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广场舞 > 正文内容

瓜庄的广场舞,为何能让大妈们跳得比瓜还甜,乐得比瓜还香?

夕阳把瓜田里的西瓜秧染成墨绿色,王婶放下手里的锄头,拍了拍裤脚的土,远远就听见村头传来《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她笑着加快脚步,和几个同村的姐妹汇合,往文化广场走去——这里不仅是村民傍晚跳广场舞的地方,更是整个“瓜庄”最热闹的“会客厅”。

广场舞瓜庄

“瓜庄”是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村落,因盛产“麒麟瓜”远近闻名,村子三面被农田环绕,每到夏天,一望无际的瓜地里滚圆饱满的西瓜,总能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采摘,但过去,瓜庄的夏天除了瓜香,更多的是农忙后的寂静,直到十年前,村里修了文化广场,装了音响,几位爱跳广场舞的大姐带头组织了队伍,才让这片土地在傍晚时分热闹起来。“广场舞瓜庄”早已不是简单的“跳舞+种瓜”,而是成了村民生活、文化、经济交织的独特符号。

从“田间地头”到“文化广场”:广场舞在瓜庄的生根

瓜庄的广场舞,带着浓浓的“泥土味”,最初的舞队只有七八个人,多是像王婶这样的中老年妇女,她们白天在瓜田劳作,傍晚就带着小板凳到广场,跟着收音机里的音乐比划动作,没有专业老师,就跟着电视里的舞蹈节目学;没有整齐的服装,就穿干净的花衬衫;场地是土质广场,下雨后泥泞不堪,大家就凑钱买了碎石铺平,慢慢地,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十几人到现在的五十多人,连村里的大爷、年轻媳妇都加入进来。

瓜庄的广场舞有了“固定班底”:领队是退休教师李阿姨,她负责选曲、编舞,动作简单又喜庆,既有《小苹果》这样的流行神曲,也有《在希望的田野上》这类充满乡土气息的老歌;音响是村委支持的“老伙计”,功率大,能覆盖整个广场;队员们还统一买了红色的舞服,上面印着“瓜庄舞队”四个字,远远看去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每天傍晚六点半,音乐准时响起,村民们放下农活、关掉电视,不约而同地往广场聚集——这里没有年龄界限,没有身份差异,只有统一的节拍和笑脸。

广场舞与“瓜庄”的双向奔赴:生活与经济的交融

广场舞在瓜庄的意义,远不止“锻炼身体”这么简单,它像一条纽带,把村民的生活、情感甚至经济都紧紧系在了一起。

社交的“黏合剂”:瓜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广场舞成了大家交流的固定场合,张大爷的老伴三年前去世后,他总一个人在家闷着,自从跟着孙子来广场看别人跳舞,被拉进队伍后,不仅每天有了去处,还和同样丧偶的李阿姨成了“舞伴”,两人常常一起练舞、摘瓜,日子有了盼头,村里的留守儿童也爱来广场,他们跟着音乐蹦蹦跳跳,队员们会教他们简单的动作,谁家做了好吃的,还会分给孩子吃,广场成了“全村人的幼儿园”。

广场舞瓜庄

文化的“传声筒”:瓜庄人种瓜、爱瓜,自然把对西瓜的感情融入了广场舞,去年西瓜节,李阿姨专门编了一支《丰收瓜田舞》:动作模仿弯腰摘瓜、抱瓜运送、敲瓜听声,队员们手里举着玩具西瓜,跳起来时满场都是“瓜”的元素,这支舞不仅在镇上的文艺汇演拿了奖,还被游客拍成视频发到网上,点赞量超过10万,每到西瓜成熟季,游客来摘瓜时,总会主动要求看“瓜庄的西瓜舞”,成了村里的一张文化名片。

经济的助推器:广场舞的“流量”,悄悄带动了西瓜销售,王婶的儿子以前在城里卖水果,看到游客因为广场舞视频来瓜庄,就跟着回来搞“采摘+体验”:游客白天摘瓜,傍晚看广场舞,还能跟着队员学跳“西瓜舞”,去年夏天,他们家的西瓜销量比往年多了三成,还开了家“瓜庄农家乐”,卖西瓜汁、西瓜炒虾仁,生意红火,村里有五六户人家都搞起了“农旅融合”,广场舞成了吸引游客的“引流密码”。

“瓜庄广场舞”的日常:一张表看懂乡村活力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瓜庄广场舞的运作,这里有一份“瓜庄广场舞日常活动安排表”:

时间段 参与人群 地点/备注
18:00-18:30 队员集合,调试音响,熟悉新动作 核心舞队(15人) 文化广场,提前半小时到场准备
18:30-19:00 热身活动(秧歌步、拉伸操),播放轻松音乐 陆续到场的村民(约30人) 邀请游客一起参与,活跃气氛
19:00-20:00 正式舞蹈(2-3支曲子,包含流行曲、红歌、自编“西瓜舞”) 全体队员及周边村民(50+人) 队员站在前排,村民和游客自由加入
20:00-20:30 休息交流,分享农事经验、西瓜种植技巧,有时会组织“西瓜品鉴会” 中老年村民为主 广场周边的石凳,自带西瓜和小板凳
20:30-21:00 自由活动:教新动作、跳交谊舞、小朋友即兴表演 各年龄段村民 周末会延长至21:30,有灯光照明

未来的“瓜庄”:让广场舞成为乡村振兴的“舞动引擎”

如今的瓜庄,广场舞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乡村治理的“软抓手”,村支书说:“以前村里开会,来的人寥寥无几,现在通过广场舞‘口头通知’,村民都愿意来,今年我们计划在广场边建个‘瓜庄文化墙’,把广场舞的照片、西瓜种植历史画上去,再办个‘广场舞大赛’,邀请周边村子来比拼,让更多人知道瓜庄。”

对于村民来说,广场舞是傍晚最期待的光景,李阿姨常说:“以前总觉得村里没意思,现在一天不见舞伴们,心里就空落落的,跳着跳着,身体好了,心情好了,连瓜都种得比以前有劲儿了!”

广场舞瓜庄

相关问答FAQs

Q1:广场舞瓜庄的舞蹈动作是如何体现当地西瓜种植文化的?
A:瓜庄的广场舞并非照搬现成套路,而是将西瓜种植的劳作场景艺术化提炼,丰收瓜田舞》中,“弯腰摘瓜”的动作模仿了村民在瓜田弯腰挑选西瓜的姿态,“抱瓜运送”则再现了双手抱瓜、步履稳健的劳作画面,“滚瓜步伐”则是从西瓜滚动中获得灵感,脚步轻快且带有圆弧线,队员们还会手持绿色绸带(象征瓜蔓)或黄色小球(象征西瓜),配合《在希望的田野上》《好日子》等曲目,让舞蹈既有乡土生活的真实感,又充满丰收的喜悦,成为“会讲故事的乡土艺术”。

Q2:年轻人是否参与广场舞瓜庄的活动?他们对这种文化现象有什么看法?
A: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参与瓜庄的广场舞活动,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主动融入:比如大学生小周去年回村开了家电商公司,不仅帮村民卖西瓜,还利用短视频记录广场舞日常,账号“瓜庄舞队的日常”已有粉丝5万+,她经常在直播中教网友跳“西瓜舞”,成了广场舞的“推广大使”;村里的年轻父母下班后会带孩子来广场,跟着老人学跳简单的动作,周末还会组织“家庭舞蹈小比赛”,年轻人认为,广场舞瓜庄是“乡村的烟火气密码”——它没有城市的精致,却充满了真实的情感联结和生命力,既能让年轻人记住乡愁,又能通过互联网让家乡被更多人看见,比单纯在外打工更有归属感和意义。

标签: 社群甜蜜

相关文章

广场舞爱情明码标价?谁在操控这场交易?

广场舞爱情明码标价?谁在操控这场交易?

清晨的公园广场,音乐声总是准时响起,阿姨们踩着节拍舞动,大爷们在一旁闲谈,阳光穿过树叶洒在人群里,本是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温情画面,然而在这热闹背后,一种被称为“广场舞爱情买卖”的现象悄然滋生——部分中老...

广场舞 呼伦牧歌

广场舞 呼伦牧歌

广场舞作为一项群众性极强的健身活动,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它不仅丰富了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连接不同群体、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广场舞与当地深厚的草原文化“呼伦...

为何火辣辣情歌广场舞能如此受欢迎?

为何火辣辣情歌广场舞能如此受欢迎?

傍晚的城市广场,夕阳的余晖洒在铺着地砖的空地上,音响里传出节奏明快的鼓点,“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熟悉的旋律响起,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中老年人迅速聚拢,随着音乐扭动身体,手臂舒展,脚...

广场双人舞恰恰为何成广场舞新宠?

广场双人舞恰恰为何成广场舞新宠?

广场双人舞恰恰是一种融合了拉丁舞恰恰元素与广场舞大众化特点的双人舞蹈形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广场、公园、社区活动中心广泛流行,它既保留了拉丁舞的热情、欢快与节奏感,又通过简化动作、降低难度,让没有专业...

广场舞步间,那份爱恋是偶遇还是注定?

广场舞步间,那份爱恋是偶遇还是注定?

傍晚的广场总像被施了魔法,当第一串鼓点敲碎夕阳的余晖,人群便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红色的扇子翻飞如蝶,银发在灯光下闪着柔光,脚步踩着音乐的节拍,踏出一地碎金般的温暖,这里的“爱恋”,从不止于风花月下的私语...

广场舞二十步舞是什么?为何以二十步命名而风靡中老年?

广场舞二十步舞是什么?为何以二十步命名而风靡中老年?

广场舞作为中老年群体最喜爱的健身活动之一,以其简单易学、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入社区广场,而“二十步舞”作为其中的经典套路,凭借固定的二十个基本动作、清晰的节奏逻辑和广泛的适应性,成为广场舞入门首选,这种舞...