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半,厦门鼓浪屿南屏晚钟景区旁的广场上,夕阳的金辉洒在百年榕树的枝叶间,与远处海面的粼粼波光交相辉映,随着《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响起,数十位身着彩色舞衣的阿姨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开启了南屏晚广场舞的序幕,这一幕,已成为鼓浪屿傍晚最具烟火气的风景线——既有百年景区的静谧厚重,又有市井生活的鲜活热烈,南屏晚广场舞以独特的方式,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与大众文化巧妙融合,成为连接游客与居民、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南屏晚广场舞的诞生,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与文化基因,南屏晚钟景区位于鼓浪屿西南部,因清代“南屏晚钟”为鼓浪屿八景之一而得名,这里既有百年榕树的苍翠,又有近海的辽阔,曾是文人墨客吟咏的“诗意栖居地”,随着城市发展,景区旁的公共广场逐渐成为周边居民日常活动的聚集地,而广场舞这一全民参与的文化形式,自然在这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
与城市中心广场的广场舞不同,南屏晚广场舞自带“景区滤镜”:背景是错落有致的欧式建筑与波光粼粼的大海,耳边除了舞曲,还夹杂着海浪拍岸声、远处传来的钢琴声(鼓浪屿“琴岛”美誉的余韵),这种“舞在景中,景在舞里”的独特体验,让南屏晚广场舞迅速走红,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更成为游客体验“鼓浪屿慢生活”的必打卡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每晚参与广场舞的居民稳定在80-100人,周末游客加入时可达200人以上,年龄跨度从20岁青年到80岁老人,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
南屏晚广场舞的魅力,在于其参与者的多元构成与共同的文化认同,这里的舞者不仅是“跳舞”,更是在交流情感、传承文化、享受生活。
从年龄结构看,中老年人是广场舞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居住在鼓浪屿老街区,退休后以广场舞为主要的社交与健身方式,65岁的陈阿姨是广场舞的“领舞”,她从2015年开始组织活动,至今已有8年:“以前晚上吃完饭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大家一起跳舞、聊天,日子过得充实多了。”年轻参与者则多为游客或本地年轻人,他们或是被热闹的氛围吸引,或是想通过广场舞感受本地生活,22岁的大学生小林来自上海,她在旅游攻略上看到“南屏晚广场舞”的推荐,专程来体验:“没想到在鼓浪屿也能跳广场舞,和阿姨们一起跳舞,感觉特别亲切,比单纯看景点更有意思。”
从职业背景看,参与者涵盖退休教师、企业职工、个体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甚至还有不少“国际舞友”——鼓浪屿作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常有外国游客被广场舞吸引,加入其中,来自加拿大的游客艾玛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虽然我不懂中文歌词,但跟着节奏摆动,就能感受到快乐。”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参与者的构成,以下是南屏晚广场舞主要人群的分布情况:
人群类型 | 占比 | 主要特征 |
---|---|---|
鼓浪屿本地中老年居民 | 60% | 以退休职工为主,固定参与,熟悉舞步与音乐,负责组织协调。 |
游客 | 30% | 以中青年为主,临时参与,体验式体验,受社交媒体推荐影响较大。 |
本地年轻人 | 8% | 学生或年轻白领,偶尔参与,注重社交与文化体验。 |
国际游客 | 2% | 多为欧美游客,被音乐与氛围吸引,语言障碍小,肢体语言沟通为主。 |
南屏晚广场舞早已超越了“健身舞”的单一形式,发展成集舞蹈、音乐、民俗、互动于一体的“文化嘉年华”,其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固定“节目”,也有特色主题活动,让每次“共舞”都充满新鲜感。
音乐选择是广场舞的“灵魂”,南屏晚广场舞的音乐兼顾经典与流行:既有《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国民度高的广场舞神曲,也有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厦门亲像一首歌》,甚至融入了《茉莉花》《彩云追月》等传统民乐,陈阿姨介绍:“我们每周会更新两首新歌,闽南语歌曲是本地特色,游客喜欢听,阿姨们也爱唱,能让大家记住鼓浪屿的味道。”
舞种多样是吸引不同群体的关键,除了基础的广场舞步,还融入了交谊舞、扇子舞、太极剑等元素,甚至有“闽南南音”改编的舞蹈——舞者身着传统服饰,手持南音琵琶、洞箫等乐器,边演奏边起舞,将非遗文化融入广场舞,游客李女士说:“第一次看到用南音跳广场舞,太惊艳了,既传统又时尚。”
主题活动让广场舞更具仪式感,逢节假日或特殊纪念日,广场舞会举办主题晚会:春节跳“新春贺岁舞”,舞者穿红色唐装,手持灯笼;中秋跳“团圆舞”,配合博饼游戏(闽南特色民俗);国庆跳“爱国主题舞”,播放《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去年中秋,广场舞还联合景区举办了“南屏夜话”活动,舞者们围坐在一起,讲述鼓浪屿的老故事,游客也分享自己的城市记忆,成为一场“流动的城市文化沙龙”。
时间安排也颇具规律性,方便不同群体参与:每周一至周五19:00-20:30为“常规舞会”,自由练习;周末19:30-21:00为“主题舞会”,增加互动环节;每月最后一周周六为“开放日”,邀请专业舞蹈老师现场教学,吸引新手加入,以下是每周活动安排的细化:
时间段 | 特色 | |
---|---|---|
周一至周五 19:00-20:30 | 常规舞会:播放经典广场舞音乐,自由练习。 | 轻松随意,以本地居民为主,巩固舞步。 |
周末 19:30-21:00 | 主题舞会:设定主题(如闽南风情、爱国主题),增加游戏、抽奖环节。 | 氛围热烈,游客参与多,结合节日或特殊日期策划。 |
每月最后一周周六 19:00-20:30 | 开放日:专业舞蹈老师教学新舞种,如扇子舞、太极剑。 | 零门槛教学,吸引新手,提升舞蹈技能。 |
南屏晚广场舞的意义早已超出“文化活动”本身,成为鼓浪屿乃至厦门的城市文化符号,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促进社区融合是广场舞最直接的作用,鼓浪屿是一个“熟人社会”,但随着老龄化加剧,年轻人外流,邻里间的交流逐渐减少,广场舞每晚固定“打卡”,让居民走出家门,在跳舞中增进感情,72岁的王大爷以前不爱出门,自从被老伴拉来广场舞,认识了几个“舞友”,现在每天盼着晚上去广场:“以前和邻居见面只点头,现在一起跳舞、聊天,就像一家人。”
带动文旅融合是广场舞的“意外收获”,随着南屏晚广场舞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抖音、小红书上有相关视频超10万条),不少游客专程来“打卡”,甚至有人将“参加南屏晚广场舞”列为鼓浪屿旅游的必做事项,景区周边的小吃摊、文创店也因此受益,晚上7点后,广场旁的“叶氏麻糍”“沈家闽南肠粉”总是排起长队,店主说:“广场舞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意也好了不少,周末能多卖一倍。”
传承在地文化是广场舞的深层价值,通过融入闽南语歌曲、南音、传统舞种等元素,广场舞成为传播鼓浪屿文化的“活载体”,游客在跳舞中不仅感受到快乐,更了解了闽南民俗与鼓浪屿的历史,陈阿姨说:“我们跳的不只是舞,还有鼓浪屿人的记忆,希望游客能把这份记忆带回去。”
南屏晚广场舞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场地使用、噪音控制、游客管理等,但通过社区、游客与景区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场地协调方面,广场舞团队与景区管理处达成协议:活动区域划定在广场东侧,远离居民楼,避免影响他人休息;每晚21:00准时结束,确保不扰民。噪音控制上,采用便携式蓝牙音箱,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相当于正常交谈声),并安排专人“盯梢”,随时调整。游客管理方面,设置“游客体验区”,鼓励游客加入,同时提醒遵守“舞场礼仪”:不随意穿行、不乱扔垃圾、尊重舞者节奏。
这些措施让广场舞与景区环境、居民生活实现了和谐共生,鼓浪屿景区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南屏晚广场舞是居民自发形成的文化活动,我们支持其发展,同时通过规范管理,让它成为鼓浪屿的‘加分项’,而不是‘矛盾点’。”
Q1:南屏晚广场舞是否需要收费?可以自带音乐吗?
A:南屏晚广场舞完全免费,向所有人群开放,无需报名或缴费,参与者可以自带音乐,但需提前与组织者沟通,确保音乐风格符合整体氛围(建议选择节奏明快、积极向上的广场舞或传统音乐),避免过于吵闹或冷门的曲目,以免影响其他舞者体验。
Q2:作为游客,如何更好地参与南屏晚广场舞?需要注意什么礼仪?
A:作为游客,只需在活动时间(通常19:00后)前往广场即可,现场会有领舞阿姨教学基础舞步,新手不用担心跟不上,参与时需注意:① 穿着舒适的运动鞋和宽松衣物,避免高跟鞋或紧身裙影响活动;② 观看时站在指定区域,不随意穿行舞队中间;③ 跳舞时保持微笑,与周围舞者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碰撞;④ 离场时带走个人垃圾,保持场地整洁,鼓浪屿居民热情好客,只要尊重规则,就能很快融入其中,感受“舞在鼓浪屿”的快乐。
傍晚的广场上,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音响里飘出《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妈妈正站在队伍前排,穿着红底白花的舞衣,跟着节奏扬起手臂,转圈时裙摆飞扬,像一朵盛开的牡丹,她旁边的张阿姨举着扇子,跟着音乐一开一合...
傍晚的广场总是先热闹起来,夕阳把香樟树的影子拉得老长,音响里飘出的《最炫民族风》混着孩子们的笑闹,还有阿姨们聊着菜价和孙辈的碎语,像一锅慢慢熬煮的浓汤,把日子里的烟火气都炖得软乎乎的,我总站在人群外围...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全民健身意识提升,广场舞已成为中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标配”,当这项风靡全国的活动在某些区域过度集中,甚至演变成“广场舞沙漠”——即公共空间被单一文化形态侵占,导致资源枯竭、生态失...
广场舞双人舞造型是在传统广场舞基础上融入双人互动元素的创新形式,既保留了广场舞的群众性与娱乐性,又通过双人配合增强了表演的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力,这类造型设计需兼顾动作的协调性、观赏性及安全性,让不同年龄...
《小苹果》自2014年火遍大江南北后,不仅成为华语乐坛的现象级神曲,更因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易记,迅速占领广场舞领域,成为中老年群体最热衷的舞曲之一,想将这首“洗脑神曲”下载为广场舞版本,既能在家练习,...
当清晨的第一缕光掠过城市的天际线,当傍晚的最后一抹霞光沉入楼宇的缝隙,总有那么一群人,在广场上用脚步丈量时光,用旋律编织生活——他们跳的,是广场舞,也是一场“为你而下”的雪,这雪没有凛冽的寒意,却有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