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城市公园,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总能看到一群身着彩色舞衣的中老年人,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舒展肢体,广场舞,这项看似简单的群众性活动,早已从最初的“遛弯式”健身,发展为集运动、社交、文化于一体的生活方式,而在众多广场舞团队中,“舞飞扬”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符号——它不仅是一个团队的名字,更是一种积极向上、老有所乐的精神象征,让无数普通人在舞步中找到了青春的飞扬感。
广场舞的起源,与中国社会变迁和民生需求紧密相连,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成为人们自发聚集的场所,从简单的秧歌、腰鼓,到融入现代舞元素的健身操,广场舞逐渐形成规模,进入21世纪,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广场舞更成为中老年人对抗孤独、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据《中国广场舞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广场舞参与者已超1亿人,其中60岁以上占比超70%,覆盖从城市到乡村的各个角落,这种“低成本、高参与、强互动”的活动形式,让广场舞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项目之一。
“舞飞扬”团队的诞生,正是广场舞文化发展的缩影,它最初只是北京某社区几位退休阿姨的自发组织,因编排的舞蹈动作舒展、音乐欢快,很快吸引了周边居民加入。“舞飞扬”已发展为拥有12支分队的庞大队伍,成员从最初的50余人扩展到500余人,年龄跨度从45岁到75岁不等,与其他广场舞团队不同的是,“舞飞扬”强调“创新”与“融合”:既保留《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经典广场舞曲目,也尝试融入爵士舞、拉丁舞的元素,甚至将京剧身段、古典舞手势编入动作,让传统与现代在舞步中碰撞出火花,每周三次的固定训练、每月一次的成果展示、每年一次的社区公益演出,“舞飞扬”用规范的管理和丰富的活动,让广场舞不再是“随便跳跳”,而是成为成员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广场舞的价值,远不止于“锻炼身体”,对参与者而言,它更是一种社交媒介和情感寄托,68岁的王阿姨是“舞飞扬”的资深成员,丈夫去世后她一度郁郁寡欢,加入团队后,“每天和大家一起笑、一起练,感觉又活过来了”,团队里像她这样的老人不少,子女在外工作,广场舞成了他们每天的“固定行程”:训练前一起买菜、练舞后互相照顾,谁家里有事,全队成员都会搭把手,这种“以舞会友”的社交模式,有效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构建起紧密的社区支持网络,从心理学角度看,集体舞蹈能促进多巴胺分泌,提升幸福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舞飞扬”的成员看起来比同龄人更显年轻——他们不仅在运动,更在享受“被需要”的快乐。
从社会层面看,广场舞的普及推动了公共空间的活化利用,过去,许多城市的公园、广场在白天利用率不高,如今随着广场舞兴起,这些空间成了“社区会客厅”,以“舞飞扬”常去的朝阳公园为例,每天清晨和傍晚,不同区域会聚集风格各异的舞蹈团队:有的跳柔美的民族舞,有的跳动感的健身操,还有的专门练习太极扇。“舞飞扬”团队甚至会主动“划分地盘”,用便携音响播放音乐,既不打扰他人,也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带”,这种“共享空间”的模式,让陌生人之间多了互动,也让城市公共空间更具人文温度,广场舞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从舞衣、舞鞋到无线耳机、教学视频,围绕广场舞的消费市场已达百亿规模,“舞飞扬”的队员们就常在网上团购统一的舞衣,甚至自发设计队徽,形成了独特的“团队文化符号”。
广场舞的发展也面临一些争议,噪音扰民”是最常被提及的问题,对此,“舞飞扬”探索出了一套“文明舞方案”:一是控制音量,使用自带电池的便携音箱,音量不超过60分贝(相当于正常交谈声);二是限定时间,早晨7点后、晚上8点前结束,避开居民休息时段;三是主动沟通,在团队周边放置“温馨提示卡”,邀请周边居民提出建议,这些措施让“舞飞扬”与周边居民的关系从“对立”变为“和谐”,甚至有年轻人主动加入,成为团队里的“编舞顾问”,正如队长李阿姨所说:“广场舞是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事,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影响别人,‘舞飞扬’跳的是文明舞,更是暖心舞。”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广场舞的魅力,“舞飞扬”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他们定期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公益教学”,教老年人跳简单的养生舞;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录制了“居家健身舞”视频,通过社区公众号推广;甚至有成员自发组成“防诈骗宣传队”,利用跳舞间隙向周边老人普及反诈知识,这种“跳出舞步,服务社会”的理念,让“舞飞扬”超越了普通的舞蹈团队,成为传递正能量的载体。
随着时代发展,广场舞也在不断“破圈”,近年来,“舞飞扬”尝试与年轻元素结合:比如邀请街舞老师编排“混搭舞”,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练习视频,吸引了大量年轻网友点赞;部分成员还参加了广场舞比赛,从社区舞台走向更专业的赛场,这些变化打破了“广场舞是老年人专属”的刻板印象,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原来健身可以如此有趣,原来年龄从来不是追求快乐的障碍,正如一位“90后”队员所说:“以前觉得广场舞‘土’,跟着跳了一次才发现,跟着音乐律动的感觉太解压了,‘舞飞扬’跳的是活力,是年轻的心态!”
广场舞的普及,是中国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的微观写照,从解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从自发组织到规范管理,从单一健身到多元融合,以“舞飞扬”为代表的广场舞团队,用舞步丈量着时代的温度,用活力诠释着“老有所乐”的真谛,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会有更多“舞飞扬”式的团队涌现,让更多人在这项简单的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价值,让生命在飞扬的舞步中绽放光彩。
Q1:广场舞适合哪些人群?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舞种?
A:广场舞老少皆宜,主要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但近年来年轻人参与度也逐渐提升,选择舞种时,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来定:初学者或体质较弱者可选《健身秧歌》《柔力球舞》等节奏舒缓、动作简单的舞种,注重养生和关节保护;喜欢动感、追求燃脂效果的可选《健身操》《爵士舞》等节奏明快的类型;有舞蹈基础或偏爱传统文化者,可尝试《古典舞扇》《民族舞组合》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感受文化魅力,建议先观看不同舞种的教学视频,或跟着团队体验1-2次,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Q2:如何解决广场舞的噪音问题,实现和谐共处?
A:广场舞噪音问题可通过“自律+共治”解决:一是舞者自律,使用便携式蓝牙音箱(避免外放音响),控制音量在60分贝以内(可分贝APP监测),避开居民休息时段(如早7点前、晚9点后);二是场地选择,优先使用远离居民楼的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或社区指定的“舞蹈活动区”;三是社区共治,可由居委会牵头,组织舞者、居民代表协商制定“公约”,约定跳舞时间、音量,或使用“无线耳机舞”(舞者戴耳机听音乐,仅做动作),从源头减少噪音;四是主动沟通,舞者可向周边居民发放“致歉卡”或“感谢卡”,表达尊重,邀请对方监督,用善意化解矛盾。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健身活动之一,近年来逐渐从传统的集体排舞向双人互动形式拓展,其中融入拉丁舞恰恰元素的“对跳恰恰”尤为亮眼,这种将广场舞的通俗性与恰恰的灵动性相结合的新形式,不仅丰富了...
广场健身舞作为近年来风靡全国的大众健身方式,以其简单易学、节奏明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参与,无论是清晨的公园广场,还是傍晚的小区空地,都能看到随着动感的音乐翩翩起舞的身影,而随着智...
秋季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铺满落叶的广场上,金黄的、橙红的叶片随风轻旋,仿佛在为即将起舞的人们奏响自然的乐章,落叶广场舞,正是这样一门将季节之美与舞蹈韵律相融合的艺术——它不需要华丽的舞台,只...
在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的实践中,群众文化活动正成为连接军民情感的重要纽带,广场舞凭借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灵活的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从单纯的健身娱乐活动,转变为拥军工作的创新载体,让“拥军”从口号...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健身娱乐方式之一,近年来逐渐覆盖到更多年龄层,成为连接社区文化、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载体,而“广场舞视频大全”应运而生,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了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无论是新...
对花广场舞是一种融合传统民间舞与现代健身元素的舞蹈形式,因其动作舒展优美、节奏明快、互动性强,深受中老年群体的喜爱,舞蹈以“花”为主题,通过模拟花开、花摆、花丛穿梭等意象,配合轻快的音乐,既能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