入流行元素,比如最近在学《科目三》的舞步,准备和队员们一起改编,她还提议在晚上增加“青年专场”,用蓝牙音箱播放流行音乐,既不影响居民休息,又能让年轻人放心参与,她常说:“广场舞是大家的,年轻人来了,队伍更年轻,更有活力!”

相关文章

究竟为何广场舞一首曲子能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究竟为何广场舞一首曲子能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傍晚的广场总是最先被音乐唤醒,当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粉色,第一串鼓点像石子投入湖面,瞬间荡开圈圈涟漪——跳广场舞的阿姨们、散步的大爷们、甚至刚下班路过的年轻人,脚步都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这音乐,没有复杂的...

农民工为何跳起广场舞?是融入城市生活,还是排解孤独乡愁?

农民工为何跳起广场舞?是融入城市生活,还是排解孤独乡愁?

傍晚六点半,城市边缘的工地旁,刚放下扳手的农民工老李脱下沾着泥浆的安全帽,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T恤换上,不远处的空地上,十几位和他一样的工友已经聚齐,老旧的蓝牙音箱里传出《最炫民族风》的旋...

妈妈跳广场舞,藏着怎样的爱与故事?

妈妈跳广场舞,藏着怎样的爱与故事?

傍晚的广场上,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音响里飘出《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妈妈正站在队伍前排,穿着红底白花的舞衣,跟着节奏扬起手臂,转圈时裙摆飞扬,像一朵盛开的牡丹,她旁边的张阿姨举着扇子,跟着音乐一开一合...

广场光头舞为何成为中老年群体健身的独特新风尚?

广场光头舞为何成为中老年群体健身的独特新风尚?

广场舞作为中国城乡社区中极具代表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长期以来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要参与者,以其简单易学、节奏明快的特点成为大众健身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一种以“光头”为显著标识、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体的广场舞分...

广场舞天竺少女

广场舞天竺少女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健身娱乐方式之一,以其简单易学、节奏明快、社交属性强的特点,在全国各地广场、公园遍地开花,而在众多广场舞曲目中,《天竺少女》凭借独特的异域风情和欢快的旋律,成为无数广...

刘荣如何影响中国广场舞的普及与发展?

刘荣如何影响中国广场舞的普及与发展?

中国广场舞作为一项全民参与度极高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早已超越单纯的健身范畴,成为连接社区情感、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在这片充满律动与欢笑的“舞动天地”中,刘荣的名字被无数广场舞爱好者熟知,她不仅是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