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阿莉是很多社区里再熟悉不过的身影——五十八岁的她,退休前是小学语文老师,如今成了小区广场舞队的“领舞灵魂”,清晨六点半,天刚蒙蒙亮,她已经在小区中心广场铺开红地毯,调试音响;傍晚七点,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带着二十多位阿姨叔叔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手臂舒展如飞鸟,笑容比晚霞还灿烂,有人说她是“社区活力剂”,有人喊她“阿莉老师”,但更多人觉得,她就是广场舞本身:热闹、温暖,带着一股把日子过红火的劲儿。
五年前,阿莉刚退休,每天对着空荡荡的家总觉得心里发慌,女儿劝她“出去走走”,她就在小区里转悠,发现傍晚时总有三三两两的人聚在广场,跟着手机音乐乱跳,动作不齐,还有人笑别人“像在抡锄头”,那天晚上,一位阿姨拉着她说:“阿莉,你是老师,有文化,你带我们跳吧,跳得整齐点!”阿莉连连摆手:“我哪会啊,我年轻时候只会扭秧歌。”可架不住大家软磨硬泡,她硬着头皮答应了。
第一天,只来了六个人,音乐放三遍,动作全对不上,阿莉急得满头汗,回家对着镜子练到深夜,把《小苹果》的分解动作画成图,第二天再教大家,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从十几个到几十个,连隔壁小区的人都跑来跟着跳,阿莉不满足于“瞎跳”,她买了广场舞教学视频,跟着网上的老师学《火红的萨日朗》《站在草原望北京》,还把太极动作揉进舞步里,既锻炼了身体,又不会太累,她的队伍固定有三十多人,最大的七十二岁,最小的也五十四岁,每天雷打不动跳两场。
阿莉常说:“广场舞不是随便蹦跶,是大家一起‘过日子’。”她的“日子”过得可讲究了,音响设备是她自掏腰包买的,便携式小音箱,音质清晰还不会扰民;她给每个人准备了印着“快乐舞队”的汗巾,跳完发一瓶温水,夏天是绿豆汤,冬天是姜茶;有人生日,她偷偷组织大家排练生日舞,举着“寿星最棒”的牌子,把惊喜跳到对方心里。
去年冬天,张阿姨的老伴住院,她好几天没来跳舞,阿莉带着热腾腾的饺子去医院,又让舞队姐妹轮流去家里陪她说话,张阿姨回来那天,红着眼眶说:“我本来心情差,看见你们排的《感恩的心》,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张阿姨不仅每天来跳舞,还成了“纪律委员”,谁迟到要挨她“批评”,阿莉的队伍里,这样的故事多了去了:李叔叔以前爱打麻将,现在天天来跳舞,说“比打麻将健康”;独居的陈奶奶有了伴,儿女再也不用担心她一个人闷在家;就连物业保安都说:“自从有了阿莉的舞队,小区晚上吵架的少了,打招呼的多了。”
阿莉的广场舞队可不是“随便跳跳”,她们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划”,像个温暖的大家庭:
活动类型 | 时间安排 | 参与人数 | 社会影响 | |
---|---|---|---|---|
晨练健康舞 | 6:30-7:30 | 30-50人 | 以舒缓的广场舞为主(如《套马杆》《吉祥欢歌》),搭配简单拉伸动作 | 带动居民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广场周边晨练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健康圈” |
晚间主题舞会 | 19:00-20:30 | 50-80人 | 每月设定主题(如“红色经典月”“怀旧金曲周”),自编自演小节目,穿插舞蹈教学 | 吸引年轻人围观,促进代际交流;甚至有年轻人加入,说“跟着阿莉阿姨跳舞,心不慌” |
公益快闪活动 | 周末下午 | 20-40人 | 结合节日或社区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重阳节敬老),编排主题快闪 | 提升社区文明氛围,被街道评为“最佳公益团队”,还上过本地报纸 |
节日联欢 | 春节、中秋等 | 100+人 | 全家总动员,老人孩子都能参与,包饺子、猜灯谜、集体舞 | 增强社区凝聚力,让独居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被居民称为“社区春晚” |
有人问阿莉:“都退休了,还折腾啥?”她总是笑着说:“折腾啥?这是给自己找乐子,给大伙儿找热闹。”她确实“折腾”:为了争取广场舞场地,她找物业谈判三次;为了让舞蹈更专业,她自费参加广场舞教练培训;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她带着舞队去社区广场、养老院免费表演。
现在的阿莉,眼神亮,嗓门大,跳完舞还能一口气爬六楼,比退休前还精神,她说:“以前觉得老师就是教书育人,现在才知道,能把大家聚在一起,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也是育人。”她的手机相册里,全是舞队的照片:阿姨们穿着红裙子笑得像朵花,叔叔们打起拍子比年轻人还带劲,孩子们在旁边追着跑,喊“阿莉奶奶给我拍个照”,这些照片,就是她最珍贵的“教案”。
Q1:广场舞有时会引发噪音扰民问题,阿莉是如何协调邻里关系的?
A1:阿莉一直把“不扰民”放在第一位,她主动和周边居民沟通,了解大家的作息时间,把跳舞时间严格控制在早上6:30后(不影响上班族)和晚上8:00前(不影响孩子写作业);她购买了便携式低音炮音箱,音量调到刚好能听见,避免大喇叭扰民;她组织舞队签订了“文明公约”,规定不嬉笑打闹、不乱扔垃圾,跳完主动清理广场,有一次,有邻居反映音乐声有点大,她立刻调整音响位置,还带着水果上门道歉,邻居反而不好意思了:“你们跳得这么开心,我们听着也高兴,就是声音稍微小点就行。”小区里不仅没人投诉,还有人搬个小板凳来看她们跳舞,甚至跟着比划两下。
Q2:阿莉组织广场舞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2:阿莉说最大的收获不是“领舞”的荣誉,而是“被需要”的幸福感,以前当老师,学生毕业了就联系少了;现在带着舞队,每天有人等她、找她,张阿姨会给她带自己种的青菜,李叔叔会帮她修音响,就连生病的姐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阿莉今天会不会来”,有次她生病住院,舞队的姐妹们轮流带着水果去医院看她,病房里挤满了人,护士都说:“阿姨,你这么多朋友,真羡慕!”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跳舞跳的是身体,暖的是人心,看着大家从愁眉苦脸到笑出声,这就是我退休后‘新工作’的意义。”
傍晚的广场总少不了热闹的音乐,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妈妈就在那群扭动的身影里,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胳膊伸得直直的,脚步转得圈圈的,脸上的笑比晚霞还亮,她退休前是单位的会计,成天对着账本和计算器,话...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鸭梨大”几乎成了每个人的日常写照:上班族被KPI追赶,学生党被学业压力裹挟,中年人被家庭责任牵绊……当焦虑、疲惫如影随形时,一种看似“接地气”的活动却悄然成为大众的“解压神器”...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重要的社交与健身方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迅速普及,成为城市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伴随着它的广泛流行,一系列“愁”也随之而来,不仅影响了社区和谐,更折射出公共资源分配、代际沟通、...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喜爱的健身活动,近年来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丰富,各地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其更具地域特色。“阿里山广场舞”因融合台湾阿里山地区的高山族文化、自然意象与现代舞蹈元素,逐渐成为独具一格的健身文...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重要的社交与健身方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迅速普及,参与人数超亿,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伴随其普及的,是日益频发的场地争夺、噪音扰民等矛盾,甚至偶发肢体冲突乃至极端事件,被部分...
清晨六点的社区广场,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王阿姨已经和十几位老姐妹站好了队形,随着《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响起,她们踏着整齐的步伐,挥舞着彩色的扇子,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这样的场景,从城市到乡村,从清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