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广场舞 > 正文内容

刘荣广场舞让出场地,为何引发热议?

清晨六点半,城市还浸在薄雾里,城东公园的广场上已经响起了轻快的音乐,队伍最前排,一位穿红色运动服的阿姨正随着节奏挥舞着手臂,她的动作标准又有力,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眼睛却亮得像星星,她叫刘荣,今年62岁,是这片广场上公认的“广场舞领舞者”,也是街坊们口中的“刘老师”,五年前,她只是个退休后在家带孙子的普通阿姨,她带着一支平均年龄58岁的广场舞队,让这片方寸之地成了社区最有活力的“能量场”——刘荣广场舞,到底“让”了什么?

刘荣广场舞让

健康之“让”:让身体有了“说明书”

“以前我总觉得,人老了就得‘躺平’,膝盖疼、血压高,药瓶比饭碗还重要。”家住公园北门的张阿姨说,她58岁那年确诊高血压,医生让她多运动,可她连快走十分钟都喘,更别提跳舞了,2019年,刘荣在公园组织“初学者体验课”,她没让新人直接学复杂动作,而是带着大家从“踏步”“摆臂”开始,每天只学15分钟,还特意编了“养生口诀”:“脚跟先落地,膝盖别打直,双手像抱球,呼吸要自然。”

张阿姨抱着“试试不花钱”的心态加入,没想到三个月后,去医院复查时,血压从160/95降到了130/85。“现在药都减半了,以前爬三楼要歇两次,现在一口气上五楼都不喘!”张阿姨的变化不是个例,刘荣的团队里,像她这样通过广场舞改善慢性病的老人有23位,去年,社区医院联合刘荣团队做了一次“健康追踪”,用表格记录了30位核心队员一年的身体变化:

健康指标 加入前平均值 加入一年后平均值 改善率
静息心率(次/分) 78 70 3%
血压(mmHg) 145/92 132/85 3%
睡眠质量(分/10分) 2 8 50%
下肢肌力(秒/10次起坐) 18 14 2%

“刘老师教跳舞,不光教动作,还教‘怎么跳不伤身’。”队员王姐说,刘荣会根据季节调整动作——夏天少跳跃,多做上肢伸展;冬天增加热身时间,还提醒大家“跳舞后别吹冷风”,不少年轻白领下班后也来跟着学,说“跟着刘老师跳,比健身房私教还靠谱”。

情感之“让”:让孤独有了“收纳盒”

“以前我老伴在世的时候,家里热热闹闹,他走后,这屋子空得能听见回声。”72岁的李大爷坐在广场边的石凳上,看着跳舞的老伙伴们,眼角有点湿润,李大爷的老伴三年前去世后,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儿女打电话也不多说几句,直到半年前被刘荣“拽”进了广场舞队。

“刘老师看我总坐着,就让我当‘记分员’,给大家打拍子。”李大爷说,一开始他不好意思,手都不知道往哪放,刘荣就故意“犯错”:“李大爷,您说我这拍子对不对?是不是该快一点?”慢慢地,李大爷开始主动和大家聊天,甚至帮着记动作、纠正队形。“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来广场,不来就觉得少了点什么。”他说,前几天女儿来看他,发现他“脸上有光了”,还问“你是不是偷偷谈恋爱了”。

刘荣的队伍里,像李大爷这样的“孤独者”不少,她记得有个刚搬来的阿姨,因为方言不通,连菜市场都不敢去,跟着跳舞三个月后,不仅能和街坊们用普通话聊天,还学会了用手机拍视频,把跳舞片段发到家庭群里。“广场舞就是个‘情感黏合剂’,大家在一起,跳的是舞,暖的是心。”刘荣说,她现在手机里存了200多个“家庭群”,哪个队员家里有事,群里立刻就有人问“需不需要帮忙?”“要不要送饭?”

刘荣广场舞让

文化之“让”:让传统有了“新舞台”

“以前跳广场舞,都是放《最炫民族风》《小苹果》,跳多了没意思。”刘荣说,三年前,她去旅游时看到地方戏曲改编的广场舞,突然想到:“咱们的传统戏、老歌,能不能也编成舞?”

她开始“偷师”社区里的老艺人:跟京剧爱好者学兰花指,跟秧歌队学步法,还把《茉莉花》《浏阳河》这些老歌编成简单易学的“轻舞步”。“以前年轻人觉得广场舞‘土’,现在跳《上春山》《新贵妃醉酒》,好多孩子都跟着学。”队员陈阿姨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上次放假回家,跟着妈妈学了半小时,“说比健身房里的‘网红舞’有意思,有‘中国味’”。

去年中秋节,刘荣带着队员们在社区广场办了场“中秋舞会”,跳了改编版《但愿人长久》,手里拿着灯笼,配合着“月光光,照地堂”的童谣,台下不少老人跟着哼唱,有的还抹起了眼泪。“传统文化不能光摆在博物馆里,得让老百姓‘跳’起来、‘唱’起来,才有生命力。”刘荣说,现在她正在学《只此青绿》的舞步,想编个“广场舞版”,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公益之“让”:让温暖有了“扩音器”

“刘老师,我们养老院也想学跳舞,可没人教啊。”去年冬天,社区养老院的负责人找到刘荣,说老人们想活动筋骨,又怕摔倒,刘二话没说,带着队员每周二、周四下午去养老院,教他们“椅子舞”——坐在椅子上做手臂和上半身动作,既能锻炼,又安全。

78岁的周奶奶是养老院的“活跃分子”,以前总躺在床上,现在跟着跳舞,不仅吃饭香了,还主动和其他老人聊天。“刘老师她们来,比吃补药还管用。”养老院院长说,现在老人们的精神面貌好了不少,连护工都轻松了。

除了养老院,刘荣还带着队员去特殊教育学校,教孩子们简单的律动;疫情期间,她们跳着《让世界充满爱》录视频,给隔离的居民打气;暴雨过后,她们自发清理广场上的积水,确保第二天能正常跳舞。“我们跳的不是舞,是‘感恩’。”刘荣说,她退休后,社区和街坊们给了她很多帮助,“现在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份温暖传出去。”

刘荣广场舞让

刘荣的广场舞队从最初的8个人发展到120多人,分了“新手班”“提高班”“公益班”,每天清晨和傍晚,公园里都回荡着她们的音乐,有人问刘荣:“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啥?”她笑着说:“折腾?我看这是‘折腾’出个年轻心态!人老了,身体可以老,心不能老,只要音乐一响,我就觉得自己还是那个能蹦能跳的姑娘。”

刘荣广场舞,让身体有了活力,让孤独有了归处,让文化有了温度,让公益有了力量,它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告诉所有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都能活成自己的光。

相关问答FAQs

Q1:刘荣广场舞队是否只接受老年人加入?年轻人可以参与吗?
A:刘荣广场舞队对年龄没有严格限制,目前队员中既有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不少20-40岁的年轻人,刘荣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计了不同课程:老年人侧重“养生舞”,动作缓慢、注重关节保护;年轻人则学习“活力舞”,节奏更快,融入街舞、拉丁等元素,她还特别开设了“亲子舞”,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促进家庭互动,年轻人加入后,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在团队中感受到跨代际的温暖。

Q2:广场舞有时会因噪音问题引发矛盾,刘荣团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A:刘荣团队从一开始就注重“文明跳舞”,主动规避噪音问题:一是选择合适的场地,优先使用社区指定的公共广场,远离居民楼;二是控制音量,使用便携式音响,音量不超过60分贝(相当于正常交谈的声音);三是调整时间,清晨活动不早于6:30,傍晚活动不晚于20:30,避开居民休息时段,她们还定期和周边居民沟通,听取意见,遇到特殊情况(如考试周)会主动暂停活动,用行动赢得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

广场舞对跳融入恰恰舞步,效果会比传统广场舞更好吗?

广场舞对跳融入恰恰舞步,效果会比传统广场舞更好吗?

广场舞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群众性运动,近年来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其中融入拉丁舞元素的“对跳恰恰”尤为突出,这种将传统广场舞的集体性与恰恰舞的热情奔放相结合的新形式,不仅丰富了广场舞的内容,更让参与者在...

广场舞恰恰对跳为何流行?互动魅力与节奏感如何?

广场舞恰恰对跳为何流行?互动魅力与节奏感如何?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健身活动之一,近年来在形式上不断创新,恰恰对跳”因其活泼的节奏、互动性强和易上手的特性,逐渐成为广场舞中的“新宠”,它将拉丁舞中的恰恰元素与广场舞的集体性结合,既保留...

为何广场舞咚巴拉能风靡中老年健身圈?

为何广场舞咚巴拉能风靡中老年健身圈?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人群体中最普及的健身活动之一,近年来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创新,咚巴拉”以其明快的节奏、简单的动作和强烈的感染力,迅速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受欢迎的广场舞曲种之一,这种舞蹈不仅承载着大众的健身需...

为何跳广场舞总离不开小苹果?魔力何在?

为何跳广场舞总离不开小苹果?魔力何在?

傍晚的社区广场上,夕阳的余晖洒在攒动的人影上,音响里传来熟悉的旋律:“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一群穿着鲜艳服装的中老年人跟着节奏摇摆、扭腰,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这首由筷子兄弟演唱的...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拥军广场舞,为何能成为军民连心的纽带?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拥军广场舞,为何能成为军民连心的纽带?

在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的实践中,群众文化活动正成为连接军民情感的重要纽带,广场舞凭借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灵活的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从单纯的健身娱乐活动,转变为拥军工作的创新载体,让“拥军”从口号...

广场光头舞为何成为中老年群体健身的独特新风尚?

广场光头舞为何成为中老年群体健身的独特新风尚?

广场舞作为中国城乡社区中极具代表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长期以来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要参与者,以其简单易学、节奏明快的特点成为大众健身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一种以“光头”为显著标识、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体的广场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