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半,城市的余温还黏在柏油路上,梧桐树影被拉得老长,街心广场那片被踩得发亮的石板地上,音响准时响起——先是前奏鼓点闷闷地砸下来,接着是高亢的女声:“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王阿姨握着手机,小跑着穿过散步的人群,红色的舞鞋在石板上敲出轻快的节奏,她身后,陆续有熟悉的面孔聚拢:拎着保温杯的张老师,脖子上挂着收音机的李奶奶,还有刚下班换好运动服的小陈,这支由二十多人组成的“夕阳红广场舞队”,开始了每天的“遇见”。
第一次加入他们,是去年初春,我刚搬进这个小区,对一切都陌生,有天加班到七点,路过广场时被热闹的音乐吸引,看见一群人正跟着领舞的王阿姨跳《最炫民族风》,王阿姨约莫六十岁,穿一身亮黄色的练功服,手臂划出的弧度像被风拂过的柳枝,眼神却锐利得很,谁的动作不到位,她立刻会停下音乐,拿着小喇叭喊:“小陈,胯部别僵硬!李姐,手臂抬起来!”我站在人群外看了会儿,脚尖不自觉地跟着点地,王阿姨瞥见我,朝招招手:“姑娘,来试试?舞步简单,跟着比划就行!”我红着脸摇头,她却笑着走过来,拉着我站到队伍里:“怕什么?我们都是从‘零基础’开始的,你看张老师,以前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现在跳《新疆舞》比谁都带劲。”
张老师确实是个“传奇”,退休前是中学历史老师,戴着厚厚的眼镜,说话总带着“之乎者也”,第一次来广场舞队,他抱着本《中国舞蹈史》坐在长椅上,说:“跳舞?老胳膊老腿,不如研究研究舞蹈的起源。”王阿姨不恼,第二天就带了段唐代《霓裳羽衣舞》的纪录片,在广场上用投影仪放,张老师看得入了迷,第二天居然主动站到队伍里,跟着学起了“反弹琵琶”的手势,现在他不仅是舞队的“文化顾问”,还自创了“历史主题舞”——跳《昭君出塞》时,他会先讲讲王昭君的故事;跳《丝路花雨》,又能从敦煌壁画讲到张骞出使西域,有次我问他:“张老师,您以前不是说跳舞‘不务正业’吗?”他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以前觉得跳舞是年轻人的玩意儿,现在才明白,这舞步里,藏着咱中国人的日子。”
队伍里最让我心疼的是李奶奶,她总是站在最边上,动作慢半拍,眼神却追着每一个人,后来听邻居说,李奶奶的老伴去年走了,儿子在国外,以前总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呆,是王阿姨硬把她拉来广场舞队,说:“李姐,别闷在家里,出来跳跳舞,人多热闹。”刚开始李奶奶跟不上,急得直掉眼泪,王阿姨就放慢速度,手把手教她舞步,现在她不仅能完整跳完一曲,还学会了用手机拍视频,发朋友圈配文:“今天和姐妹们跳了《欢乐中国年》,开心!”有次我看见她偷偷给远方的儿子发视频,镜头里是广场上的人群,她笑着说:“你看,我现在有这么多舞伴,比你还忙呢。”
年轻人小陈是去年夏天加入的,他是程序员,每天对着电脑十几个小时,肩颈疼得厉害,医生让他多运动,他本来想去健身房,但觉得“一个人举铁太无聊”,就跟着奶奶来广场舞队试试,结果一来就爱上了。“这里没有KPI,没有deadline,只有音乐和姐妹们。”他说,现在他不仅负责给舞队放音乐,还用手机剪辑了好多“广场舞混剪”,配上周杰伦的《本草纲目》,居然在短视频平台火了,有人评论:“这广场舞跳得比健身房还有劲!”小陈笑着说:“以前觉得广场舞是老年人的专属,现在才知道,这舞步里,藏着最简单的生活快乐。”
为了让更多人“遇见”这份快乐,王阿姨还做了件大事:把广场舞队“正规化”,她设计了统一的队服——白色上衣配黑色阔腿裤,胸口印着“街心广场舞队”的字样;制定了“舞规”——每周二、四学新舞,周六、周日自由练习;甚至拉来了小区物业的赞助,买了台新的蓝牙音箱,音质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每天傍晚,广场上不仅有“夕阳红”,还多了不少年轻人,甚至有推着婴儿车的妈妈,跟着音乐轻轻摇摆,有次我问王阿姨:“阿姨,您图啥呀?每天这么忙。”她正在给音响换电池,头也不抬地说:“图个热闹,图个大家在一起,你看,张老师有事儿干了,李奶奶不孤单了,小陈肩颈不疼了,这事儿就值。”
我站在队伍里,跟着《小苹果》的旋律扭动胳膊,看见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都镀上一层金边,王阿姨举着小喇叭喊“大家把手举高点”,张老师在一旁纠正别人的手型,李奶奶笑着和旁边的大妈说话,小陈举着手机拍视频,镜头里全是晃动的笑脸,忽然明白,“遇见你的广场舞”从来不是指某支舞、某段音乐,而是遇见一群人,在日复一日的舞步里,把孤独踩成热闹,把陌生变成熟悉,把平凡的日子,跳成了闪闪发光的模样。
就像广场中央那棵老槐树,每年春天都会开出满树的花,吸引路停下来看;而广场舞队,就是这棵“生活之树”上最热闹的枝桠,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音乐和舞步中,遇见温暖,遇见快乐,遇见那些让日子变得值得的人。
人物 | 身份 | 遇见前的“孤独” | 遇见后的“连接” |
---|---|---|---|
王阿姨 | 退休舞蹈老师 | 退休后失去舞台,觉得生活无趣 | 组建舞队,重拾价值,成为社区“粘合剂” |
张老师 | 中学历史老师 | 脱离讲台后,精神生活单调 | 将历史与舞蹈结合,成为“文化顾问” |
李奶奶 | 独居老人 | 老伴去世,子女远行,终日闷坐家中 | 加入“姐妹团”,学会用手机分享生活 |
小陈 | 95后程序员 | 工作压力大,缺乏社交,身体亚健康 | 成为“技术担当”,在舞队找到归属感 |
FAQs
Q:广场舞是不是只有老年人才能跳?年轻人加入会尴尬吗?
A:当然不是!现在的广场舞早已不是“专属”,音乐风格从《最炫民族风》到《本草纲目》,舞步从秧歌到爵士、拉丁,适合各个年龄段,年轻人加入完全不会尴尬——舞队里像小陈这样的“90后”“00后”越来越多,大家图的是热闹和放松,没人会在意你的舞步是否专业,只要跟着音乐动起来,就能感受到快乐。
Q:第一次加入广场舞队,动作跟不上怎么办?
A:别担心!广场舞队的“阿姨们”都很热情,会主动教你,可以先站在队伍后排,跟着领舞模仿,不用追求动作完美,重要的是参与感,比如王阿姨常说:“舞步错了不怕,笑着跳就对!”多来几次,熟悉了音乐和节奏,自然就能跟上啦。
傍晚六点半,小区旁的小广场准时响起《最炫民族风》的前奏,夕阳把水泥地染成暖金色,几十个身影随着节奏摆动,红扇子翻飞,脚步踏得地面轻轻震颤,我站在三楼的阳台,总能看见张阿姨——她总穿件洗得发白的红T恤,...
清晨六点半,城市公园的晨光刚穿透薄雾,广场上的音响便已响起,阿姨们穿着鲜艳的舞衣,跟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舒展身姿,笑容比朝阳还灿烂;傍晚的社区广场,大爷们挥舞着红绸扇,秧歌步踩得铿锵有力,路过的孩子...
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阳光刚漫过楼顶,阿姨们红绿相间的舞衣已经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翻飞起来,围观的大爷手里端着茶缸,小孩在队伍旁模仿着笨拙的舞步——这大概是“广场舞看看”最常见的场景,但“看看”二字...
傍晚的广场上,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音响里飘出《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妈妈正站在队伍前排,穿着红底白花的舞衣,跟着节奏扬起手臂,转圈时裙摆飞扬,像一朵盛开的牡丹,她旁边的张阿姨举着扇子,跟着音乐一开一合...
当哈尔滨的中央大街覆上薄雪,当颐和园的昆明湖结起冰层,当东北的村落被积雪包裹,一群群身影却在冰雪中舒展身姿——红色的绸缎在雪地间翻飞,欢快的鼓点与踩雪的沙沙声交织,这就是冰雪中的广场舞,用热力融化严寒...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喜爱的健身活动,近年来在内容创新和传播形式上不断升级,糖豆茉莉广场舞”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易学的特点,成为广场舞领域的热门IP,糖豆广场舞作为国内领先的广场舞内容平台,始终致力于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