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这座依山傍河的黄河之城,广场舞早已不是简单的健身活动,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文化符号,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黄河风情线上,从白塔山到中山桥,从金城关到水车博览园,身着各色舞衣的市民随着鼓点舒展身姿,秦腔的苍劲、花儿的婉转与现代电子乐的节奏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城市画卷,兰州广场舞,既有西北人的豪迈与热情,又带着黄河文化的厚重与包容,成为观察这座城市生活美学的重要窗口。
兰州广场舞的萌芽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彼时,随着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生活的复苏,市民自发在公园、广场聚集,以简单的集体舞、秧歌等形式锻炼身体,当时的舞蹈内容多为《红色娘子军》《洗衣歌》等经典曲目,动作朴素,场地也多局限于小公园、家属院空地,参与者以退休职工为主。
进入21世纪,兰州广场舞迎来“爆发式”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空间日益丰富,黄河风情线、五泉山公园、兰州音乐厅广场等大型场地成为广场舞的“主战场”,舞蹈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秧歌,融入了健身操、民族舞、现代舞等多种元素,音乐也从单一的红歌扩展到流行歌曲、民谣甚至电子乐,2010年后,随着“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兰州广场舞逐渐规范化,许多队伍注册成立社团,有了统一的服装、固定的训练时间和专业的指导老师,甚至开始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从社区联欢到黄河文化旅游节展演,广场舞从“自娱自乐”的小众活动,升级为展示兰州城市形象的名片。
兰州广场舞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它与黄河文化的深度绑定,黄河是兰州的“母亲河”,兰州人的性格中带着黄河水的奔放与坚韧,这种特质在广场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黄河边跳舞,队伍常会模拟“黄河奔腾”的动态:手臂如波浪起伏,脚步似浪花拍岸,配合高亢的“花儿”调子,舞姿既有大西北的粗犷,又不失柔美。
音乐上,“兰州味儿”尤为突出,许多广场舞队伍会将本地非遗元素融入编曲:用“花儿”的旋律作为主歌,加入太平鼓的鼓点作为节奏,再混搭一段动感十足的电子乐,形成独特的“混搭风”,在兰州安宁区的“桃海广场”,一支名为“黄河浪花”的队伍,其代表作《黄河岸边把舞跳》,就以《上去高山望平川》的花儿唱段为引子,中间穿插太平鼓的“三通鼓”节奏,结尾过渡到《最炫民族风》,老少皆宜,每次展演都能吸引数百人围观。
服装方面,兰州广场舞也颇具匠心,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统一舞服,兰州队伍常在服装中融入本地文化符号:有的绣着“黄河石”图案,有的戴着回族特色的白色小帽,有的则模仿太平鼓手的服饰,系红腰带、扎绑腿,既实用又充满地域辨识度。
兰州广场舞的参与者堪称“全民覆盖”,主力军是50-70岁的中老年人,他们退休后时间充裕,将广场舞视为社交健身的重要方式,在兰州城关区的“五一山公园”,每天清晨有超过200名老人聚集,他们中既有大学教授、退休工人,也有个体商户,因为舞蹈结下深厚友谊,甚至组建了“广场舞旅行团”,一起到周边城市交流展演。
近年来,年轻人逐渐成为广场舞的“新势力”,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周边的广场,晚上常有大学生加入他们父母的队伍,用街舞、爵士舞等现代元素改编传统广场舞,形成“老曲新跳”的潮流,22岁的兰州大学生小林说:“以前觉得广场舞是‘老年人的活动’,后来跟着妈妈跳了一次,发现既能运动又能认识朋友,现在每周都和同学一起去。”不少家庭以“亲子舞”形式参与,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跳,舞蹈动作简化到适合儿童,成为家庭互动的新方式。
兰州广场舞早已超越“健身”的单一功能,成为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在兰州“安宁区社区文化广场”,一支由12个民族居民组成的“民族团结舞队”尤为出名:汉族阿姨、回族大叔、藏族阿姐一起排练,用舞蹈传递民族情谊,队长马阿姨说:“以前各民族各过各的,自从一起跳舞,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比划,现在亲如一家。”
对老年人而言,广场舞更是“精神疗愈剂”,兰州“老年心理关怀协会”的调查显示,经常参与广场舞的老人,孤独感发生率比不参与的老人低60%,68岁的王阿姨老伴去世后,一度抑郁,加入舞蹈队后,“每天和大家一起笑,浑身都有劲儿了”,广场舞还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舞蹈队需要服装、音响、道具,催生了兰州“广场舞用品一条街”;一些队伍通过直播带货销售本地特产,实现了“跳舞带货两不误”。
尽管发展迅猛,兰州广场舞也面临诸多挑战,噪音问题曾是“老大难”——部分队伍使用高音喇叭,影响周边居民休息,为此,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广场舞活动管理规范》,要求限定跳舞时间(早7点前、晚9点后)、控制音量(不超过60分贝),并划定“专用舞蹈区域”,在黄河风情线沿线,许多广场都设立了“音量监测仪”,居民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噪音数据,有效解决了矛盾。
场地不足也制约着发展,随着参与人数增多,热门广场“一位难求”,对此,兰州市近年新建了多个“口袋公园”,在社区、街道增设小型舞蹈场地,并开放学校操场、体育馆作为“错峰跳舞”场所,兰州广场舞还将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计划成立“兰州广场舞协会”,统一编排具有本地特色的“标准舞曲”;举办“黄河广场舞大赛”,打造全国性的文化活动IP,让兰州广场舞随着黄河水流向更远的地方。
区域 | 代表场地 | 音乐风格 | 特色动作 | 参与人群特点 |
---|---|---|---|---|
城关区 | 黄河风情线 | 花儿调+太平鼓鼓点+流行乐 | 模拟黄河奔腾、羊皮鼓舞 | 中老年人为主,有专业指导 |
安宁区 | 桃海广场 | 民谣+电子混搭 | 柔美手臂动作+踏步组合 | 年轻人、大学生比例较高 |
七里河区 | 西湖公园 | 秦腔选段+红歌改编 | 秧歌步+扇子舞 | 社区居民,家庭参与多 |
西固区 | 金城公园 | 工业题材歌曲+原创舞曲 | 模拟机械运动+力量型动作 | 企业退休职工群体 |
Q1:兰州广场舞如何解决“噪音扰民”问题?
A:兰州市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治理噪音问题,划定“禁舞时段”(每日22:00至次日07:00)和“禁舞区域”(居民楼50米内),禁止使用高音喇叭,改用定向音响或蓝牙耳机;在广场设置“音量监测屏”,实时显示分贝数,并由社区志愿者、物业联合巡查,对超标队伍进行劝导,许多队伍主动调整跳舞地点,选择远离居民区的公园或广场,从源头上减少噪音影响。
Q2:兰州广场舞是否融入了本地非遗文化?有哪些具体案例?
A:是的,兰州广场舞深度融入了本地非遗文化,典型案例有两个:一是“太平鼓广场舞”,将国家级非遗“兰州太平鼓”的“缠头过脑”“鹞子翻身”等动作简化,融入广场舞节奏,在兰州“太平鼓文化节”上多次展演;二是“花儿广场舞”,以省级非遗“河州花儿”为音乐素材,保留“令儿”(花儿曲调)的即兴唱段,结合现代舞步,形成“唱跳一体”的特色,在兰州“四月八”民俗活动中广受欢迎,这些非遗元素的融入,不仅让广场舞更具文化内涵,也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清晨六点半,城市中心的广场已铺开一片流动的色彩,音响里飘着《套马杆》的旋律,七十岁的萨仁阿姨站在队伍前排,手臂划出弧线时,指尖仿佛还带着草原的风,她转身的幅度比其他舞友更大,裙摆扬起的弧度里,藏着呼伦...
在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的实践中,群众文化活动正成为连接军民情感的重要纽带,广场舞凭借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灵活的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从单纯的健身娱乐活动,转变为拥军工作的创新载体,让“拥军”从口号...
广场舞作为近年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大众文化现象之一,早已超越单纯的“健身活动”,演变为融合社交、娱乐、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社会符号,从清晨的公园广场到夜晚的社区空地,从一线城市到偏远乡村,红色的音响、整齐的...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重要的社交与健身方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迅速普及,参与人数超亿,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伴随其普及的,是日益频发的场地争夺、噪音扰民等矛盾,甚至偶发肢体冲突乃至极端事件,被部分...
在城市的晨曦与暮色中,总有一群身影随着欢快的节奏舞动,他们用脚步丈量生活的温度,用笑容传递岁月的热情,而“美久广场舞”正是这活力图景中最温暖的一笔。“爱爱爱”不仅是团队最具代表性的口号,更是贯穿始终的...
清晨的城市广场,音乐声如潮水般涌来,阿姨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踏着节拍舞动,成为街头最生动的风景,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江湖”里,有一种舞蹈被亲切地称为“红尘蝶”——它不仅是广场舞的分支,更像是中老年群体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