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城市还未完全苏醒,社区广场上已传来阵阵音乐声——一群穿着统一服装的阿姨们正随着节奏舞动,领头的正是林林广场舞团队,从最初三五人的自发小队,到如今覆盖三个社区、拥有两百余名成员的知名团队,林林广场舞不仅成为城市清晨的一道风景线,更以独特的“文化+公益”模式,让广场舞跳出健身的单一属性,成为连接邻里、传递温暖的文化载体。
林林广场舞的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创始人林林是一名退休舞蹈教师,年轻时曾在专业文艺团工作,退休后总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看到社区里很多阿姨要么在家带孙子,要么无所事事,就想教大家跳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聚在一起热闹热闹。”最初,她每天早上在小区空地带着5个阿姨跳《最炫民族风》,动作简单却充满活力,逐渐吸引路过居民加入,半年后,小队扩大到20人,场地也从小区空地“升级”到社区文化广场。
2016年是林林广场舞的“转折点”,团队首次参加市广场舞大赛,凭借融合民族舞与现代舞元素的原创作品《希望的田野》,拿下“最佳创意奖”,这次获奖让团队声名鹊起,周边社区纷纷邀请他们去“授课”,为了规范管理,林林正式注册“林林广场舞”品牌,制定统一的训练计划、服装标准和活动章程,还招募了3名有舞蹈基础的队员担任副队长,分片区负责不同社区的日常教学,团队下设“青春队”(50岁以下)、“夕阳队”(50-65岁)、“乐活队”(65岁以上)三个分队,每队都有专属教练和特色课程,真正实现了“老中青全覆盖”。
林林广场舞的与众不同,在于它从不满足于“复制热门曲目”,而是坚持“原创+融合”的风格,让每一支舞都有故事、有温度,团队编舞组由林林和5名骨干成员组成,他们定期收集队员建议,结合时事热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创作新舞,比如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他们编排了红色主题舞蹈《红船谣》,将江南水乡的柔美舞姿与革命历史的豪迈气概结合,在社区巡演时引发全场共鸣;2023年乡村振兴热潮中,又推出《希望的田野2.0》,加入采茶舞、秧歌舞等地方元素,让队员们在跳舞时感受家乡变化。
为了让舞蹈更科学、更安全,团队还特别邀请了专业健身教练指导,设计“热身-基础动作-组合练习-放松拉伸”的完整流程,避免运动损伤,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需求,课程难度也有梯度:“青春队”节奏明快,融入流行舞步,适合年轻人塑形;“夕阳队”动作舒缓,注重关节保护,适合中老年人养生;“乐活队”则以娱乐为主,甚至加入了广场舞版太极拳,让老年人在欢声笑语中强身健体。
以下是林林广场舞部分代表性舞蹈的详细信息:
舞蹈名称 | 风格类型 | 音乐来源 | 主题内涵 | 适合人群 |
---|---|---|---|---|
《红船谣》 | 民族融合风 | 原创红色主题曲 | 传承红色基因,致敬建党 | 全年龄段 |
《活力青春》 | 现代健身风 | 改编自流行电子音乐 | 倡导健康生活,展现青春 | 20-50岁 |
《茶香满园》 | 地方民俗风 | 采茶戏曲改编 | 宣传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 40-70岁 |
《幸福拍手歌》 | 儿童互动风 | 经典儿歌remix版 | 促进代际交流,亲子共舞 | 5-12岁儿童及家长 |
在林林广场舞,跳舞从来不是唯一目的,团队始终坚持“舞动社区,服务邻里”的理念,将公益活动融入日常,每月第一个周六是他们的“公益日”,队员们会带着自编的节目走进养老院,为老人们表演歌舞;节假日时,他们还会组织“环保舞步”活动——一边跳舞,一边沿路捡垃圾,用行动传递“绿色生活”的理念,2022年疫情期间,团队自发成立“物资配送小队”,为封控区的独居老人买菜送药,用舞蹈队的“红马甲”成为社区里最暖心的风景。
广场舞还成了邻里关系的“黏合剂”,以前,社区居民“见面不说话,各自锁家门”,自从加入林林广场舞,大家从“舞伴”变成“朋友”:谁家孩子没人带,阿姨们主动帮忙照看;谁生病了,群里立刻有人送药送饭,72岁的王阿姨说:“以前总觉得退休了就是‘等死’,现在每天跳舞、做公益,感觉自己还有用,日子过得比上班还充实!”
这种“文化+公益”的模式也得到了社会认可,近年来,林林广场舞先后获得“市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社区公益先锋组织”等称号,林林本人也被评为“市级文化带头人”,但她最自豪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团队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现在有00后大学生来教我们跳街舞,我们教他们跳民族舞,老中青一起跳舞,才叫真正的‘广场舞’!”
尽管名气越来越大,林林广场舞始终保持着“公益初心”,团队不收取高额会费,每月只需10元用于服装和道具维护;对外演出从不收费,所得报酬全部捐给社区公益基金;遇到经济困难的队员,还会免除会费,甚至帮忙解决生活问题,林林常说:“广场舞是大众的舞蹈,不能让它变成‘烧钱’的爱好,要让每个想跳舞的人都能跳得起、跳得好。”
为了推广广场舞文化,团队还定期举办“免费体验课”,吸引更多人加入,去年夏天,他们在社区广场办了场“广场舞文化节”,邀请周边10个团队同台表演,观众超过2000人。“以前觉得广场舞就是‘大妈蹦迪’,看完才知道里面这么多门道!”一位带着孩子来看表演的年轻家长说。
林林广场舞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清晨的广场上,队员们随着音乐舒展身体,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傍晚的文化中心里,他们排练新舞,为下一次公益演出做准备,这支由普通人组成的团队,用舞步诠释着“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活态度,也让更多人看到:广场舞从不只是“锻炼”,更是一种充满温度的文化力量,它连接着人与人,也温暖着一座城。
Q1:林林广场舞适合哪些人群?有没有年龄限制?
A:林林广场舞覆盖全年龄段,没有严格限制,团队下设“青春队”(20-50岁)、“夕阳队”(50-65岁)、“乐活队”(65岁以上),还设有亲子舞课程(适合5-12岁儿童及家长),不同分队的课程难度和节奏会根据年龄调整,青春队”动作更活泼,“乐活队”注重舒缓养生,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步,零基础也可以加入,团队会从基础动作开始教学,耐心指导。
Q2:加入林林广场舞需要准备什么?会收取费用吗?
A:加入只需携带身份证件登记即可,无需专业舞蹈基础,初期建议穿着舒适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团队会统一提供基础服装(会费包含部分服装费,每月10元),之后可根据个人需求购买演出服(自愿原则,费用分摊),团队坚持公益属性,不收取教学费,仅在需要购买道具、参加比赛时收取少量成本费(如每年一次的市赛报名费,约50元/人),经济困难的队员可申请减免。
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阳光刚漫过楼顶,阿姨们红绿相间的舞衣已经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翻飞起来,围观的大爷手里端着茶缸,小孩在队伍旁模仿着笨拙的舞步——这大概是“广场舞看看”最常见的场景,但“看看”二字...
广场舞教学基本步是掌握广场舞的核心基础,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进阶舞者,都需要通过系统练习基本步来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舞蹈表现力,基本步的练习不仅能让舞者快速适应不同曲风的节奏变化,还能为后续学习复杂...
广场舞双人舞造型是在传统广场舞基础上融入双人互动元素的创新形式,既保留了广场舞的群众性与娱乐性,又通过双人配合增强了表演的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力,这类造型设计需兼顾动作的协调性、观赏性及安全性,让不同年龄...
北风卷地,雪花簌簌落下时,城市的喧嚣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唯有广场上空飘荡的旋律,让寒冷的冬夜有了温度,退休教师李阿姨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红绸扇在空中划出弧线,雪花落在她的发梢、肩头,转瞬又随着舞...
广场舞作为中国城乡社区中极具代表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长期以来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要参与者,以其简单易学、节奏明快的特点成为大众健身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一种以“光头”为显著标识、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体的广场舞分...
清晨六点半,吉美社区的小广场已飘起悠扬的音乐,李阿姨握着扇子,脚步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轻快挪动,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嘴角却扬着满足的弧度,她身旁是刚退休的张叔叔,原本沉默寡言的他,如今能和十几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