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子里的日子,总是像老井里的水,清冽又带着点土腥味,透着一股实在,太阳刚一挨着西边的山头,屯口那棵老槐树下的空地就热闹起来了,王大娘踩着小碎步跑过来,红绸子袖子在风里甩得老高:“快快快,今儿个学新舞,《咱们屯里的人》!咱屯子人就得跳咱屯子的味儿!”这话一出,旁边纳鞋底儿的李婶、蹲在墙根儿抽烟的老张叔都乐了,手里的活计一放,脚底下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点起了头。
广场舞在屯子里,可不是城里公园里那种“专业健身”,它是屯子的“活地图”,是邻里关系的“黏合剂”,更是咱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屯里人,心里那股子热乎气的出口,你瞧,每天傍晚五点半,准时候场,雷打不动,孩子们放了学,书包往地上一撂,就在旁边追着打闹;年轻媳妇们刚从地里回来,顾不上擦把脸,换上宽松的衣服就往这儿跑;就连腿脚不利索的赵爷爷,也让孙子推着轮椅,在边上跟着哼哼曲调,这哪是跳舞啊,分明是屯子里的一场“集体会客”,谁家新腌的咸菜、谁家小子考上大学、谁家母猪下了崽,都在这舞步里、说笑声里传开了。
要说这屯子里的广场舞,那“味儿”跟城里大不一样,城里跳广场舞,讲究的是动作标准、队形整齐,有时候还得请专业教练,咱们屯里人可不管那些,谁会跳谁就教两招,王大娘年轻时扭过秧歌,就把秧歌步揉进去;李婶爱听二人转,音乐一响就喊“哎呦喂,扭起来带劲儿!”动作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甩着胳膊像划船,有人扭着腰像摘棉花,有人干脆就跟着节奏原地跺脚,脸上笑得比花儿还灿烂,音乐也不挑,流行歌、红歌、二人转小调,只要响亮、带节奏,都能用上,前阵子流行《最炫民族风》,大伙儿跟着“留下来”的调子跳,结果被路过的村主任笑着打趣:“你们这是要把屯子扭成‘民族风’大舞台啊!”大伙儿听了,笑得更欢了,脚下的步子也更带劲儿了。
这广场舞跳久了,屯子里的人心也近了,以前各家各户忙活自家的地,晚上除了串门唠嗑,也没啥集体活动,现在可好,天一擦黑,大伙儿都往广场聚,刚开始还有点拘谨,谁也不敢先出头,后来王大娘一马当先,站在最前面比划,大伙儿看有人带头,也跟着学起来,动作笨不怕,旁边有人喊:“哎,老张,你胳膊伸直啊,不像摘苹果,像抓蚊子!”惹得大伙儿一阵哄笑,老张叔也不恼,嘿嘿一笑,胳膊甩得更卖力了,李婶以前腼腆,见人就脸红,现在跳熟了,还能跟着音乐喊两嗓子,谁家有啥烦心事,她准能第一个发现,拉着人家到广场上“跳两舞,啥愁事儿都没了”,去年冬天,屯里的小张家盖房,人手不够,大伙儿跳完舞,主动说:“明天早上六点,咱都去张家帮把手!”第二天,广场上没人跳舞了,但张家的工地上,却多了几十个屯里人的身影,冻得通红的脸上,都带着笑。
咱们屯里的人跳广场舞,跳的不仅是健康,更是一种“我是屯里人”的认同感,你看那音乐一响,不管是嫁过来的媳妇,还是在外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只要站在广场上,跟着大伙儿的脚步扭起来,就立刻成了“自己人”,去年夏天,小张在城里打工回来,看广场上跳得热闹,也凑上去跟着学,一开始他不好意思,动作僵硬得像机器人,旁边的王大娘看见了,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张啊,别拘束!咱屯里人跳舞,图的就是个乐呵,你咋舒服咋来!”小张听了,放松下来,跟着音乐扭了起来,没想到越跳越上瘾,现在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往广场跑,他说:“在城里,下班就是对着电脑,回屯子跳跳舞,跟大伙儿唠唠嗑,这心里才踏实,才像‘回家’。”
时间长了,广场舞还成了屯子的“文化名片”,有次县里搞文化活动,来咱们屯子录像,就把广场舞这一段拍进去了,电视里一放,大伙儿看着自己扭秧歌似的舞步、听着那跑调却响亮的笑声,一个个激动得直抹眼泪,王大娘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你看你看,咱屯子人跳的舞,也能上电视!这就是咱屯子的精气神儿!”后来,邻屯的人都跑来学,说:“你们屯这广场舞,有劲儿!有味儿!比城里那些整齐划一的好看多了!”
其实啊,广场舞在屯子里,早就超越了“跳舞”本身,它是屯子的“钟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节奏;它是屯子的“广场”,装着邻里间的家长里短;它是屯子的“根”,连着每一个屯里人的心,就像《咱们屯里的人》那首歌里唱的“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咱们屯里的人跳广场舞,跳的就是这份实在、这份热闹、这份对家乡的热爱,音乐响起来,脚步动起来,笑容扬起来,这就是咱们屯里人最简单、也最幸福的生活。
项目 | |
---|---|
活动时间 | 每日傍晚5:30-7:00(冬季提前至5:00,夏季延长至7:30) |
活动地点 | 屯口老槐树下空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地面为平整土地) |
参与人群 | 以中老年人为主(占比70%),兼顾年轻媳妇(20%)、放学儿童(10%) |
音乐风格 | 以红歌、流行歌、二人转小调为主,每两周更新一次曲目 |
组织形式 | 轮流当“领舞”(每人一周),无固定教练,动作即兴发挥 |
主要功能 | 健身娱乐、邻里社交、信息传递、文化传承 |
Q1:屯子里的广场舞和城里的广场舞有啥不一样?
A1:差别可不小!首先是“氛围”,城里广场舞讲究“专业”,动作统一、服装整齐,咱们屯里人图个“乐呵”,动作随心所欲,谁爱咋扭就咋扭,笑声比音乐还响;其次是“音乐”,城里流行啥就放啥,咱们屯里偏爱“接地气”的,红歌、二人转、甚至老电影插曲都能当舞曲;再就是“人”,城里多是退休老人,咱们屯里是“全家总动员”,孩子追着跑、媳妇跟着跳、老人坐着唠,热闹得像过年一样,说白了,城里广场舞是“健身”,咱们屯里广场舞是“过日子”!
Q2:年轻人也喜欢屯里的广场舞吗?他们会不会觉得“土”?
A2:年轻人可喜欢了!以前年轻人下班要么玩手机,要么往外跑,现在天一黑就往广场凑,为啥?因为“不累心”!在城里上班被领导PUA,回屯子跳跳舞,跟着大伙儿瞎闹,啥烦恼都没了,而且咱们屯里广场舞“自由”,不用记复杂动作,跟着节奏晃就行,年轻人还能教大伙儿跳新潮的舞步,科目三》啥的,反过来给大伙儿当“老师”,要说“土”?嘿,咱屯里人就认这个“土”!这“土”里有乡情,有烟火气,比城里那些“洋气”的舞步可亲多了!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更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套合适的广场舞套装,既能保障运动时的舒适度,又能展现舞者的活力与风采,近年来,随着广场舞文化的普及和时尚潮流的融...
冬日的清晨,城市还在沉睡,细碎的雪花已悄然飘落,它们像被揉碎的云朵,打着旋儿落在行道树上、柏油路上,给灰蒙蒙的街景铺上一层朦胧的白,而在街角的社区广场,却早已热闹起来——一群身着红棉袄、绿围巾的阿姨们...
在青海玉树的草原上,四川甘孜的村落旁,一种融合了藏族传统情歌与广场舞形式的健身活动正悄然兴起,它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玛尼情歌广场舞”。“玛尼”源于藏传佛教文化中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象征着祈福与吉祥;...
广场交谊舞作为中老年群体最喜爱的健身社交活动之一,以其简单易学、节奏明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遍布城市广场、公园空地,在众多交谊舞步法中,“并四”是最基础、最普及的核心步法之一,它不仅是初学者的入门钥匙,...
在广袤的草原上,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地平线,露珠在草叶上闪烁如钻,远处传来悠扬的马头琴声,一群身着色彩艳丽服饰的人们便汇聚在开阔的草地上,没有城市的钢筋水泥,没有喧嚣的车流人海,只有蓝天、白云、绿草为幕,...
清晨六点的城市广场,音乐声刚响起,一群穿着亮色运动服、扎着高马尾的姑娘们已经排好了队领舞,她们的动作不似传统广场舞那般舒缓,反而带着明显的节奏感和爆发力——扭腰时胯部画着利落的弧线,挥手时手臂线条紧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