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清晨与傍晚,总有一群身影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舞动,他们用脚步丈量生活的热情,用笑容传递社区的温暖,而刘丽,正是这万千舞者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今年58岁的刘丽是某社区广场舞队的队长,她不仅将广场舞从个人的爱好变成了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新时代老年生活图景。
刘丽与广场舞的缘分始于十年前,当时刚退休的她,面对骤然闲下来的生活有些无所适从,邻居们邀她加入广场舞队,起初她还有些犹豫,“这么大年纪了,跳得不好多尴尬”,但第一次站在队伍里,跟着音乐摆动身体时,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活力——那些曾经因工作被搁置的舞蹈细胞仿佛被重新唤醒,而身边队友们的鼓励和笑声,让她彻底爱上了这项活动,渐渐地,刘丽从一名普通队员成长为队里的“主力”,再到大家一致推选的队长,她常说:“广场舞不只是跳跳闹闹,它能让咱们这些‘老家伙’找到组织,心里不空。”
作为队长,刘丽把广场舞队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为了让队伍更专业,她自费购买舞蹈教学视频,跟着网上的教程反复练习,再教给队员们;为了照顾不同体能的成员,她将舞蹈动作简化,分成“基础版”和“进阶版”,让年轻人和老年人都能参与;为了丰富活动内容,她每年都会策划主题展演,比如春节跳《好运来》贺新年,国庆跳《我和我的祖国》抒情怀,重阳节则带着队伍去养老院慰问演出,用舞蹈传递温暖,在她的带领下,这支最初只有十几人的小队伍,如今已发展到了80多人,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45岁,涵盖了社区里的各个年龄段。
为了让广场舞活动更规范、更有序,刘丽还主动和社区居委会沟通,申请了固定的活动场地——小区中心的小广场,并制定了《广场舞队文明公约》:早上7点前结束活动,避免影响上班族;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用便携音箱代替大喇叭;活动后主动清理场地垃圾……这些细节不仅解决了广场舞常见的“噪音扰民”“占道”等问题,更让队伍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有一次,隔壁楼栋的阿姨特意送来自己种的蔬菜,说:“你们跳舞有规矩、有笑声,看着就高兴!”
刘丽的创新精神也让广场舞焕发了新的活力,她发现队员们除了跳舞,还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于是又组织了“广场舞+读书会”“广场舞+健步走”等延伸活动,每周三的舞蹈练习结束后,大家会围坐在一起读报、分享生活趣事;每月一次的“健步走+野餐”,则让大家在自然中放松身心,增进感情,这些“花样活动”让广场舞队成了一个多功能社群,不仅锻炼了身体,更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去年,她带领队员们参加区里的广场舞大赛,凭借一支融合了古典舞元素的《茉莉花》,拿到了二等奖,站在领奖台上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咱们这些‘草根舞者’,也能登上大舞台!”
在刘丽的影响下,广场舞早已超越了“健身”的范畴,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疫情期间,她带着队员们编排了防疫宣传舞,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和动作提醒大家戴口罩、勤洗手;社区举办邻里节,她们主动承担开场表演,用热情的舞姿点燃现场气氛;就连谁家夫妻吵架、邻里闹了别扭,只要刘丽知道了,都会邀请他们来跳舞,“跳舞的时候啥烦心事都忘了,跳完舞坐下来聊一聊,气儿也就顺了”,社区里的年轻人见了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刘阿姨好”,孩子们则喜欢跟着队伍后面学动作,小广场成了社区最有“烟火气”的地方。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广场舞的魅力,刘丽还把自己的经验整理成“笔记”,从选音乐、编动作到带队伍的心得,写得清清楚楚,她常对其他舞队的队长说:“广场舞不是一个人的事,大家一起跳才热闹,一起好才长久。”在她的带动下,周边社区有好几支广场舞队都来“取经”,而她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甚至亲自上门指导。
刘丽的故事,是无数广场舞爱好者的缩影,她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用最真诚的行动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在这个小小的广场上,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身份的差异,只有共同的节奏和彼此的陪伴,正如刘丽常说的那样:“人老了,心不能老,只要动起来、笑起来,日子就永远有奔头。”
月份 | 活动主题 | 参与人数 | |
---|---|---|---|
1月 | 迎新春主题展演 | 编排《好运来》《贺新年》等传统舞蹈,联合社区举办春节联欢会 | 80人 |
3月 | “三八”妇女节专场 | 组织女性队员表演《女人花》《又见山里红》,邀请社区女工作者共庆佳节 | 70人 |
5月 | 健康月健步走 | 每周六上午组织队员及周边居民到公园健步走,结束后开展健康知识分享会 | 100人 |
9月 | 国庆主题展演 | 排练《我和我的祖国》《红旗飘飘》,参与社区“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汇演 | 85人 |
10月 | 重阳节公益演出 | 带领队伍前往社区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舞蹈并陪他们聊天、包饺子 | 60人 |
12月 | 年度归纳表彰会 | 回顾全年活动,评选“最佳进步队员”“最受欢迎舞蹈”,颁发自制纪念品 | 90人 |
Q1:广场舞刘丽的舞蹈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参与?
A1:刘丽编排的舞蹈最大的特色是“接地气+有温度”,在音乐选择上,她会兼顾经典老歌、流行金曲和红色歌曲,小苹果》节奏欢快适合年轻人,《浏阳河》旋律经典适合老年人;在动作设计上,她注重简单易学,避免高难度动作,让零基础的人也能快速跟上,她还擅长将地方戏曲、民族舞等元素融入广场舞,比如加入扇子、绸带等道具,让舞蹈更有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她把舞蹈当成了“情感载体”,队员们在跳舞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找到了归属感——谁家有困难,大家会主动帮忙;谁心情不好,一句“来跳舞吧”就能化解,这种“舞动中见真情”的氛围,才是吸引大家长期参与的核心原因。
Q2:刘丽是如何协调广场舞活动与社区其他居民生活的?有没有遇到过矛盾,怎么解决的?
A2:刘丽始终秉持“不打扰、多沟通”的原则协调社区关系,在时间安排上,她严格规定活动时间:早上6:30-7:30,晚上7:00-8:00,避开上班族通勤和居民休息时段;在音量控制上,她带领大家改用便携式蓝牙音箱,并将音量调至60分贝以下(相当于正常交谈的声音),同时主动避开居民楼窗户密集的区域;她定期组织“邻里沟通会”,邀请周边居民提意见,比如有居民反映“灯光太亮影响休息”,她就让队员关闭广场大灯,改用小夜灯照明,有一次,曾有邻居因噪音问题投诉,刘丽带着队员们上门道歉,并邀请对方观看一次排练,看到大家认真投入的样子,邻居反而被感动,后来还成了队伍的“编外粉丝”,她常说:“广场舞是大家的,只有心里装着别人,才能跳得长久、跳得舒心。”
广场舞作为当代中国最具群众基础的文化活动之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健身范畴,成为承载民俗传统、传递吉祥寓意的社会载体。“吉祥历年”并非特指某一固定概念,而是指广场舞在历年发展中,与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
傍晚六点半,小区旁的小广场准时响起《最炫民族风》的前奏,夕阳把水泥地染成暖金色,几十个身影随着节奏摆动,红扇子翻飞,脚步踏得地面轻轻震颤,我站在三楼的阳台,总能看见张阿姨——她总穿件洗得发白的红T恤,...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鸭梨大”几乎成了每个人的日常写照:上班族被KPI追赶,学生党被学业压力裹挟,中年人被家庭责任牵绊……当焦虑、疲惫如影随形时,一种看似“接地气”的活动却悄然成为大众的“解压神器”...
傍晚的广场总像被施了魔法,夕阳把水泥地染成蜜色,音箱里流出《最炫民族风》的鼓点,李阿姨的红裙子转了个圈,像朵开在暮色里的月季,我站在人群后排,跟着节拍抬手、转身,脚尖却突然顿住——恍惚间,仿佛看见你站...
双人舞广场舞恰恰是将传统广场舞的集体性与拉丁舞中恰恰的活力、双人舞的默契相结合的新型舞蹈形式,近年来在社区广场、公园空地等场所逐渐普及,它既保留了广场舞易学易练、社交属性强的特点,又融入了双人配合的趣...
傍晚的广场总先热闹起来,夕阳把梧桐树的影子拉得老长,音响里飘出的《最炫民族风》混着孩子们的笑闹,像一张网,把散在各处的阿妈们慢慢收拢过来,我妈就是其中之一,刚放下锅铲,换了身宽松的运动服,头发随意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