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班咀社区广场,阳光刚漫过居民楼的屋檐,《最炫民族风》的旋律便准时响起,张阿姨握着红绸扇,李叔叔打着太极扇,孩子们在队伍外围模仿着动作,连卖早点的摊主都忍不住跟着节奏晃晃锅铲——这就是班咀广场舞,一个从社区小广场“跳”进居民心里的生活符号,它不仅是一支支舞蹈,更是一群人的日常、一种文化的载体,甚至成了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
班咀广场舞的故事,要从2012年说起,那时社区刚建成不久,居民们多是新搬来的,邻里间除了点头之交,几乎没什么交流,退休教师王阿姨爱跳广场舞,便每天在小区花坛边跟着录音机跳,起初只有两三个人围观,后来慢慢有人跟着学,队伍从三五人扩大到十几人,社区居委会注意到了这个“自发性活动”,主动协调了广场旁边的空地,拉了电线,装了户外音响,还从街道请来了专业舞蹈老师指导。
“一开始就是跳《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简单易学,大家图个热闹。”王阿姨回忆,2015年时,队伍已经发展到五十多人,分成“晨练队”和“晚练队”,晨练队以中老年为主,动作舒缓;晚练队吸引了更多上班族和年轻人,动作更活泼,甚至加入了街舞元素,2018年,班咀广场舞队第一次参加社区文艺汇演,改编的《我和我的祖国》拿了金奖,这下“火了”不仅周边社区来取经,连市里的老年舞蹈协会都来交流。
如今的班咀广场舞,早已不是“随便跳跳”,社区注册了“班咀广场舞”志愿服务队,有统一的队服、规范的训练 schedule,还建立了微信群分享教学视频,队伍里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才12岁,退休干部、企业员工、全职妈妈、在校学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因为一支舞聚在一起,据社区统计,常年参与班咀广场舞的居民超过300人,带动周边5个社区掀起了“广场舞热”,甚至成了班咀社区的“文化名片”。
班咀广场舞能火起来,核心在于它“接地气”的设计——既保留了广场舞的大众性,又融入了独特的社区特色。
音乐:老歌新唱,共鸣感拉满
班咀广场舞的音乐库有200多首,大致分三类:经典红歌(如《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怀旧金曲(如《天涯歌女》《甜蜜蜜》)、网络热歌(如《科目三》《爱你》),选曲会定期投票,老歌唤起一代人的记忆,新歌吸引年轻人参与,比如2023年流行的《上春山》,被改编成适合中老年动作的版本,节奏明快又不失优雅,推出后一个月内就有200多人跟着学。
动作:简单易学,又有“巧思”
广场舞最怕“动作太难记”,班咀广场舞的编排原则是“三步一抬,五步一转”,基础动作重复率高,新手跟三遍就能跟上,但领舞队会根据参与者特点“微调”:针对老年人,加入太极的“云手”“野马分鬃”,保护膝盖;针对年轻人,加入健身操的“波比跳”“开合跳”,增强燃脂效果;针对孩子,设计“小兔跳”“蝴蝶飞”等趣味动作,去年还推出了“非遗主题舞”,把安塞腰鼓的鼓点、傣族舞的摆臂融入其中,让居民在跳舞时感受传统文化。
人群:不分年龄,各有“角色”
班咀广场舞最动人的是“代际融合”,你看队伍里:70岁的陈爷爷负责举音响,退休前是电工,音响坏了他修;35岁的刘姐是“记账员”,负责收活动经费,账目每周在群里公示;22岁的大学生小林是“视频博主”,用手机拍摄教学短视频,帮阿姨们剪辑成“慢动作版”;连5岁的小朵朵都成了“氛围组”,举着小旗子在前面领队,奶声奶气地喊“一二三四”。
为了让不同人群都能找到归属感,广场舞还分了“兴趣小组”:有专门跳交谊舞的“优雅组”,每周五晚上在社区活动室练习;有跳广场舞扇子舞的“红扇组”,春节时会去敬老院表演;还有针对肥胖人群的“减脂组”,搭配心率监测,科学控制运动强度。
班咀广场舞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锻炼身体”本身,它像一条纽带,把分散的居民聚在一起,让社区有了“烟火气”和“人情味”。
对个人:从“宅在家”到“乐开花”
68岁的李阿姨以前有轻度抑郁,女儿给她报了班咀广场舞队。“一开始不想去,觉得都是老太太玩的,结果去了发现大家都很热情,有人教我化妆,有人陪我聊天,现在一天不去广场就难受。”半年后,李阿姨不仅体重减了8斤,还成了队伍里的“主力队员”,跟着市里的舞蹈队拿了奖,像李阿姨这样的“转变者”还有很多:高血压患者跟着跳“降压舞”,血压稳定了;全职妈妈通过广场舞认识了邻居,组成了“互助带娃小组”;就连独居老人王叔叔,也被拉进了“男声伴唱团”,负责在旁边打拍子、喊口号。
对社区:从“陌生人社会”到“熟人社区”
以前班咀社区有个难题:邻里纠纷多,因为“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不认识”,现在不一样了,张阿姨家没人带孩子,邻居李姐主动帮忙;王叔叔家水管坏了,广场舞队的“维修小分队”半小时就上门了,居委会主任说:“广场舞成了社区的‘润滑剂’,居民们因为跳舞熟悉了,遇到事自然就互相帮了,去年社区评选‘最美家庭’,10个获奖家庭里有8个是广场舞队的成员。”
对文化:从“单一娱乐”到“多元传承”
班咀广场舞还成了文化传播的载体,去年中秋,社区举办了“广场舞+非遗”晚会,阿姨们跳起了融合皮影戏动作的《人间第一情》,孩子们表演了结合京剧脸谱的《说唱脸谱》,连外国友人都跟着学起了“云手”,广场舞队还和社区小学合作,每周给孩子们上一节“传统舞课”,把秧歌、腰鼓等老手艺传下去。
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班咀广场舞也在“升级”,今年,社区计划投入10万元,改造广场地面,铺设防滑地胶,加装照明设备和监控;正在和本地舞蹈学院合作,培养“专业领舞”,让动作更规范;还打算开发“班咀广场舞”小程序,居民可以在线报名、预约场地、观看直播教学。
“以前觉得广场舞就是‘老太太消遣’,现在才发现,它能让社区更有活力,让生活更有滋味。”王阿姨笑着说,“希望以后班咀广场舞能走出社区,去更大的舞台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普通人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又热烈。”
问:班咀广场舞的动作难度大吗?没有基础能学会吗?
答:班咀广场舞的动作设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动作简单,节奏较慢(小苹果》版本),领舞老师会分解教学,重复练习3-5遍就能掌握;提高班会加入一些复杂动作(上春山》的转体+跳跃),但也会根据学员情况调整难度,没有完全没关系,队伍里有很多“零基础”学员,大家互相帮助,一般一周就能跟上整体节奏,新手建议先从晚上的“新手体验课”开始,每周二、周四晚7点在社区广场免费教学,不用担心跟不上。
问:参与班咀广场舞需要准备什么?有年龄或身体限制吗?
答:参与班咀广场舞只需准备“三样东西”:舒适的运动服(建议吸汗透气的材质)、防滑的运动鞋(避免跳舞时摔倒)、一个水杯(运动后及时补水),年龄没有严格限制,目前队伍里最小的参与者5岁,最大的78岁,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都可以参与,但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未控制)或关节疾病的居民,建议先咨询医生,选择适合的运动强度(舒缓组”,动作幅度小、节奏慢),社区也会定期组织“健康讲座”,教大家如何在跳舞时保护身体,欢迎大家随时来体验。
广场舞作为当代中国最具群众基础的文化活动之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健身范畴,成为承载民俗传统、传递吉祥寓意的社会载体。“吉祥历年”并非特指某一固定概念,而是指广场舞在历年发展中,与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
秋季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铺满落叶的广场上,金黄的、橙红的叶片随风轻旋,仿佛在为即将起舞的人们奏响自然的乐章,落叶广场舞,正是这样一门将季节之美与舞蹈韵律相融合的艺术——它不需要华丽的舞台,只...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更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套合适的广场舞套装,既能保障运动时的舒适度,又能展现舞者的活力与风采,近年来,随着广场舞文化的普及和时尚潮流的融...
广场舞作为中国城乡社区中最具活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健身范畴,成为连接邻里、传承文化、展现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在众多广场舞形式中,“真次拉姆”以其鲜明的藏族文化基因和温暖的社区凝聚力,...
清晨六点半,吉美社区的小广场已飘起悠扬的音乐,李阿姨握着扇子,脚步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轻快挪动,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嘴角却扬着满足的弧度,她身旁是刚退休的张叔叔,原本沉默寡言的他,如今能和十几位老...
广场舞作为中国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大众健身活动,从清晨的公园到傍晚的广场,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健康与社交的追求,近年来,随着年轻群体的加入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广场舞逐渐突破传统框架,衍生出“青春踢”这一创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