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城市刚从睡梦中苏醒,春英广场的梧桐叶还挂着露珠,音乐声已隐隐传来,走近些,便看到几十位穿着彩色舞衣的阿姨叔叔,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踏步、旋转,领头的正是春英——五十八岁的她扎着利落的马尾,手臂舒展如飞鸟,笑容比朝阳还暖,这支“春英广场舞队”成立五年,从最初的七八个人发展到如今的六十余人,队员们说:“我们跳的不是舞,是‘爱’——对舞蹈的爱,对伙伴的爱,对这日子的爱。”
春英爱上跳舞,是四十五岁那年,那时她刚从工厂退休,突然闲下来,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有天傍晚在广场看到别人跳广场舞,脚步轻快,笑容灿烂,她站在旁边看了半小时,脚底也跟着动了动,第二天,她买了双软底舞鞋,跟着队伍比划起来。
“一开始手脚不协调,广播操似的。”春英笑着回忆,她对着视频练,在家里的瓷砖地上划标记,对着镜子纠正姿势,三个月后,她终于能跟上完整曲目,那种“学会”的喜悦,像小时候考了满分一样甜,后来她不满足于“跟跳”,开始自己编舞——把广场舞的欢快交谊舞的优雅、扇子舞的灵动糅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里加入收割麦子的动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里翻飞红绸,舞步里藏着对生活的热气。
队员们跟着春英学,渐渐也爱上了这种“有故事”的舞蹈,六十二岁的李阿姨以前连“基本步”都记不住,现在能完整跳五支舞,还主动担任“纠错员”:“小张,手臂再抬高一点,像托着月亮似的!”七十岁的王叔叔腿脚不好,却总说:“跳舞让我觉得,自己还没老。”舞蹈不是任务,是每天最期待的“约会”——音乐响起,烦恼就跟着脚步踩碎了,留下的只有舒展的筋骨和飞扬的心情。
春英广场舞队的“微信群”名叫“一家亲”,里面有60个成员,每天的消息从早跳到晚:“张姐,降压药带了吗?”“今天降温,多穿件毛衣!”“谁家有闲置的舞蹈扇?我找了好久。”这些看似琐碎的关心,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网。
去年冬天,队员刘阿姨突发脑梗,住院后愁眉不展,春英带着水果去医院,拉着她的手说:“你别担心,舞队的姐妹们天天给你录视频,等你好了,我们再教你新舞。”出院后,队员们轮流去刘阿姨家帮她康复:扶着她练抬腿,给她讲广场舞的趣事,甚至把家里的旧音响搬过去,让她在家也能“听音乐”,三个月后,刘阿姨重新站在广场上,哭着说:“你们不是舞伴,是我的亲人!”
这样的故事,在舞队里太多了,有队员孩子出差,没人做饭,大家轮流带饭;有队员家里漏水,男队员们主动去帮忙修水管;甚至谁家夫妻吵架,都会来广场找“春姐评理”。“春英就像大家长,”队员们说,“她总说,跳舞跳的是开心,一家人和和睦睦比什么都强。”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互相扶持的温暖——你帮我提提舞衣,我帮你擦擦汗,一个眼神,就知道彼此需要什么。
春英广场舞队不仅自己跳,还把快乐带给整个社区,每年重阳节,他们都会去社区养老院表演,老人们坐着轮椅跟着拍手,有人偷偷抹眼泪:“这音乐,我年轻时就爱听。”儿童节时,他们教小区里的孩子跳手势舞,孩子们举着小红旗,奶声奶气地喊着“爷爷奶奶加油”。
疫情期间,大家不能聚集,春英就在家录跳舞视频,发在社区群里:“姐妹们,在家也能跳!身体好,病毒才不敢找!”她还带着队员们编了防疫手势舞,在社区广播里播放,连小朋友都会唱“勤洗手,多通风,病毒去无踪”,广场上不仅有他们的舞队,还有跟着学的小朋友、跳健身操的年轻人,甚至有下班来的年轻人,坐在旁边看他们跳舞,笑着说:“看着阿姨们跳,觉得生活真有劲。”
社区主任说:“春英舞队是咱社区的‘吉祥物’!他们不仅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还让邻里之间更亲近了,以前邻居都不说话,现在见面就聊‘今天舞步改了吗’,社区氛围都变暖了。”
| 具体案例 | 爱的体现 |
|----------------|--------------------------------------------------------------------------|--------------------------| | 日常舞蹈教学 | 每周三晚设“新手课”,春英一对一指导,耐心分解动作 | 对艺术的执着与包容 | | 成员互助行动 | 队员生病时,轮流送饭、陪练;家庭困难时,自发捐款捐物 | 团队的关怀与凝聚力 | | 社区公益演出 | 重阳节去养老院表演,儿童节教孩子跳舞,疫情期间录制防疫手势舞 | 对社区的奉献与温暖 | | 节日特别活动 | 春节组织“家庭舞会”,邀请家属参加;中秋一起做月饼、猜灯谜 | 对生活的热爱与分享 |
问:春英广场舞队对新成员有什么要求吗?如何让新人快速融入?
答:团队没有任何门槛,不管年龄、舞蹈基础,只要热爱生活、愿意加入都欢迎,新人入队后,会安排“老带新”:由资深队员结对,帮着记舞步、纠动作;每周六上午设“新手专场”,专门练习基础步法;群里还会分享“舞蹈小贴士”,穿防滑鞋”“跳舞前热身”,更重要的是,每次活动后大家会一起坐会儿,聊家常、分享趣事,新人很快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就像队员小王说的:“本来以为自己是‘小白’会被嫌弃,结果大家都夸我‘学得快’,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来跳舞!”
问:广场舞中的“爱”如何影响参与者的家庭生活?
答:很多队员说,跳舞后,自己和家人的关系都更融洽了,以前退休在家,总觉得自己“没用”,现在每天跳舞、排练,有了自己的爱好和朋友圈,心态更积极了,也不跟孩子“抢着带孙辈”了,队员张阿姨的孙子以前总嫌她“唠叨”,现在看她跳舞视频,还骄傲地发给同学看:“这是我奶奶,她跳得可好看了!”甚至有队员的伴侣,从一开始反对“天天跳舞”,到现在成了“编外粉丝”:帮着拿水杯、拍视频,甚至跟着学两步,春英常说:“一个人跳是快乐,一家人和和美美才是幸福,我们把日子过好了,家人才能放心、开心啊!”
夕阳西下,音乐渐歇,春英和队员们收拾好舞具,互相叮嘱着“明天见”,广场上的欢声笑语,像一粒种子,在社区里生根发芽——原来“爱”从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踏着音乐节拍,和身边的人一起,把平凡的日子,跳成最温暖的模样。
傍晚六点半,城市广场的音响准时响起,阿姨们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舒展四肢,但今天,队伍里多了份特别的温柔——王阿姨的手臂在伸展时,总会轻轻望向天空,仿佛在说:“老李,你看我现在跳得稳不稳?”这场景,...
傍晚六点半,小区旁的小广场准时响起《最炫民族风》的前奏,夕阳把水泥地染成暖金色,几十个身影随着节奏摆动,红扇子翻飞,脚步踏得地面轻轻震颤,我站在三楼的阳台,总能看见张阿姨——她总穿件洗得发白的红T恤,...
清晨六点半,城市公园的晨光刚穿透薄雾,广场上的音响便已响起,阿姨们穿着鲜艳的舞衣,跟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舒展身姿,笑容比朝阳还灿烂;傍晚的社区广场,大爷们挥舞着红绸扇,秧歌步踩得铿锵有力,路过的孩子...
傍晚的社区广场上,夕阳的余晖洒在攒动的人影上,音响里传来熟悉的旋律:“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一群穿着鲜艳服装的中老年人跟着节奏摇摆、扭腰,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这首由筷子兄弟演唱的...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最喜爱的健身社交活动之一,早已从简单的“走路式”舞蹈发展为融合音乐、动作与社区文化的综合载体,近年来,一种名为“沙拉拉”的广场舞形式在各地悄然兴起,它以更活泼的节奏、更现代的编舞和...
清晨六点半,吉美社区的小广场已飘起悠扬的音乐,李阿姨握着扇子,脚步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轻快挪动,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嘴角却扬着满足的弧度,她身旁是刚退休的张叔叔,原本沉默寡言的他,如今能和十几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