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广场舞 > 正文内容

广场舞幺缘何扎根十三寨跳广场舞?

在黔东南连绵的青山间,藏着一个被时光浸润的苗族聚居村寨——十三寨,这里木楼依山而建,梯田叠入云雾,鼓楼风雨桥静立百年,而每当夕阳沉入山脊,寨子中央的芦笙坪便会响起熟悉的旋律,一群身着蜡染盛装的中老年人踏着节拍起舞,领舞的总是那位银饰叮当、笑容爽朗的“广场舞幺”——杨幺妹。

广场舞幺住在十三寨

“幺”在苗语里是“最小的妹妹”的意思,杨幺妹今年62岁,是十三寨里公认的“舞魂”,她中等身材,总爱穿一身靛蓝底绣着红花的苗服,银冠压花白短发,走起路来腰板笔直,说话中气十足,二十年前,她从邻寨嫁到十三寨,那时寨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除了守着火塘聊天,便没什么消遣,杨幺妹看着大家闷闷不乐,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娘家是文艺队骨干,便琢磨着:“跳舞嘛,不用花一分钱,还能活动筋骨,多好!”

起初,她只是在自家院坝里放录音机,跟着学电视里的广场舞动作,几个老姐妹被吸引过来,跟着比划,动作笨拙却笑得前仰后合,后来人越来越多,芦笙坪成了天然舞台,杨幺妹自掏腰包买了便携音箱,又托城里的女儿买了教学光盘,自己先在家里对着镜子练熟,再回来教大家。“一开始跳《最炫民族风》,老姐妹们跟不上节奏,我就把动作拆开,‘左脚、右脚、拍手’,像教小孩子一样。”她笑着说,“有人觉得我们这把年纪还折腾,可我觉得,人老了,心不能老,动起来才有精气神。”

杨幺妹带的广场舞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60多人,占全寨留守老人的八成,她们的舞步早已不是简单的“广场舞标配”,而是融进了苗家传统元素——踩堂舞的轻盈、芦笙舞的顿挫、铜鼓舞的刚劲,配上改编过的苗歌旋律,既有现代广场舞的欢快,又带着民族文化的根,去年春节,她们还把“舞步”搬进了鼓楼,为返乡的年轻人表演了一场“非遗广场舞”,年轻人们跟着学,连3岁的小娃娃都举着小旗子在旁边扭,场面热闹得像过年。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十三寨的魅力,杨幺妹还琢磨着“以舞促旅”,她带着队员们把芦笙坪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周边摆上自家种的野花、绣的荷包,游客路过,她们就热情地邀请一起跳舞。“有位广东的阿姨,跟着我们跳了三天,临走时说‘比城里健身房有意思多了’!”杨幺妹眼里闪着光,“现在寨子里开起了农家乐,老姐妹们跳舞累了就去帮忙,一天能挣百八十块,比闲着强多啦!”

广场舞幺住在十三寨

为了让广场舞更有“文化味”,杨幺妹还常向寨里的老歌师、老银匠请教,把苗绣纹样、图腾故事编进舞里,比如有一支《蝴蝶妈妈舞》,动作模拟蝴蝶破茧、飞舞,唱的是苗族始祖“蝴蝶妈妈”的传说,跳的时候,老人们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仿佛真的化作了传说中美丽的蝴蝶,游客们不仅来看风景,更被这“会讲故事的舞蹈”吸引,有人专门录了视频发在网上,说“这才是最原生态的广场舞”。

如今的十三寨,傍晚的芦笙坪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杨幺妹站在队伍前排,手臂一挥一舞,银冠上的流苏随着动作晃动,像星星在暮色里闪烁,老姐妹们跟在她身后,脚步虽不如年轻人轻盈,却透着一种岁月沉淀的从容;孩子们在边上追逐打闹,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偶尔也跟着比划两下,音乐声、笑声、银铃声混在一起,飘向寨子里的每一座木楼,飘向远处的青山绿水。

广场舞幺杨幺妹常说:“跳舞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寨子有生气,让日子有滋味。”在十三寨,她用一支舞串起了邻里情,守住了民族魂,更让这个古老的村寨在新时代的旋律里,跳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十三寨广场舞核心信息表

广场舞幺住在十三寨

类别 内容说明
领队 杨幺妹(62岁,本地“广场舞幺”,苗家文艺骨干)
活动地点 十三寨芦笙坪(村寨中心,传统社交空间)
参与人群 以留守老人为主(60余人),近年吸引年轻人、游客加入
舞蹈特点 融合苗家传统舞蹈(踩堂舞、芦笙舞、铜鼓舞)与现代广场舞,配改编苗歌旋律
文化元素 动作融入蝴蝶妈妈传说、苗绣纹样;服饰为传统蜡染、银饰
社会影响 促进邻里和谐,带动乡村旅游(农家乐、手工艺品销售),传承民族文化

相关问答FAQs

Q1:十三寨的广场舞和其他地方的广场舞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1: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内核的融合,十三寨广场舞并非简单套用流行动作,而是深度融入了苗族传统舞蹈元素和民俗故事,比如舞步中保留了芦笙舞的顿踏感、铜鼓舞的力度,动作设计会围绕“蝴蝶妈妈”“苗族迁徙”等传说展开;音乐也常以苗歌为基础改编,歌词使用苗汉双语;参与者还会穿着传统蜡染服饰、佩戴银饰,让舞蹈本身成为“活的文化展示”,这种“传统为根、现代为形”的特点,让广场舞不仅是健身活动,更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Q2:杨幺妹是如何让年轻人也愿意参与到传统广场舞中的?
A2:杨幺妹主要用了“三招”:一是“简化不简魂”,她将复杂的传统舞步简化,保留核心韵味,降低学习门槛,让年轻人觉得“不难学又有意思”;二是“创新不弃旧”,她会加入年轻人喜欢的流行音乐元素,比如把苗歌旋律与抖音热门BGM结合,甚至带队员们学跳简单的街舞动作,让传统舞蹈更“潮”;三是“场景化吸引”,在节假日组织“家庭舞会”,鼓励年轻人带父母、孩子一起跳,把芦笙坪变成亲子互动、情感交流的场所,寨子里返乡过年的年轻人常主动加入,还有游客跟着学跳后,把视频发到网上成了“网红打卡项目”。

相关文章

广场舞花儿红,为何能绽放这般动人光彩?

广场舞花儿红,为何能绽放这般动人光彩?

广场舞“花儿红”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广场、社区公园悄然兴起,成为中老年人健身娱乐的新潮流,它以热烈欢快的节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简单易学的动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更成为连接...

天在下雨,广场舞为何仍照常进行,雨中舞动?

天在下雨,广场舞为何仍照常进行,雨中舞动?

雨丝斜织着,落在广场的青砖上,洇开一圈圈深色的涟漪,风裹着凉意掠过,卷起几片打蔫的梧桐叶,贴在湿漉漉的长椅腿上,这个平日里热闹非凡的广场,此刻显得有些空旷——除了那些撑着伞、披着雨衣的人,他们像一群固...

男孩跳广场舞,为何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引热议?

男孩跳广场舞,为何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引热议?

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音乐响起时,7岁的小宇会第一个跑到队伍前面,他扎着小小的马尾辫,跟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扭腰、摆臂,动作比很多阿姨还标准,这个场景在五年前或许罕见,如今却越来越常见——男孩跳广场舞...

美丽的我广场舞,舞动如何诠释女性的美丽与自信?

美丽的我广场舞,舞动如何诠释女性的美丽与自信?

清晨六点半,城市还浸在薄雾里,公园的空地上已经响起了熟悉的音乐节奏,张阿姨踩着轻快的步子,手里拎着水杯,笑着和同行的伙伴打招呼:“今天穿这件红舞衣,精神不?”七十岁的她,鬓角虽已染上霜色,眼睛却亮得像...

广场舞与唱春结合,是民俗传承还是新形式创新?

广场舞与唱春结合,是民俗传承还是新形式创新?

清晨的阳光刚洒向社区广场,节奏明快的音乐便响起,阿姨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舞动,这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群众文化图景——广场舞,而在江南水乡的巷弄深处,一种更古老的艺术正悄然融入这热闹的景象:唱春,这项流传千年...

草原格格为何跳广场舞?传统与现代的草原碰撞?

草原格格为何跳广场舞?传统与现代的草原碰撞?

草原的格格广场舞,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及周边地区兴起的一种融合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健身需求的特色广场舞形式,它以蒙古族舞蹈元素为核心,结合广场舞的普及性与互动性,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